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0-07-16 12:26:45
新湖南客户端讯(记者 姚瑶 摄像 龙力 视频 柳心怡 摄影 刘广粮)7月初的长沙,天气炎热而沉闷。走在车水马龙的中山东路,如果不细心留意,你或许很难发现在喧嚣中安静伫立着的湖南自修大学旧址。
“取古代书院的形式,纳入现代学校的内容,研究各种学术,以期发明真理,造就人才。”“学员不但修学,还要养成健全的人格,涤荡不良的习惯,为革新社会作准备。”时光回溯到99年前,充满个性、划破时代的湖南自修大学横空出世,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湘区组织宣传文化和进行秘密活动的阵地,还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全国第一所研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学校,被湖南人民誉为“革命策源地”。
近日,记者跟随“邮政杯”2020湖南日报朗读者主题活动探访湖南自修大学旧址。在工作人员的展示、讲解和琅琅诵读声中,穿越时空隧道,感受那段风云激荡的峥嵘岁月。
取书院和学校两者之长 培养造就革命人才
湖南自修大学旧址位于中山东路74号。推开古色古香的黑漆木门,一座优雅别致的单层三进四合院映入眼帘。旧址四周,雪松、樟树、罗汉松、棕榈、黄杨等十几种花草树木将这里装点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使人心神宁静。
讲解员贺文告诉我们,这里始建于清光绪初年,最早曾是曾国藩祠,1914年,刘人熙联合社会进步人士,在祠堂创办船山学社,以研究和发扬王船山的思想。1921年7月,毛泽东、何叔衡代表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出席中共一大回到长沙后,在建立中共湖南支部的同时,为了培养党的干部和掩护革命活动,于同年8月利用船山学社的社址和经费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
“其实,早年间毛主席在写给友人的信中就提到,他对旧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是不满的,提出要创办一所新型的学校。革命与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于教育,这是创办自修大学的初衷。”长沙近现代文物保护管理中心社教部主任张笑介绍道。
毛泽东的这些早期想法,在他起草的《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和《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中也都有体现。
“人是不能不求学的,求学是要有一块地方,并且,要有一种组织的。”在《宣言》中,毛泽东开门见山直抒胸臆。他说,从前求学的地方在书院,书院废而为学校,世人便争毁书院,争誉学校。其实书院和学校各有其可毁,也各有其可誉。为此,湖南自修大学办学宗旨定为取书院和学校两者之长,取自动(即自己看书,自己思索)的方法,研究各种学术,以期发明真理,造就人才,使文化普及于平民,学术周流于社会。学员不但修学,还要养成健全的人格,涤荡不良的习惯,为革新社会作准备。
在《组织大纲》中他写道,湖南自修大学“暂设文、法两科”。文科设有中国文学、西洋文学、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新闻学、哲学等;法科设有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每个学员选修其中一个科目。
传播马列主义 缔造湖南人民革命的“大本营”
由于湖南自修大学的任务是培养造就革命人才,因此它对招生对象的知识储备和经济基础门槛较低,但对其的思想觉悟和社会理想却有着不一般的要求。学员除潜心学习和钻研外,还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斗争,他们中大多兼任各工会的秘书或群众团体负责人,是长沙和湖南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反帝群众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贺文向我们展示了一份湖南自修大学部分学员名单:“第一个报名入校的是后来成为革命烈士的共产党员夏明翰,最初的校友有毛泽东、何叔衡、贺民范、郭亮、夏曦、李维汉、姜梦周、毛泽民、罗学瓒、杨开慧等30余人。”讲解到此处,她还兴致勃勃地说起了学员们的故事:“1922年夏,党组织派自修大学学员郭亮去新河粤汉铁路工作,期间他开办了工人夜校。在教工人认‘工人’两字时,他说:有人讲工人生成命苦,‘工’字出不得头,‘工’字出头就是‘土’——工人只有死路一条。我看不对。你们看,‘工’字中间一竖,上顶天,下立地,工人是社会的台柱子。大家不是说‘天’最大吗?你们看,‘工’字和‘人’字加在一起就是‘天’字,只要我们工人团结起来,就有大如天的力量。”这样生动的讲课方式,不仅鼓舞人心,也提高了工人们的阶级觉悟。
1922年9月,湖南自修大学新增了附设补习学校。附设补习学校初办时有学生114人,其中包括陈赓、贺尔康、毛泽覃、高文华、张琼等。
由于湖南自修大学宣传革命思想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引起了反动派的不安,1923年11月,赵恒惕政府以“该校所倡学说不正,有碍治安”为由,下令查封了湖南自修大学及附设补习学校。后来,大部分学生转入了由毛泽东任校董的湘江学校继续学习。据统计,从1921年8月创办到1923年11月被查封,自修大学学员达到200余人,它的学员先后领导了长沙泥木工人大罢工、粤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等。因此湖南自修大学被湖南人民誉为“革命策源地”,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弘扬革命精神 在青少年心中埋下红色种子
时光荏苒,岁月钩沉,时间的伟大就在于任何惊心动魄的历史都可以被它抚平。漫步在这古色古香的建筑中的我们已经很难想象,这里曾遭受过触目惊心的文夕大火的侵袭。
(长沙近现代文物保护管理中心社教部主任张笑接受记者采访)
“湖南自修大学旧址1954年在原址复建后,于1964年对外开放。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论是对于历史,还是对于当下,这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希望更多的人来多看看、多了解。”张笑指出,近年来,湖南自修大学旧址每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去年工作人员组织了上百场校园活动,走近中小学生,用最亲切、生动的方式,拉近红色文化与青少年的距离。今年5月18日,长沙市委党校兼职教授、长沙地方文化学者顾庆丰老师还在这里举行了一场以“长沙伢子和长沙妹子的红色故事”为题的精彩讲座,分享了以毛泽东、杨开慧、刘少奇、胡耀邦等一批为代表的长沙伢子和长沙妹子为中国革命无私奉献、奋力拼搏的红色故事。既接地气又充满激情的讲述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每当听到大家的笑声,他的心里就有说不出的满足感。“弘扬民族文化,传承革命精神。作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我们希望能借助‘邮政杯’2020湖南日报朗读者主题活动的平台,让爱国主义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代代相传。”
当我们结束探寻,准备离开这里时,琅琅的诵读声从屋内传来。“……1921年8月1日,湖南自修大学成立后,反响热烈,学生日益增多。学校还创办了《新时代》月刊。自修大学成为共产党在湖南的一个公开活动场所,在革命运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作为“邮政杯”2020湖南日报朗读者主题活动的参赛一员,贺文已经做好了准备,让这段红色记忆,随着朗读者活动的清风,传进更多人心里。
责编:王德和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