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米粉:墙里墙外百花香

  大湘菜报   2020-04-17 10:39:00

新湖南·大湘菜报(记者 曹婕妤)德山苍苍,沅水汤汤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常德米粉闻名三湘,如今已跻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圆白的米粉搭配特制的浇头,纯正的汤汁裹挟着粉条的滑弹,亲要是到了常德,千万要尝一尝。



历史溯至清朝

常德牛肉粉的诞生,可追溯到清朝雍正皇帝时期。当时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新疆维吾尔人的一支迁至湖南,在常德津市附近地区定居。回民本喜食牛肉面,但当地以大米为主食,不易找到面条,长居此地的回民便用米粉充当面条的替代品,创造了最早的牛肉粉,口味十分清淡。清朝光绪年间,常德有了生产米粉的店坊。

后来,湖南人逐渐接受并加以改进,使其口味变辣变咸,并加入其它香料,于是就有了今天牛肉粉的样子。其实,严格来说,湖南牛肉粉应叫津市特色牛肉粉,或湖南清真特色牛肉粉。

“七圆滴”为何如此受欢迎

“将大米磨成浆,蒸熟后做成细长的粉条,晒干储藏……”这是《武陵文史》记录的常德米粉制作最早的来源。据说,当时是民众为了逃避兵乱水灾而备的干粮。

选取优质的粳稻米,经浸泡、磨浆、滤水、蒸熟、冲捣、揉搓、挤压、烧煮、冷浸,传统手工制作出来的鲜湿米粉柔软筋道,爽口滑润。由于不加任何添加剂,鲜湿米粉的保存期限很短,一般都是半夜生产,早上售卖。



常德米粉之所以倍受青睐,一者米粉洁白,圆而细长,形如龙须,象征吉祥。逢年过节,吃食米粉,以示往后岁月一家人有如米粉一样团团圆圆;过日子,有如米粉一样,细水流长。二者米粉食用方便,经济实惠,把米粉买回去后,只要用开水烫热,加上佐料,即可食用,加工简单,清洁卫生;饮食店销售的米粉,油码多样,经济实惠,味鲜可口。

回族油码汉族

至于常德饮食店的米粉浇头制作技术,内容则更为丰富。常德米粉的浇头,又称油码,分汉族和回族两大系列。

汉族油码主要有肉丝、肉片、红油、三鲜、炸酱、菌油、酸辣、卤汁、酱汁、蹄花、排骨、鸡丁、鳝鱼等10多种。回族的油码更为丰富,主要有牛肉丝、牛杂、羊肉片、卤蛋、羊肚片、鸡丝、鸭条、卤汁、三鲜、炖牛肉、牛排、牛筋、红烧牛肉等。米粉烫好装碗后,调以各种佐料,再盖上油码,食时香气四溢,回味悠长。



常德以三种牛肉油码最为有名:一是大西门百年老店——回族黄宪记粉馆的小块牛肉粉;一是东门回族黄珍记的清炖牛肉粉;一是高山街清真第一春的五香红烧牛肉粉。这当中,尤以加入花椒、桂皮等10多种香料慢火炖煮的清真第一春红烧牛肉油码最为著名。

遍地开花的粉馆

刘聋子牛肉粉味道辣、热、鲜、香,口味极美,令人回味;壹德壹的米粉品种繁多,味道鲜美,值得称赞;清真第一春的米粉“浇头”料足、牛肉香嫩、口味正宗;津市牛肉米粉有免费的鲜汤,推荐酸豆角肉末粉,分量足,味道好……常德粉馆遍地开花,各具特色。

而将手工牛肉米粉真正发扬光大的,当推津市刘聋子。部分津市人也因此认为,天下只有他们的牛肉粉最正宗。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常德鲜湿米粉从纯手工制作转为半机械化制作,现在已全部实现机械化生产。


津市刘聋子粉馆的炖粉


现在的粉馆很少有24小时经营,而且,湖南牛肉粉也早已改换了口味———以清淡的粉汤、牛肉为主,若喜辣则自取辣质佐料。这与外地人对湖南牛肉粉从前的辣味印象截然相反。

常德米粉的现状

湖南省米粉的日均市场需求量在500吨以上,全年约1530万吨,而常仅市城区,鲜湿米粉的日销量就达到5万公斤。无论是在常德,还是长沙,常德米粉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根据消费者的喜爱与经济承受能力,从6元到15元,甚至更高均可选择

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等地经营常德米粉的坊间店面不下万家。在长沙,打着“津市牛肉粉”旗号的常德米粉店不下几百家。2014年,北大学子张天一在北京创办伏牛堂(现名霸蛮)常德米粉店,4年时间卖出1000万份,硬是将一碗牛肉米粉卖成了走向全国的连锁品牌,真是墙里开花墙外香。

责编:曹婕妤

来源:大湘菜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