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0-12-15 11:07:26
原标题:家里的张良、萧何与韩信
甘正气
上班的时候,同事们中午都在食堂吃饭,餐桌上讨论最多的就是子女教育,我说:“我们每天都在开教育研讨会。”
仔细想想,父母真的太难了,比老师还难。
我们不去八卦家长里短,稍微八股一点吧,先看看父母教育的对象,孩子总在成长,他们在不断变化,可说是“日日新”。孩子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会遇到不同的老师,不同年级由不同的老师来教也极其常见,也就是说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学校都是由不同的老师来“对付”、“专攻”的,而家庭中扮演老师角色的永远只是父母,他们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特点,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方法、知识,要不断备课,要“打通关”,并且辛辛苦苦写成的全套教材最多教两届……
教育的内容则无比广泛,家长要教孩子做人、做事、做题。做人,让孩子健康成长,长好身体,养成好的性格,要优秀不要忧郁,对待生命要像海涅不像海子(海涅的身体状况有点像我国的史铁生,二者一样坚强),这就不轻松,涉及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等多个学科,要讲究技巧,还要注意言传身教,像《世说新语》中说的那样“我常自教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孩子去做的,首先自己不做,难吧?做事,要教孩子生活自理,在他们寄宿或者大学毕业独自生活时能处理好个人生活,要让孩子知道水能载舟,亦能煮饭熬粥。再就是做题,不仅是辅导数理化,还要帮助孩子“解锁”文学艺术技能,如做工艺品、出手抄报等等。
而从教育主体来看,家长只是兼职教师,不像学校教员是全职的,他们自己要上班,下班回到家里还要同时扮演好张良、萧何与韩信的角色。
汉高祖刘邦有一段著名的“三杰”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父母,要帮小孩择校,对孩子选文科还是理科,选修哪种文艺课程提供参考意见,是学唱歌还是跳舞?是声乐还是器乐?是油画还是国画?要根据孩子的禀赋、爱好等综合考虑,有时需要父母直接做决定,还要在孩子高考后填志愿以及择业时仔细斟酌预测,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各种出谋划策,劳心费神,这是做张良吧。
父母要保障孩子衣食无忧吧,孩子上学,上补习班、特长班,出家门或国门去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父母要提供充足资金,孩子要去游学,抄敦煌卷子,访《永乐大典》,找太平天国文献,或者学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也要支持吧;孩子晚自习饿了,要烹制夜宵。“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有时为了孩子出趟远门,父母要提前好久做准备。这是做萧何吧。
父母有时还要亲自上场,例如送孩子上学,接孩子放学啦,带孩子看牙科、眼科医生,例如出面为孩子处理他们不会处理、不能处理、不便处理的各种难事,这是做韩信吧。
张良、萧何和韩信辅佐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父母像张良、萧何和韩信一样辅导孩子,最多也就是在烦得、累得大汗时,稍稍吐吐槽。所以,父母其实比张良、萧何和韩信更了不起。
如果没有父母,孩子们肯定会像有的红学家对李纨名字的解释:“纨者,完也!”
(作者系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南省委员会参政议政处副处长,法学硕士)
责编:杨兴东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