【扶贫故事】华容:小团子做出大名堂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19-12-11 16:24:50

湖南日报·新湖南12月11日讯(特约通讯员 吴巍伟 通讯员 蔡建业)绵延成片的竹林疏密有致,林间清溪流淌、青石生苔,鸟儿的鸣叫平添了几分幽意......12月10日,笔者驱车驶过45里桃花路,来到华容县东山镇桃花山村禾场岭产业扶贫基地时,冬雾还未散尽,占地1000多平米的“桃花村里食品有限公司”里早已忙开了。

“四十五里桃花路产业扶贫是出路,没想到我们华容桃花山的手工团子还真变成了‘金疙瘩’!”看到这幕欣欣向荣的景象,该村原驻村工作队队长黎曙清语里难掩喜悦。

延亘于江汉平原以南、洞庭湖以北的华容桃花山,有大小峰峦数十座,海拔最高不过500米,却大多山势陡峭、沟壑幽深,曾是湘鄂边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而地处山区腹地的东山镇桃花山村,是全县海拔最高的建制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产业发展松散单一,也是全县出了名的贫困村。

变化发生在这两年。2017年,由华容县税务部门选派干部担纲主力的3人帮扶工作队进驻桃花山村,带领村支两委成员攻坚克难,充分依托该村纯天然无污染的自然资源,实施“党建+扶贫+华容团子”重大工程,积极推进“党建作保障+政府作引导+公司作龙头+基地作示范+农户作主力”的产业扶贫模式,让本土特色美味“华容团子”做出了大名堂。

“食品安全把关非常严,禾场岭这里环境非常好,没有一丝污染,而且各类绿色有机食材丰富。”黎曙清介绍,缺点是山路崎岖,居住于此的10多户村民原先仅靠一条1米多宽的砂石小路与外界沟通,出行非常不便,发展产业更是困难重重。工作队意识到,要致富先修路。仅用一年时间,工作队自筹经费一口气修了4公里2.5米宽的水泥路。刘立至今回忆起还觉得非常不可思议,“资金紧张是一大困难,更麻烦的是有钱也难请人。山高路远,很多路段下面就是悬崖绝壁,让人望而生畏,光是开车拉建材的师傅就换了几拨人。”而目前,这段路已成为桃花村里食品有限公司连接桃花山村主干道的必经之路。

路通了,思路就活了。2018年7月,工作队紧锣密鼓投入65万元筹建“山里妈妈食品加工厂”,2019年4月下旬投产运营,并注册了“桃花村里食品有限公司”和“山里妈妈”系列品牌。为确保食品安全过关,工作队从场地规划、环境卫生、食材保鲜、操作流程、员工培训、突击检查等多方面入手,加强卫生监管。“‘山里妈妈’华容团子现已顺利通过岳阳市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检测。”桃花山村村支书蔡均强言语中肯道,“从无到有,要不是工作队下了一番‘绣花’功夫,还真啃不下这块硬骨头!”

绿色食材加上传统工艺,“山里妈妈”华容团子口感软糯适中、馅料鲜美。“好酒也怕巷子深,为打开销路,整整一个月,工作队带着我们四处奔波,推销华容团子;现在我们的客户远至北京、上海、深圳,近到岳阳市区、湘阴、平江等地。”该公司负责人陈军介绍,按每个团子3元算,每月营业额约30多万元,预计年营业额可达300多万元。

华容手工团子产业发展的成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就业希望。今年,该基地吸收30位村民就业,其中贫困户、低保户9户。

忙碌的生产车间内,贫困户蔡先明和30多位包裹严实的村民正分工合作,赶着上午将580个团子打包装车发往北京。蔡先明家是因病致贫,丈夫中风在床,女儿已经远嫁,以前为照顾老伴,只能到山脚下打点零工或接点竹篾活在家做,生计都成问题。“基地离我家还不到一里路,现在不仅每个月能拿到约3000元工资,还能照顾家里。”蔡先明嘴上说着,手里也没停,作为公司的的技术骨干有了稳定收入,家里光景越来越好了。

据悉,为进一步巩固桃花山村脱贫质量,东山镇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扶贫链上,积极建设村级电商平台,进一步拓宽“山里妈妈”系列特色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推动扶贫产业纵深发展。“‘山里妈妈’团子做出了名气,紧接着要加把力推出华容桃花山的野山茶、土鸡蛋、竹笋等系列产品,还得因地制宜及早规划红松菌、黑山羊、板栗等特色产业,从面上丰富扶贫产业结构。”山间小路上,该镇分管扶贫工作负责人朱思杰,和2019年接过驻村工作“接力棒”的县科技局工作队正在现场办公。

极目远眺,在他们的话语中,桃花山村产业扶贫宏图正徐徐展开,如山顶的风涛之声渐生磅礴之势......

责编:张璇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