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故事 品古建丨端午节的故乡 屈子祠闪耀着一个诗人的伟大灵魂

王铭俊   新湖南客户端   2020-06-25 09:50:57

一江浩浩荡荡的水,一座世世代代的祠,一部沉沉甸甸的史,2300多年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行吟汨罗江畔,后殉节投江魂归于此。

包粽子、赛龙舟、插菖蒲、挂艾叶,光阴荏苒,民风依旧。古老的传统,就这样传了一代又一代。而在屈子祠中,前来凭吊、缅怀的游人更是络绎不绝,作为纪念屈原的古建筑,屈子祠沐浴了两千多年的风霜雪雨,闪耀着一个爱国诗人的伟大灵魂。

新湖南客户端特别策划《读故事 品古建》在端午节走进端午节的故乡,走进汨罗屈子祠。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汨罗江的中心是屈子祠

每年的今天,汨罗江岸玉笥山屈子祠前,凭吊、缅怀的游人格外的多,他们往复着一次又一次神洁的文化朝圣。

已逝台湾诗人余光中15年前最后一次来到了这里。面对故楚三闾大夫的牌位,他虔诚揖首,叩拜自己心中“最高的大师”。他说,屈原不论政治操守、人格,还是文学成就都非常高洁,足以让所有华夏子孙顶礼膜拜。屈子祠应成为中华文化的圣地。

和很多人一样,余光中有着挥之不去的“屈原情结”。早在热血激昂的青年时代,他就说过“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蓝墨水”指代当代中华文脉,“汨罗江”则代指屈原。

人以文存。屈原以文学作品而留名后世。他的诗歌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律,变短句为长句,变短篇为长篇,开创了一代诗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辞赋家。打动一代又一代人心弦的,当然更有他诗歌中所饱含的那一份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情操,那一份顶天立地的高尚人格。

屈原在当地被称作为屈子,“子”是古代对男性的尊称。孔丘被称为孔子,孟轲被称为孟子。为了纪念屈子,这里有屈子镇,有屈子祠。

屈原作品中凤鸟的变形 不可多得的南楚建筑典型

屈子祠始建于汉,重修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并徙建玉笥山,建筑占地1354平方米,坐北朝南,为单层单檐砖木结构,三进三厅,十四耳房,前有三座砖砌大门,祠正门牌楼墙上绘有13幅屈原生平业绩和对理想追求的写照浮雕,至今已有266年历史,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汨罗的文化地标,不可多得的南楚建筑的典型。

它的正面呈牌坊式,高13米,面阔25米,分正门和两侧门,与整体建筑连为一体,进门便是厅。它不同于长沙麓山寺、开福寺、南岳祝圣寺,这些建筑,山门虽也是牌坊式,却是一字型摆开。屈子祠的牌坊式山门却是中厅呈八字型凹进去0.8米,这种设计,改变了一字型布局或中间呈直角凹进的呆滞,给人以灵活流畅的感觉。古建专家考证,这是饕餮形图案的变型,具有典型的楚文化特色。

整个建筑以正门和神龛、塑像为中轴线,布局匀称,有天井、丹墀、回廊,疏密合理,既不松散,又不显得密集压抑,既有利于通风采光,又有利于排水防潮。

从立体布局看,前、中两进的中厅高出两侧厅1米,牌楼式山门的中部更是高出整个屋面2——3米,有如鸟之头部呈昂首云天状。后进比前、中进略低,且山墙也不像前、中进突出屋面,山墙的尾部也不再设枣角,有如凤鸟之尾部平拖于地。从平面布局看,中、后进之间的过厅如凤鸟之身躯。丹墀两侧的偏厅突出边墙三米有余,有如凤鸟之两翼,振翅欲飞。据民间老建筑师介绍,这种布局是楚民族图腾,也是屈原作品中多次描绘的凤鸟的变形,古代民间艺人的这种构思,真可谓匠心独具,令人叹服。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王铭俊 整理

参考资料来源:汨罗原点、黄山文明网、携程旅行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王铭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