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0-12-21 19:17:32
常宁市大义山下,缓缓步入庙前镇中田村,一处已有600余年历史的古民居群依山伴水而建。
幽深的古巷,斑驳的屋墙,庭院与回廊,牌匾与檐联,这是传统村落独特的文化。而在这里,平常生活的村落还可变为退可守、战可攻的堡垒,古村落、古建筑、古家风都折射出中田村祖辈们的尚武精神。
新湖南客户端特别策划《读故事 品古建》,本期走进古建筑群军事防御性,古石巷遗存量、完整度在湖南首屈一指的中田村。
平常生活的村落建成退可守、战可攻的堡垒
据李氏族谱记载,这个村子的老祖宗福五郎是武官出身,明朝洪武二年(1369),由茶陵调守桂阳州(今桂阳县),后由桂阳镇守常宁。永乐二年(1404)奉承旨在常宁实行军屯,发展生产。由于作战多年,屡立战功,衣锦还乡后,看重这块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于是大兴土木,定居于此,娶妻生子。
其子荣公娶妻雷氏,生长子在下麻田即今中田……康熙二十八年(1690)中田版籍归属桂阳,乾隆元年(1736)被列为常宁管辖。于是繁衍子孙,聚族而居,有40多代人,历时600多年。
明代为了维护各地安定和维系统治,建立了卫所制度,这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常宁地处衡阳市西南,紧邻永州市祁阳县。而祁阳在元明时期是瑶民和苗民聚集地。为了防御瑶民和苗民动乱,明朝从衡州卫调出一个千户所到常宁(一般每卫设左、右、中、前、后5个千户所),设置了常宁守御千户所,并在各个要塞设置营堡。
追根溯源,中田村古民居的先祖来自于骁勇善战的明代地方军队,他们屯据在中田村,和平时期下地耕田、枕戈待旦,一旦战事发生便英勇应战,平常生活的村落建成退可守、战可攻的堡垒。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中田村古民居群落会散发出如此强烈的军事气息了。
《李氏宗谱》还记载:“我朝(即清朝)崛起治定不复用兵,偃武修文,息军为民。康熙二十八年,府宪虑提奏裁卫所”。原来,随着瑶民的安定,卫所这种“寓兵于农”的体制自然消失。于是,中田村的“堡垒”还原成了民居,至于那些“堡垒”曾经在历史上的原本面貌也就渐渐褪去。
丰富的石料为中田村修建堡垒式的古民居群提供便利
中田村古民居群现保存了从康熙48年到民国的旧宅100多幢,天井200多个,巷道108条,建筑面积达14000平方米。中田村民居既有江南民居的建筑特色,又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湖南省目前保存较完好、规模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
中田村古民居建筑群的巷子不宽,也不像古代商贸街巷随地形地势而或宽或窄,它们非常规整地遵守着同样的尺寸,仅能容下两三人并排同时通过,易守难攻,流连在磨得锃亮发光的石板小巷里,不禁让人想到,曾经有多少次战鼓阵阵,“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故事在这里上演。
每隔几米远,石板路上就有一个长条石,上面布满了圆孔槽。中田村古民居建筑群处处布满了抵御“外敌”入侵的机关。假若“敌人”想在房屋上寻找攻击软肋,那也是徒劳的。这里的房屋,门都是石头门框,几乎是用箭孔代替了木窗户,每座独栋的房屋都至少有一个天井来弥补采光和通风的不足。
中田村古民居建筑群与衡阳常宁其他地方的建筑风格有些不同,房子基本上无廊无檐,临巷面都是十分狭窄的条形小窗,门槛也高低不一。其实,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是有它的道理的,为了不让“外敌”轻易烧着房子,所以房子不露廊檐。那狭窄的条形小窗,是方便房子里的人观察外面的动静,平时还可以用于房内通气采光。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盛产大理石,丰富的石料为中田村修建坚固堡垒式的古民居群提供了便利。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整理
参考资料来源:长沙晚报、新华网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王铭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