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故事 品古建|它的存在,让吉首有了五百年的文化积淀

王铭俊   新湖南客户端   2020-10-04 18:19:20

作为一个教育大省,湖南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这从湖南众多古老书院中便可窥见一二。谈及湖南的书院,人们可能会脱口而出岳麓书院和石鼓书院的名字,其实许多其它书院同样有着丰富的价值。

位于吉首峒河北岸鳌鱼峰之巅的潕溪书院便是这样一座书院。书院创办历史可追溯至1513年。明代著名宿儒、苗族教育家吴鹤曾在此兴学研文。

潕溪书院是湘西民族教育的发祥地,是儒家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见证物,是民族团结和谐进步的具体表征。五百年文脉一线存。潕溪书院的存在,让吉首这座小城有了五百年的文化积淀。

这座城里传颂不衰的,是吴鹤与王阳明交往故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吉首城东的鳌鱼峰,地势虽然不高,却因为有了潕溪书院,占尽小城的钟灵毓秀。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三十五岁的王阳明因触犯大太监刘谨,被谪贬到贵州龙场驿当驿丞。途经沅陵时,当地郡守仰慕其名,在虎溪龙兴讲寺筑松云轩,挽留他居住讲学。那时的吴鹤,还是吉首上涝乡下一个未见过大世面的苗族青年,听说大儒王阳明到来,背着书包专门跑去拜师。王阳明收下了这位苗族弟子,精心教诲,令吴鹤受益良多。王阳明龙场悟道后,前往江西做官,吴鹤不远千里,又跑到江西去继续追随恩师。史称吴鹤尽得王阳明“心学”真传,学问与王的得意门生钱德洪、王畿等人不相上下。吴鹤对官场没兴趣,他在江西时与一位僧人交好,有天僧人送他几样吃食:红枣、梨子、生姜和西瓜,他从中悟出是“早离江西”,于是辞别王阳明回了吉首老家,不久宁王朱辰濠在江西叛乱,吴鹤得以逃脱一场兵灾。

在选址潕溪书院讲学之前,吴鹤先后在故乡上涝及周边的司马溪、三岔坪等地开设蒙馆授徒,足迹遍及苗乡村寨。他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有教无类,凡是愿意来学习的无不悉心指点,牧童农夫都受过他的教诲。明代之前,吉首地区的汉文化教育基本是一片空白,直到吴鹤出现,才使吉首的汉文化教育真正进入启蒙阶段。

虽然吴鹤曾在鳌鱼峰讲学,但当时并没有潕溪书院的叫法,直到清代初期,地方政府才正式在这里设立书院,聘请龙昇明、胡师谦等名师主讲,培育出大批人才。民国时,潕溪书院先后改为湘西特区师资训练所、湖南省立乾城简易乡村师范、省立第九师范。1953年更名为湘西第一民族师范学校,后经几次并合,现名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抗美援朝中勇救朝鲜落水儿童不幸牺牲的英雄罗盛教,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

空间序列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 群追求的秩序感

潕溪书院建筑群布局轴线关系明显,空间关系上有三条并列的轴线:主轴线上为书院主要功能区、讲学区、藏书区,呈三进院落建筑形式;次要轴线通过祭祀区礼殿、文昌阁以及两进院落形成清晰的轴线关系。

潕溪书院讲学区空间序列按建筑主次、尊卑关系布局,轴线上的建筑依山就势逐步升高,建筑体量和尺度相应增加,传统礼制思想的指导下空间序列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群追求的秩序感。

潕溪书院位于湘西吉首市鳌鱼峰上,其选址依山临水,建筑布局顺应山势,因地制宜。书院选址借以山水启示师生仁山智水的人文情怀,激励其追求君子的高洁品格。

潕溪书院内部景致仿江南园林,小而精院内有紫藤、 丹桂、香樟等植物配景。书院之中种植最多的是桂花树,桂花寓意着吉祥,也是收获与胜利的象征,其花微小但清香,清丽脱俗的桂花还寓意折桂中榜,取金榜题名之意。院内共栽有14棵古桂花树,每年金秋时节,丹桂吐芳,承载着美好的祝福和愿望。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整理

参考资料来源:龙骏峰《王阳明的苗族弟子吴鹤和他的<潕溪书院>》、杨颖倩《湘西溪书院建筑空间文化价值探析》、品湘西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王铭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