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故事 品古建|岳阳这幢欧式风格小楼,见证粤汉铁路百年变迁

王铭俊   新湖南客户端   2020-10-10 09:43:20

京广铁路沿着岳阳贮木场的周边奔驰而过,离铁路边不远处有一座小山丘,山上有一栋鲜为人知的欧式风格的小楼,小洋楼的西边能俯瞰洞庭湖之盛景。

这栋英式的小洋楼是岳阳粤汉铁路英国专家楼,它揭开了一段存封已久的往事。

粤汉铁路经历了三十六年的建设时间,直到1936年才建成通车,粤汉铁路与岳阳有着剪不断的缘分,才使得粤汉铁路改道途经岳阳。

众所周知,一条铁路对城市发展的深远意义,这一栋欧式风格的小楼,见证了粤汉铁路百年变迁的历史,也亲眼目睹了岳阳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湖南客户端特别策划《读故事 品古建》,本期走进岳阳粤汉铁路英国专家楼。

洋洋万言呈送民国政府 粤汉铁路 改道经过岳阳

1914年,粤汉铁路武长段分四段动工。岳阳,处于武汉和长沙之间的中心位置,参与建设粤汉铁路的英国专家,就驻扎在岳阳,他们在黄蜂矶上筑起的洋楼,历经百年风雨,依旧守望着不远处的铁路线。

洋楼在城西最南端的三角坪贮木场内,当地人把它称作“五号高楼”,说这里曾经有多于五栋类似的房子,这是唯一的“幸存者”。文物部门在房前立了石碑:英国专家楼,确认洋房是修筑粤汉铁路武长段时修建的,作为英国专家的工作和生活用房。

其中有个曲折的故事。民国初年,粤汉铁路(今京广铁路南段)在走向选址定线时,负责勘察线路的孔昭绶倡议并力主经长沙至平江,而不过岳阳市区,上报核定后,打下了界桩。

民国初期陆军少将、著名文学团体南社社员李澄宇认为这个走向于国计民生的长远利益极不合理,他不顾路线已核定界桩,力主粤汉铁路应伴两江(长江、湘江)南下,东便山丘平原,西利江湖一带……并就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物集散、线路远近、开凿难易、耗资之多寡、交通水陆运输之衔接及政治、经济、战略等重要意义详细论述,条例成文《驳湘鄂路线改由最古大道书》,洋洋万言,呈送民国政府,并刊登在各大报纸上,据理直谏,力排孔议。民国政府经复议,权衡利弊,使得粤汉铁路走向由原定的平江而过岳阳市区,如此而南下汨罗至长沙。 故有“我于斯道孰铮臣”之句存世。

粤汉铁路线的更改,使岳阳在现代交通化时代,真正成为水陆交通要冲,且经历百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其既对整个岳阳地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同时也促进了京广线的交通发展。

该楼为 湘东北地区晚清英式 建筑 的典型代表

该楼是清末修建粤汉铁路时专门为英国铁路工程师所建的一处二层券廊英式高级住宅楼。

1914年,铁路督办詹天佑任武长段修建总指挥,自武昌至长沙,陆续动工修建路基。同时,在粤汉铁路岳阳段的山坡上修建了五栋(或以上)两层楼的洋房,作为英国专家工作与生活用房。现仅存此一栋。

“专家楼”为砖木结构,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8米,东西宽19.8米,占地面积293平方米,通高10.9米,方向北偏西40°。该楼四周环以回廊,底层抬高砌成约0.8米的架空层。一层回廊柱之间作成券,上下两层均铺设木地板。二层廊柱均为双罗马柱,外墙为水泥混凝土涂抹糙面,屋顶为单檐四坡顶,现为红陶平瓦。

专家楼成为湘东北地区晚清英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整理

参考资料来源:潇湘晨报、湖南日报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王铭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