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境内唯一保存尚好的、由皇帝颁旨营建的殿宇式建筑是它

王铭俊   新湖南客户端   2020-12-22 19:52:30

湘阴,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湘江穿城而过,源远流长。湘阴县境内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左文襄公祠是其中重要的代表。

左文襄公祠,又名左公祠,民间称相国祠,是为纪念清末爱国将领左宗棠而修建的地方性祠庙建筑。清光绪十一年(1885)左宗棠去世后,湖南巡抚吴大徵奉旨所建,是湖南境内唯一保存尚好的、由皇帝颁旨营建的殿宇式建筑。

左宗棠是清末爱国将领,叱咤中国近代史,历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等军政要职,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中国近代共发生六次抵御外侮的战争,其中仅有两次取得战争胜利,皆与左宗棠有关。而左公祠作为一段中国苦难史中重要的历史文化载体保留至今而弥足珍贵。

新湖南客户端特别策划《读故事 品古建》,本期走进左文襄公祠。


唯有左宗棠的经略西北是个例外,确实值得我们兴奋”

湘人个性特别强,左宗棠可以说是一位典型人物。他自幼志大言大,每写成一篇文章,必自鸣得意,夸示同学。在他20多岁时,正是穷得不得了,依居妻家时,还做了一副对联张挂起来: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后来还被确认为是“长沙精神”。

与左宗棠有关的著名诗文还有一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道光二十九年(1849)冬,林则徐路过长沙,特地邀约左宗棠在湘江舟中相晤,两人彻夜长谈,对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特别是关于西北军政的见解不谋而合。林则徐认定将来“西定新疆”舍左君莫属,特地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宝贵资料全部交付给左宗棠,极口称赞左宗棠是“绝世奇才”。临别,林则徐手写一副对联相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875年,63岁的左宗棠被朝廷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提出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作战方针。1876年4月,左宗棠在肃州(今酒泉)誓师,令湘军将领刘锦棠总理行营营务,率军进疆,不久收复古牧地、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1877年4月,清军兵分三路进击南疆,半月之内连下达坂城、托克逊、吐鲁番三城,南疆门户洞开。5月,阿古柏暴卒。自10月,清军先收复南疆东四城,又趁敌内部变乱,挥兵急进西四城,阿古柏之子伯克·胡里率残部逃入俄境。1878年1月2日,和田克复,清军取得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随后,左宗棠用兵车运着棺木,将肃州行营前移几百公里于哈密,准备与俄军决一死战。

清军的胜利,粉碎了英、俄吞并新疆的阴谋。以清军兵威为后盾,曾纪泽于1881年成功与沙俄定约收复伊犁。1884年新疆设省,刘锦棠成为首任巡抚。

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一书写道:“一部清朝晚年的历史,几乎都是吃败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记载,读来令人气沮。唯有左宗棠的经略西北是个例外,确实值得我们兴奋。”这几句话,能够加深人们对左宗棠收复新疆重大意义的理解。

整个建筑风格为晚清小型殿宇式,简洁明快,用材合度

左文襄公祠,又名左公祠,民间称相国祠,是为纪念清末爱国将领左宗棠而修建的地方性祠庙建筑。清光绪十一年(1885)左宗棠去世后,湖南巡抚吴大徵奉旨所建;光绪十八年(1892)竣工。祠位于县城文星镇八甲老街上,由三组硬山式屋宇组成,屋宇间用边廊连结,形成整体,加上东西两侧庑院,占地面积达2640平方米。

左公祠为砖木结构,整个平面基本呈方形,单层、单檐,其祠坐北朝南,由照壁、中栋和后殿及东西庑房组成。外围封火山墙,东西为马头墙,屋面小青瓦,中栋和后栋中设天井。主体建筑为长方形,由南向北,由一字型影壁墙、门院、前厅、丹墀、东西庑廊、后寝组成祠庙主体。整个建筑风格为晚清小型殿宇式,构造简洁明快,用材合度。

左公祠是融祭祀、凭吊、聚会、游历活动于一体的重要场所,是湖南境内唯一保存尚好的、由皇帝颁旨营建的殿宇式建筑,是研究和纪念左宗堂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百年以来,已成为湘阴最重要的地方景观。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整理

参考资料来源:湖南日报、湘阴新闻网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王铭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