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150年弦歌不绝,它还是“五四”宁乡新文化运动中心

王铭俊   新湖南客户端   2020-04-17 15:34:32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杨度《湖南少年歌》 中的这句话将湖南人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描写得淋漓尽致。

湖南之所以能呈现出“经世致用、知行合一、敢为人先”的人文精神,得益于湖南教育的发展,而各类书院的兴盛跟湖南近代教育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长沙宁乡,就有这样一所书院,它是“五四运动”前后宁乡反对封建礼教、传播新文化的中心,而且成为这一时期宁乡人民革命的摇篮。

新湖南客户端特别策划《读故事 品古建》本期走近这所拥有150多年历史,至今仍弦歌不绝的云山书院。

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让学校成为宁乡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清宁乡人刘典一生跟随左宗棠南征北战,是赫赫有名的湘军将领。湘军将领大多是传统儒生,执着追求“圣贤之学”与“豪侠之质”。一大批湘军将领如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等都先后创办书院、招纳贤良。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下,1864年,刘典在回乡丁忧期间,结合宁乡实际办学情况,倡建云山书院。1867年,这所集全县之力的云山书院终于落成。

书院建成十年后,刘典特意为院志《云山书院志》作序,“是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以析其理,笃行以践其实,诚能百倍其功,则愚必明,柔必强。从此臻于纯粹,处为大儒,出为良佐,学至为功伟矣哉!”

正如刘典所期盼的那样,云山书院不仅方便了上宁乡的学子们就近求学,为国家培养了人才,也为重整当时的社会秩序,净化社会风气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云山书院也历经了多个发展阶段。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云山书院改为云山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宁乡第二高等小学。这段时间里,学校与时俱进革新教育,提倡新思想。特别是“宁乡四髯(何叔衡、姜梦周、谢觉哉、王凌波)”来校任教后,学校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这让学校成为了宁乡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为革命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

发动学生成立学生会,提倡写应用文;反对尊孔读经,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提倡教育与政治相结合,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是姜、谢、王三人在学校进行改革的重点。他们利用教学和课余等时机,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形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马列主义传播到校,《向导》《新青年》等书刊成为了学生们最喜爱的读物。1925年,学校还成立了党团组织,这更加推动了学生的思想走向革命化。

学校培养的学生中不仅有夏尺冰、周凤阳、喻东声等为革命事业牺牲生命的烈士,还有甘泗淇、严岳乔、姜亚勋等为新中国诞生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150年时光飞逝,云山学校在历史的动荡中,始终薪火相传,开门办学广纳贤才。如今的云山学校里,学童们朗朗的读书声清脆悦耳。这声音回荡在水云山下,似在告慰先贤……

呈“国”字型布局,层层递进,庭院深深

沩江与楚江在不远处合流,水云山山势逶迤,天马山、螺头山左右环抱相接,满目苍翠。书院座南朝北,整个建筑呈“国”字型布局,宏伟壮观。

中轴线上依次为总会门、讲堂、藏书楼和先师堂,层层递进,庭院深深。左右各列厅房两排,分16垒,共有房屋158间。

岁月沧桑,宁乡四大书院中,其它三大书院(灵峰书院、玉山书院、南轩书院)早已无迹可寻、仅留其名,只有云山书院薪火相传、弦歌不绝,至今仍在办学。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王铭俊 整理

参考资料:孙意谋《刘典与云山书院》、宁视界


责编:王铭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