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甲堂:蔡和森在这里下定决心改造社会

王铭俊   新湖南客户端   2020-08-04 11:51:01

89年前的今天,1931年8月4日,蔡和森在广州军政监狱英勇就义,生命定格在了36岁。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蔡和森以短暂而辉煌的一生践行着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

在娄底市双峰县,有一间墙瓦斑驳的居室光甲堂,朝迎旭日,暮送夕阳,承载了蔡和森与其妹蔡畅八年多的童稚时光。2013年,光甲堂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湖南客户端特别策划《读故事 品古建》,本期走进蔡和森蔡畅故居,在青砖灰瓦里追忆曾书写浓墨重彩篇章的共产主义战士蔡和森。

走出双峰,留学法国,探索革命道路

鸦片战争后,湖南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但近代中国的风云际会,也使得地处南北要冲的湖南得风气之先,成为戊戌时期“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蔡和森自幼深受湖湘文化滋养,培养了爱国情怀和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

因少年时代家道中落,蔡和森不得不去辣酱店当学徒,每天承担着繁重的劳动。对劳动人民的苦难感同身受,促使他萌生了改造社会的最初愿望并决定弃商读书。

进入永丰国民初级小学读书时,蔡和森已经16岁。因为年纪大,大家都嘲笑他为“太学生”,他也因此更加珍惜读书的机会。1912年,蔡和森跳级进入双峰高等小学读书,其时正值辛亥革命。他不仅参加了宣传队,还以实际行动响应革命主张。在永丰,蔡和森第一个剪掉辫子,并庄严宣告:“蓄这么长的辫子,是满清王朝奴役、统治中国人民的一个象征。现在皇帝被赶跑了,还留着这条像猪尾巴一样的辫子,多丑啊!”很多同学在他的倡议下,纷纷剪掉了辫子。经过他的动员,母亲、父亲、妹妹蔡畅都把辫子剪了。一家人剪辫子的消息,在永丰街上不胫而走,很多人都跑到他家来看热闹。蔡和森的母亲便抓住机会,号召乡亲们剪辫子、反满清。这样,在蔡和森一家的宣传和影响下,永丰镇上的男女老少,都陆续剪掉了脑后的“尾巴”。

赴法国留学后,蔡和森阅读了上百种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书籍,并逐渐坚定了以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社会、挽救民族危机的信念。留学期间,蔡和森曾给毛泽东写过两封长信,阐述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他认为,中国发生的问题,不是现社会制度所能解决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毛泽东复信,称赞他的主张“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同”。

蔡和森成为了第一个提出“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的人,他怀着“以一人之忧共诸天下,以天下之忧纳诸一身”的赤子情怀,孜孜不倦、上下求索,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个救国救民的思想武器,对国内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建党活动起到了有力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故居为普通农舍,构造简易

光甲堂地处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杨球村,始建于清朝末年,为典型的砖木结构和穿斗式梁架结构建筑,总面积550余平方米。

故居坐落在一处小坡上,绿树掩映,郁郁葱葱;门前两口水塘,芭蕉戏水,瓜蔓滋长。走近故居,抬头便可见邓小平题写的“蔡和森故居”金字红木匾。故居为一栋一纵三横的清末湘中山区普通农舍,构造简易,四周是矮矮的土围墙,由正厅、左右厢房及天井和杂物间组成。房屋被群山环绕,座东朝西,平面布局呈倒“ 凹”字形,门前池塘春水碧波。

故居内可见许多陈列物品,其中部分是原物。卧室中的床、书桌和衣柜,堂屋中的方桌和板凳,厨房中的大水缸和碗柜,农具室中的石磨、水车和大木耙等,都是百年前曾留下过蔡和森的印迹的珍贵旧物。

新湖南客户端实习生 朱燕 记者 王铭俊 整理

参考资料来源:《走近蔡和森故里》、新华网、《永垂青史的革命先驱》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王铭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