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尿了,可能是一种病!专家提醒:尿失禁可防、可控、可治

  大众卫生报   2020-06-22 09:54:19

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符晴 吕志芳)每年六月的最后一周是世界尿失禁周。“尿失禁”这个名词虽然公众不是很熟悉,但它的发病率很高,我国部分地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尿失禁发病率为18%-53%,老年妇女的发病率达70%。日常生活中,很多女性在大笑时会出现止不住尿,她们中不少人认为这是随着年龄增大发生的自然现象而选择默默忍受。6月21日,南华大学附属长沙市中心医院妇产科专家提醒,若是有“笑尿了”这种情况出现的女性要注意这可能是一种病,医学上称为尿失禁。尿失禁有多种治疗方法,如果出现这样的“难言之隐”,切记及早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治疗。

女子频繁“尿裤子” 连家门都不敢出

52岁周红娜(化名)五、六年前开始出现“尿裤子”的情况,在大笑、咳嗽、打喷嚏时会漏尿,身边好几个姐妹也有这种情况,起初以为是人年纪大了的缘故,就没太当回事。慢慢地,周女士“尿裤子”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做家务时会漏尿,走路稍微快一点也会漏尿,外出时间长要先用上尿不湿,后来更是连家门都不敢随便出。

前段时间,周女士女儿回到家,发现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明显尿骚味,问起缘由,她才尴尬地说起自己在家里经常滴嗒嗒地漏尿,女儿得知情况后,赶紧带她到医院检查,慕名来到南华大学附属长沙市中心医院妇产科门诊,找到了专攻盆底功能障碍治疗的副主任医师黄宜珍,经过全面检查后发现,周女士是因为尿道周围的肌肉与筋膜松弛导致了尿失禁,给予充分评估和心理疏导后,医护团队为她做了经闭孔经阴道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术,30分钟解决周女士漏尿问题。

“尿失禁是指尿液不受控制从尿道口流出,而压力性尿失禁是指在没有膀胱自主收缩的情况下,由于腹压增高导致的尿失禁,如大笑、打喷嚏、咳嗽、运动、搬运重物时,尿液会不自主地从尿道口流出,严重的甚至走几步都会漏尿,只能夹着腿走路。”黄宜珍医生介绍,女性经常要“夹着腿”过日子,主要是由于支撑膀胱和尿道的盆底肌肉群松弛导致。正常情况下,女性盆底肌肉群好比一张“吊网”,尿道、膀胱、阴道、子宫、直肠等脏器均被这张“网”紧紧吊住,维持正常位置以便行使其功能。当这张“网”弹性变差,“吊力”不足,便会导致“网”内的器官无法维持在正常位置,从而出现相应的功能障碍,如大小便失禁、子宫脱垂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给精神上也带来创伤。

对“难言之隐”尿失禁SAY NO

分娩、慢性咳嗽、肥胖、年龄等 都可“管不住尿”

在女性人群尤其是中老年女性中,压力性尿失禁发病率很高。“妇产科接触到的尿失禁患者大部分都是产后妈妈或绝经后女性,很少遇到尚未生育的女性。女性尿失禁一般与妊娠生育、绝经、是否做过盆腔手术、肥胖、吸烟等因素有关。”黄宜珍医生介绍,尿失禁属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的盆底支持薄弱,进而盆腔器官移位连锁引发其他盆腔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异常,是孕产妇和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病,已经成为影响公共健康的重要慢性疾病之一。

“压力性尿失禁是可以治愈的疾病,轻度患者可以通过盆底康复电生理治疗及行为训练得以康复,中度和重度患者则可以通过手术治愈。”黄宜珍医生提醒,压力性尿失禁按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三级。轻度:一般活动及夜间无尿失禁,腹压增加时偶发尿失禁,不需佩戴尿垫;中度:腹压增加及起立活动时,有频繁的尿失禁,需要佩戴尿垫生活;重度:起立活动或卧位体位变化时即有尿失禁,严重影响了生活及社交活动。由于症状的轻重不一,治疗方法也各异。

轻度的压力性尿失禁可以进行保守治疗,通过生物反馈治疗、刺激神经治疗以及提肛运动等锻炼方式来加强盆底肌的训练,从而控制和减轻其症状。一旦发展到了重度尿失禁,患者就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目前经闭孔经阴道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术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开放手术,该项技术运用尿道中段理论,将独特的网状编织工艺吊带松驰地平置于尿道中段后壁,吊带的两端埋在组织中而无需缝合固定,几天后就能和自身组织融合在一起。整个手术时间约30分钟左右,术后1—2天即可出院,痛苦少、创伤小、见效快,不改变患者当前正常的生理功能和解剖结构,就可以解决患者的困恼。

医生在为患者做检查

女性尿失禁可防可控 切莫陷入认识误区

有些女性的遗尿量不大,患者容易忽视或羞于启齿不及时就医,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大家对尿失禁应该有足够认识,做好预防、保健和治疗工作。

误区一:顺产会损伤盆底肌,剖腹产可以幸免

30岁的小丽(化名)三年前剖宫产生下8斤多重的儿子,孕后期和产后轻咳都会漏尿。当时她并没有太在意,以为是生孩子的正常现象,但症状持续。前段时间到医院咨询,让她想不明白的是,三年前的漏尿为何到现在还持续?剖宫产按理说对盆底伤害较轻,为何也会尿失禁?

黄宜珍医生解释道,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宫颈口这扇“门”要逐渐扩张,直到10公分左右孩子才能出来,这过程或多或少会损伤盆底肌肉组织和神经,但并非只有分娩才对盆底有伤害。十月怀胎,肚子增大,使得重力轴前移,原本由骶骨支撑的重量全部压在盆底肌肉的软组织上。盆底肌肉长期处在受压状态,使得盆底肌纤维变形。因此剖宫产跟顺产一样,盆底肌都会有不同程度损伤,只是顺产比剖宫产损伤更重。尤其是双胎、巨大儿、分娩次数多等对盆底影响会越大。

误区二:产后尽早运动健身,可以恢复快

29岁产后妈妈王艳(化名)是一名女主播,产后检查盆底肌监测功能时发现有问题,医生建议她尽快做盆底肌训练治疗,她想着没有任何症状不着急,产后她急于恢复身材,经常跑健身房进行瘦身训练,但是没想到开始出现漏尿的症状,她纳闷,健身不是可以加快恢复的吗?为什么还会出现漏尿的尴尬?

黄宜珍医生指出,产后没有马上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并不代表肌纤维未受损。肌纤维是一束一束的,就如同一根根支撑房屋的房梁,房梁上有几根裂缝并不会影响房屋整体的稳定性,几根纤维素的受损断裂有可能暂时没有临床症状。但如果不及时干预治疗,依据个人体质和肌纤维损伤程度的不同,慢慢也会出现漏尿、腰酸、排便困难,同房时痉挛或阴道松弛等症状。再加上产后盆底肌还很弱,运动不断增强的腹压会阻碍盆底肌的恢复。因此,不建议在盆底肌功能没恢复前进行高强度的腹部塑形训练。另外,孕妇孕妇切忌长时间站立和下蹲,尽量不要使用蹲厕;产后不要太劳累,不能过早进行健身等负重活动;产后42天恶露干净后,及时做盆底功能评估检查,发现疾病早诊早治。

责编:王思贤

来源:大众卫生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