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大都姓雷,这座古村是研究湘南民俗的“活化石”

王铭俊   新湖南客户端   2020-04-28 16:01:08

传统村落承载着历史、文化和记忆,具有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在郴州桂阳,便有一座古村,雷姓村民在此繁衍聚居近千年。

据《桂阳县志》记载,宋真宗祥符元年,宋内阁主事雷肇基从江西泰和县迁入桂阳县南园背定居。沧海桑田,又过了四百余年,雷肇基十六代孙雷玺( 1423年—1499年)在此开村,后裔繁衍成长,逐渐聚居形成了庙下这样的大村庄。

宋代内阁主雷肇基为何青睐桂阳?庙下古村又掩藏了怎样的古文化屐痕呢?

新湖南客户端特别策划《读故事 品古建》本期走进千年庙下村。

敬老爱幼 重教兴学 庙下人 曾建有 义学会、积谷会、育婴会

现居住在庙下村的有560 来户,2300 多人。庙下人大都姓雷,历史源流实际上就是庙下雷姓的源流,始祖雷肇基公。

肇基公 (976—1060)曾任宋朝内阁主事。当时内侍雷允恭专权,肇基公不肯依附,并预料必将发生宫廷内乱,为避免殃及己身甚至祸连九族,遂弃职回归到故乡—江西泰和县。他刚回乡,果然朝廷事发,雷允恭惨败。因为同姓,恐遭株连,肇基公遂于宋祥符元年(1008)迁入桂阳,定居桂北衡阳乡之南园背。

肇基公迁入桂阳之初的几百年间,战乱频仍,繁衍极慢,子孙们选择附近一带水丰林茂、条件较好的地方,分散开辟小型村落。直到明代中叶,即肇基公的第十六、十七代孙出世之后,社会才相对稳定,人口繁衍速度加快,逐渐聚居形成大型村落。庙下村便是肇基公十六代孙雷玺公开辟的大型村落。庙下村继承了肇基公迁入桂阳初几百年的传统文明。肇基公后裔已有约 5万人,大部分聚居在桂阳、永兴、苏仙等县区,重庆市有数千人。

自清代以来,有人拿出钱财,建学馆两座,建路亭七座,这些都体现了庙下村人的高尚品德。庙下人敬老爱幼,重教兴学。村里成立的义学会、积谷会、育婴会等民间组织,是研究湘南民俗风情的 “活化石”。庙下人爱看戏唱戏,至今藏四十余种手抄的古戏剧本就是最好的见证,也彰显了古村的浓厚人文底蕴。

最有韵味的是阅尽沧桑 的祠堂和戏台

桂阳县庙下古村始建于北宋祥符年间,距今有 1000多年的历史,全村保存比较好的明清古民居达270多栋。这些古色古香、雕龙画凤的古民居错落有致,人物鸟兽栩栩如生。村中古井、凉亭、祠堂布局精心,与古建筑群完美融合,具有鲜明的湘南民居特色和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该村是国家认定的湖南省28个文物集中连片区村落之一。

品读古村的文化,最有韵味的是玺公祠。玺公祠在村东北角,占地千余平方米,为清代乾隆三年( 1738年)始建,坐南朝北。玺公祠堂是桂阳四大祠堂之一,内有一个保存完好的古戏台,阅尽沧桑。古戏台全木结构,飞檐斗拱,精致的木屏风将戏台分隔成前后台,屏风板上方有“南风之薰”字匾。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王铭俊 整理

参考资料来源:雷晓明 《遗失的时光,未曾遗落的庙下古村》、郴州日报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王铭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