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俊 新湖南客户端 2020-10-31 12:53:02
澧州有九水,涔水是其一。滔滔涔河,奔腾百里,汇入兰江,涌进洞庭。沿途风光旖旎,山秀水青。
在涔水源头不远的地方,一座单孔石桥飞架涔河两岸,如彩虹飞渡,十分壮观。
石桥名叫松祝桥,建于大清乾隆年间。松祝桥自建成后,它的传说故事就跟它桥下的涔河水一样长流不断,一代又一代传颂至今。
新湖南客户端特别策划《读故事 品古建》,本期走进澧县松祝桥。
两岸乡亲踄水过河 , 他 捐出三千两白银 架桥
松祝桥是实打实的古建筑。它建于清乾隆乙卯年,也就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迄今225年。
知道松祝桥的人很多,可是修建松祝桥的人是谁,估计很少有人弄明白。据《孙氏族谱——承松公传》记载:乾隆乙卯,捐三千余金,于黄溪建松祝桥。谁捐的三千白银,孙承松。
孙承松生于乾隆四十四年(1780年),字鹤楼,号云涛。他3岁的时候亲生母亲不幸去世,由嫡母抚养成人。7岁时开始读书,到15岁时已是学贯古今,才高八斗。俗话说花无百日红,这一年,孙承松父亲事业不顺,遭受很大损失,抚养他长大成人的嫡母也因病去世。突遇不幸他只好辍学回家,16岁便娶了夫人。
孙承松当家长子,少年老成,休学回家后,同年轻的妻子一起管理家务和家族生意。他时常听人说起,涔河两岸的乡亲踄水过河,发生过不少危险,孙承松与父亲商量决意捐资建桥。马上找来匠人设计,测绘,又以他和兄弟孙承祝的名义,捐出三千两白银和半山杉木。
第二年石桥建成,桥长十二丈,单孔拱石,是澧州境内有名的石桥。一桥飞渡,造福两岸乡里。乡亲们为感激孙承松、孙承祝兄弟俩,为石桥取名松祝桥。
捐资建桥的那年,孙承松刚满16岁,少年豪气,可见非等闲之人。
嘉庆元年(1796年〉,十七岁的孙承松凭他的学识加上机缘,在布政司衙门找到了一份差事。年轻的孙承松勤奋好学,在自己的职位上发挥出了聪明才智,被推荐到朝庭。
嘉庆三年,孙承松19岁那年,嘉庆皇上一纸皇命,孙承松到了双月县当上了县老爷,他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县太爷。不久,又调住京城,在他三十出头的时候就在京城担任五品同知。
聪明,精练,能干,在京城,在朝野孙承松成了炙手可热的年轻京官,嘉庆皇上非常赏识他的才能,要他到福建漳州府任职。
在他五十岁那年,孙承松辞官回乡。离开漳州时,沿途百姓清水泼道,都说他是包公再世,当代清天。直到现在,漳州一带还流传着许多承松爱民的故事。
用 “丁”字形砌置法砌成,坚固且美观
松祝桥架在湖南澧县的涔水河上。桥长57米,宽8米,净跨度17米。桥身由两个石墩和一个半圆形的大拱组成,是用16694块标准石块和砂浆采用“丁”字形砌置法砌成的,结构十分坚固,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
它是一座旖旎、古朴的单孔石拱桥,历经两百余年的风雨,仍坚如磐石地耸立在澧县火连坡镇松祝村。
松祝桥全部用石块砌成。这数万块石料,皆呈灰色,但色泽不尽一统,有青灰、浅灰、还有褐灰。石块有的灰中泛黄,有的灰中呈白,有的灰中透黑。它们灰得丰富多样、层次分明,将介于黑色和白色之间的色彩,诠释得淋漓尽致。
这座桥只有两个桥墩,桥墩两边都砌有八字形的挡水堤。这既减轻了洪水对桥墩的冲击,又与石拱桥浑然一体,增添了桥伟岸的气势,使桥不仅坚固而且美观。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整理
参考资料来源:孙昌义《修建松祝桥的澧州才俊孙承松的传奇故事》、孙常洲《松祝桥》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王铭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