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丨田垄深处(泥土芬芳)

  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0-04-20 09:50:59

田垄深处(泥土芬芳)

文/谭仲池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

清明过后,莺飞草长。柳丝翠绿,在暖风里摇摆。枝繁叶茂的红叶石楠树,绽放出一丛丛火焰,在柏油村路两边升腾,氤氲着浓厚的春天气息。我前往浏阳河畔的金石村,访问家庭农场主孔蒲中。

车在明媚的阳光里穿行,眼前是一望无边的油菜花海,荡漾着层层叠叠的深绿和金黄。油菜花芬芳醉人,乡野色彩悦人,水渠清波照人。

从车上下来,我朝田垄深处走去。脚下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绵长田埂,好似纤纤如缕的琴弦。

孔蒲中,中等身材,皮肤黝黑,留着小平头。他站在稻田边的土堤上迎接我。看得出来,他已经下地干一阵活儿了,裤脚上沾满泥土。

我紧握着老孔的手,感到他手掌粗糙,却很有力。灿烂的笑容挂在他的脸上,透着一股朴实开朗。

老孔是一位地道的农民,初中毕业后就回乡跟父亲学种田,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年近六旬的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办的家庭农场,被电视台报道后,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引来广泛关注。

孔蒲中在家乡这片土地上与泥巴打了四十年交道。历经风霜雨雪、虫灾稻病、干旱洪涝,有过土地歉收、温饱不保的苦闷,却终于在农村改革的春潮里,看到了蓬勃的希望。从承包责任田那天开始,他就立志在家乡这片土地上,描画蕴藏在心中多年的致富蓝图。2006年开始,他从自己承包土地种养的经验出发,经过反复实践,逐渐探索出“稻田+生态种养”的模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他把种稻和养甲鱼、淡水鱼、黄鳝、田螺、泥鳅相结合,在田间实现“互惠共生”。种稻也不用施化肥、农药。2014年他在金石村创办家庭农场,一时前来学习参观的农民兄弟络绎不绝。

我们边走边看边谈。一路上,在地里种瓜、栽辣椒的村民们,都微笑着朝我们挥手打招呼。从他们炽热的目光里,我看到春天的明媚景色、山乡的烂漫风光、充沛的劳动热情。那一片片银白如雪的蔬菜塑料大棚,就像一艘艘白色帆船,正航行在广袤的土地上。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老孔流转的二百六十多亩成片种养田畴。老孔用手摸着他精心设计的铁丝石棉板围挡,对我说,为防止甲鱼从田里爬出来跑走,才设计出这道围挡。不久,他就要在围挡地基上种上丝瓜。长起来的瓜藤爬上围挡,既成为一道绿色风景线,还可以获得数十万元的丝瓜收入。我仔细端详着这一排排稻田围挡,精巧而别致,一直朝前方延伸,装饰着绿树掩映下白墙黑瓦的农舍。乡野也成了一幅色彩鲜丽、层次分明的图画。

看到身边老孔那布满皱纹的前额,我知道他是怎样深沉地爱着这片土地,怎样沐风栉雨地耕耘这片土地。一家五口,要种养收储、加工销售近三百亩地的农产品,该有多少辛劳的付出?

我站在田垄深处,透过眼前的围挡,朝露出水面的黑色禾蔸望去。稻田宽敞的田埂上,又新栽了一排排桃树。我诧异地问:“老孔,田埂上怎么添了这么多桃树?”

老孔说:“这个春节,不能外出,就寻思干点啥,就在田埂上栽了上千株桃树。两年后桃树长大了,既可以为水田甲鱼遮光,还可以增加收入。”

“真有你的!”我从心底佩服老孔。他有泥土那样厚重的自信,有稻子那样饱满的情怀。我仿佛听到一个亲切响亮的声音从远方传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时近中午,天空变得格外澄碧,没有一丝云彩。远处飞来一群白鹭,落在稻田里。望着这群白鹭,我想象着这样一幅画面:田里长稻,水中养鱼,陌上结桃,堤边种菜,屋前栽花。这不就是老孔梦中都在描绘的稻田花园吗?

责编:封豪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