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故事 品古建 | 周家大院:五百年光阴雕琢的“莲花”

王铭俊   新湖南客户端   2020-07-28 11:14:31

每年的七、八月是莲花开得最盛的时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映日的莲花别样红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千年前的《爱莲说》,成了周敦颐不朽的名篇,而此刻周家后人大院雕饰上的朵朵莲花,历经五百多年风雨的洗礼,正唤起历史的回响,历久弥新。

新湖南客户端特别策划《读故事 品古建》,本期走进永州零陵周家大院,赏荷塘月色,鉴诗意栖居,品濂溪家风。

濂溪家风刻心间,周家大院传百年

周家大院,自开派始祖迁徙至零陵区富家桥镇涧岩头,到现在已近600年,传承近30代,形成六个院落。分别是建于明朝的“老院子”“红门楼”“黑门楼”和建于清朝的“新院子” 子岩府”“四大家院”。

相传祁阳县肖家村仕德公六世孙周佐为庠生,受诰封刑部右侍郎,其父当时在零陵街上做生意,赚了一点钱。觉得老家已比较拥挤,不利子孙后代发展,父子合计将家迁徙他地。周佐听朋友推荐涧岩头好,便孑身一人独往,潜心拜一个刘姓造纸老板为师。三年学徒满期,带着工钱和技术,自己开了一家造纸作坊,日积月累,就攒起了建造房屋的本钱。这就形成了周家大院第一座院子——老院子。“老院子”的建成为周家开创基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红门楼”院主周希圣、“黑门楼”院主周希圣之子周自稷,父子二人为朝庭官宦,但也是清廉为官之人,靠节衣缩食积攒些钱财,才建起两个院子。这两个院子的建设期长达10多年之久,才得以逐步完善。“新院子”院主周绍陕自幼家境贫寒,耕种农桑,他儿子周尹东长大后,耕种兼做买卖,有了点积蓄开始建房,到孙子周鸿正再办造纸厂赚钱后加修完善。一座院子三代人才修好。“子岩府”院主周崇傅蒙冤死于任上,平反后朝庭特许由儿子周汉正兄弟从新疆扶柩返乡,沿途受旧僚好友吊唁赠以厚礼,丧事办完后,七兄弟合议将剩下的钱财建房,这才有了子岩府第。“四大家院”主人更是一介平民,从事耕贸。有传说在一个寒冬腊月的夜晚,有一个油郎感染风寒,饥病交加来到周世德家求救。周家熬姜汤、蒸红薯好生相待,三天后油郎身体好转执意要走,将油箩留存周家,并说若一个月后他不来取,这油箩就送给周家了。转眼过去了半年,不见油郎来取。周家打开油箩,里面装的尽是金银首饰。得了这份钱财后,周家建起了“四大家院”。

如此庞大的家院能够建成,靠的就是传承百年的濂溪家风,一如镌刻于“子岩府”祖堂屋的那副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遗落人间的“北斗星”,代代相传的莲之心

走进周家大院,映入眼帘的是随处可见的莲花图案,在入口的石门墩上、柱础上、额枋上、窗花上,甚至梁架上的童柱下方、卵石铺地上,可见周敦颐的《爱莲说》已深深植入周氏族人的心中,成了传家立业之根本。

周家大院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自村前流过,视野开阔。“背山、面水、向阳”,是古今都认可的最好自然方位,有这样绝佳的居住环境和优良的文化传统,周姓族人人才辈出就不足为怪了。

周家大院的建筑顺应地势,前低后高,依山而建,这种布局既利于采光、通风,又便于尊卑长幼的排序;以天井来分隔空间,则便于采光通风,聚敛内气。周家大院虽是同族人共建,但分成若千个小院落,有分有合,联成一体。

六座院落分合有致,既独立成院,又相互关联。村落呈北斗七星形状分布,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村落内建筑为徽派建筑风格,徽派风格古村头,庭院深深曲通幽。鳞次栉比布瓦顶,盘头坐脊屋上秀。建筑屋脊线变化丰富,徽派建筑马头墙和屋顶高低起伏,层次有序。

新湖南客户端实习生 孙烨 记者 王铭俊 整理

参考资料来源:《永州周家大院》《周家大院:永不凋谢的莲花》《湖南历史文化村落理景艺术初探——以永州零陵周家大院为例》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王铭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