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祠壁画》:走近深藏于勾蓝瑶寨的古代瑶族艺术遗存

  乡庐   2020-05-09 10:00:00

文丨吴 灿(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

水龙祠壁画的发现,是瑶族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事件,也值得载于中国美术史。说是“发现”,不仅仅是水龙祠壁画本身的发现,更是指它的学术与艺术价值的发现。勾蓝瑶的村民们每天从它身边经过,对它早就了然于胸。今天如去勾蓝瑶,随便找一个上了岁数的老人,他们都能讲述壁画的传奇经历:曾经有一个画师在这里花了整整三年,才将所有壁画画完;或者,某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在水龙祠外面听见里面有兵马操练的声音,诸如此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生产大队在这里生火做饭,抬头就能看见它。每年的农闲时期,全村老小在这里看戏祭祀,可能也有许多人驻足于它的前面。近二十年来,湖南、广西、广东的不少高校,每年都有师生成群结队来勾蓝瑶考察,路过水龙祠,也只是看了它一眼而已。即使在考察报告中提到了它,也一笔带过。无论是村里的人还是村外的人,他们都看见过水龙祠壁画,但都不知道它的价值,所以没有“发现”它。

△水龙祠壁画第二铺壁画(局部)

直到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的刘灿姣教授主持的课题组的到来,加上胡彬彬教授胸有成竹的远见卓识与殚精竭虑地奔走呼吁,以及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团队的精诚协作,这座几百年来坐落于勾蓝瑶水田之中的临近颓圮的无名小庙,才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并被纳入国家层面的保护视野。2016年,水龙祠壁画研究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重大课题;2019年,水龙祠壁画连同勾蓝瑶寨被整体打包,列入第八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国际上,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许多中国文化研究学者,也都通过各种途径,知道湖南江永的一个偏僻村落中,居然遗存着一处魅力独具的古代瑶族壁画。尤其是2019年5月,《Nature》杂志推出特刊介绍中南大学,水龙祠主体壁画的图片以半个版面的篇幅向全世界进行了展示。

水龙祠壁画第三铺、第四铺壁画

在北方那些气候干燥的地区,石窟中的魏晋壁画、墓室中的汉唐壁画、寺庙宫观中的宋元壁画,尽管屡遭兵火天灾,仍旧有大量遗存。但是在湖南乃至整个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潮湿的气候无法保证石灰为主的地仗材料与泥土烧制的砖墙能够长久粘合,所以目前所能看到的少量壁画遗存,几乎都是清代中后期的,而绘制水平较高的,更是寥寥无几。地面建筑中,以太平天国壁画最为著名,散落在江苏、安徽等地。南京堂子街的太平天国壁画,1988年的时候就已经列入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题材以山水花鸟居多,从艺术语言上来看,实际上仍旧没有脱离传统文人画范畴,只不过在载体上将纸绢换成了墙壁。

但水龙祠壁画不同,它是带有中国传统壁画本体语言的古代瑶族艺术遗存。它的特别之处体现为两点:从民族特色来看,是瑶族艺术的代表;从内容上来看,是南方巫教题材。目前所遗存的古代建筑壁画,除了北方的几个著名石窟,绝大部分都集中于宗教场所与家族祠堂。因此,这些壁画几乎都是以偶像崇拜或人物故事的形式,来体现佛家的四大皆空、道家的长生成仙或儒家的忠孝仁义等题材。而水龙祠壁画既没有单纯的偶像崇拜,也没有任何故事情节,只是单纯地描绘了曾经也许存在过的勾蓝瑶或者整个瑶族巫傩祭祀的场面。它有浪漫的想象,有戏剧性的夸张,但营造的整个祭祀氛围,应当确凿无疑。从这一点而言,水龙祠的壁画填补了中国壁画艺术史的空白,更为古代瑶族艺术增加了辉煌的一页。

大约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巫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时也被笼统地称为“巫教”。唐代开始,以祭祀仪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原始巫教被列入“淫祀”范围加以禁绝,巫傩文化的生存变得十分艰难,因而主要流行于民间底层,尤其是苗、瑶等南方的少数民族之间。信奉巫教的民众通常通过某些仪式,向神灵表达自己的虔诚之心,祈求满足生育、长寿、风调雨顺等朴实的世俗愿望。作为我国南方地区迁徙频繁、历史悠久的山居民族,瑶族笃信神灵、祟拜图腾、敬仰祖先,较多地保留了原始的巫傩文化形态,形成了颇具民族特色的巫教信仰,水龙祠壁画是这一信仰的形象表现。它绘制的主要目的不仅是为了装饰寺庙空间,而且也是为了娱神娱人。它是古代瑶民祭祀神灵仪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与整个瑶族历史上的农耕方式、思想观念与生活习俗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对于水龙祠壁画的研究,经过四年左右的艰难前行与不断摸索,刘灿姣教授研究团队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既包括了专业性的学术论文,也包括了普及性的电视纪录片。而这部著作,则以简略的文字与精美的图片,对水龙祠壁画的前期研究成果进行了一个阶段性总结。当然,它也是首部对水龙祠壁画进行推介的专著,其意义与价值,不言而喻。

2019年12月26日

(《水龙祠壁画》 刘灿姣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本文系该书序言)

责编:刘瀚潞

来源: 乡庐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