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0-03-05 22:10:58
本期嘉宾: 胡红梅,常德市杨军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石门县第一中学教师。
讲述内容: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要是对实词的考察,这样,文言实词的推断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现总结一些方法如下:
一、语境推断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根据句子内部语境和上下文语境推断含义是解决文言字词的常用方法。
例:项王至阴陵, 迷失道, 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 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绐(dài):欺骗

二.字形推断法
中国汉字的起源,给我们提供了字形推断的直接动力,汉字的造字方法,给字形推断以理论基础。

举例: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眄: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2.可以独飨白粲。 飨,右边是“食”,意思是“食用,享受”。粲,下边是“米”,“上等白米”之意。
3.王怒曰:“劓之。” 劓(yì):割掉鼻子。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
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 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从“(言)、辶(走)、 忄(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




三、联想推断法
(一)联想课文有关语词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举例:
1.张苍罢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课文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偏爱、偏私
2.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课文“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庄稼收成不好

(二)联想学过的有关成语、词语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举例:1.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
成语:同舟共济, 渡江
2.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成语“严惩不贷” “饶恕”





四、借助语法分析作推断
运用所学的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语法知识,根据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它的含义。
举例: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朱丹”、“黝”都处在谓语的位置并分别带了宾语“门”和“之”,所以就能感知它们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漆成红色”和“涂成黑色”的意思。



五、对称结构互解法
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如:【文过饰非】 我们可能知道“饰”是“掩饰之意”,而对“文”则有些把握不住。这个词语中的过和非同义,那么文和饰也应该同义。文就是文饰、掩饰的意思。
【前倨后恭】“前”和“后”相反,“倨”和“恭”也应相反。恭,恭敬。倨,傲慢。


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有如下特点:
1、词性一致; 2、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
举例:1.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攻下,攻取
2.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依仗、凭借


六、邻字推断法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二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意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就是同义复用。对于这类词,我们可以根据旁边的字推断词义。
举例: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 遏:禁绝
“断遏”连用,从邻字判断,“遏”即为“截断”,符合语境;而解释为“禁绝”则不合语境。

七、音训求义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后人便称之为通假。
举例: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早”
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娶”
3.(陈涉)趣赵兵亟入关 “促”催促“急”赶紧


教师总结:
所有的方法都不是独立的,大家在使用过程中要多种方法结合使用。文言文的学习要注重“积累”二字,积累得越多可联想的就越多。此外,学习中一定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在练习中强化这些方法,方可不断进步。愿所有高三学子学有所得,收获满满。
责编:彭静
来源: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