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0-12-28 16:51:52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汤雯沁 庞若曦 阳静
“请在八分钟内对你的课题进行汇报。”近日,湖南科技大学立言楼B523会议室内,人文学院本年度“学而思”研究生学术沙龙系列活动正在进行,指导老师与青年学子们就学术研究进行着交流与交锋。
▲活动现场
为提升研究生综合素养,增强其论文写作与学术交流能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四年前,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着手创办第一届“学而思”研究生学术沙龙系列活动,一直持续至今。经过数年发展完善,截至第四届学术沙龙前,历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及新闻传播学、学科教学(语文)等专业硕士点纷纷加入其中,目前已形成全覆盖的活动布局,各专业研究生都要站上学术沙龙的讲台,尝试着阐释属于自己的学术观点。
流畅的语言表达、严谨的学术观点以及身处学术沙龙中轻盈自如的姿态是学子们在学术沙龙中锻炼的结果,正如其名,严谨治学与勤奋思索始终是“学而思”学术论坛不变的宗旨。
始——学有所思,思有所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对学与思关系的阐述,也是学术沙龙名称的由来。”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负责人王友胜谈到,创办学术沙龙的初衷就是为了让研究生能谨记学思结合,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学术沙龙常有,但专门在研究生群体中开展的学术讨论并不算多,且由于师生间学术水平的较大差异,遵循传统沙龙只“交流”无“指导”的模式显然不行。故而,如何探索出一套符合研究生的学术研讨形式是学术沙龙开展之初的首要难题。
▲活动现场。
学生主讲、教师点评、师生交流互动,并由学生作会议记录,采取严谨的学术交流会模式是学术沙龙最终确定的主要开展形式。在沙龙开始前两个月左右,研究生需将选题上报给导师,再由导师从中挑选制定沙龙主题,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散学生思维,还能避免导师直接确定主题的单一性。在沙龙开始前一周,研究生将论文终稿上交给评议人,以便得到完善细致的指导意见,并在沙龙现场进行限时8至15分钟的多媒体课件展示主讲,由各导师进行现场点评,师生间畅所欲言,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同时,不同于传统沙龙,“学而思”的开展模式将重点放在了研究生个人能力的提升,如此一来,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便成为了学术沙龙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为此,“导师回避制”的推行便尤为重要。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负责人徐红介绍道,沙龙采取“专业相近,交叉评阅”原则,研究生的直属导师不得作出评价,由其他与论文研究方向想同或相近的导师依次进行指导与点评,在保证专业性的同时,借此提升点评指导的客观性与全面性。“就好像是自家孩子在给亲朋好友们表演节目,自己的看法总是难免有失偏颇。”王友胜幽默地打了个比方,为了能广泛听取不同意见,导师回避制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为了更贴近学科发展要求,学科之间也会采取“和而不同”的方式。语文学科教学专硕学科负责人李学就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同课异构”,让不同学生讲授同一篇课文,邀请来自中学的教学名师实地指导,真正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尽最大限度将一篇课文解析透彻,以一推百,举一反三,既能提高学生能力,对于高校教学也实现了推动作用。而新闻与传播学科重在实践,因此,在活动流程设计中特意将沙龙主持人定为研究生们。“让学生掌握主动权,提升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新闻与传播学科负责人陈功如是说。
此外,考虑到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刚步入研究生阶段,身份转变与学习模式还在适应调整;研究生三年级的学生临近毕业,能力水准较高。故而,学术沙龙只在研究生二年级阶段进行。但为了让一年级研究生做好准备,每一期学术沙龙举办时,低年级的研究生都会被要求到场见习,“他们以后也需要经历,所以早点接触更好。”徐红说道。
获——研学之种,硕果累累
学术沙龙播种下研学的种子,令人喜悦的果实也如期而至。
在几年的探索完善下,“学而思”文化沙龙系列活动已取得初步进展。从研一的旁听到研二亲自站上讲台,研究生们早已有了心理预期,也做好了充足准备展示成果。从不甚知晓基本的学术规范到基本符合要求,研究生们对研究问题的分析更加细致透彻,创新性增强,通过学术沙龙提升的学术素养为硕士毕业论文打下良好基础。
与此同时,除了论文写作能力,研究生的学术敏感性、学术素养、语言表达能力、时间把握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等也在潜移默化中有所提升。“学术沙龙对他们各项能力进行锻炼,给他们带来的是全面的提升。”王友胜希望,通过学术沙龙让学生在各个方面均有所获,而不是仅仅提升其学术能力。显而易见,与他有相同想法的人不在少数,新闻与传播学科负责人陈功表示,学术沙龙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开发研究生学术潜力的平台。
更为直观的是论文发表数量与质量的提升。“第一年参与时,历史系研究生论文5篇发表了3篇,第三年6篇发表了4篇。”徐红介绍,虽然在数量上看差别并不明显,但实际上,以前论文需要经过导师多次指导修改才能发表,而现在几乎不需要再多做改动,这显然是有所表征的进步。且论文发表的成功率也显著提升,发表平台也在扩大,有学生因发表优质论文获得国家奖学金,毕业论文总体水平明显上升,更多的学生毕业后选择继续读博深造……“我想这都与学术沙龙的开展息息相关。”徐红欣慰地感叹道。
如果说研究生各方面的收获是预期,那导师间工作协调与交流氛围更为融洽则是意外之喜。由于学术沙龙需要不同导师间相互交流、在此基础上统筹归纳,全面点评,导师间的接触不可避免的多了起来。“以前导师群内基本是工作相关的事情,现在偶尔也会交流各自的学术心得,分享教学经验,气氛更加融洽了。”徐红提到,良性竞争让学院内导师间、师生间的学术氛围更为融洽,学科建设也正持良好的进步势头。
望——探索创新,交叉延伸
随着学术沙龙模式的日渐完善,以及沙龙对研究生学术氛围的培育作用日益扩大,学科内部开展学术沙龙的作用已发挥趋近最大化,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必不可少。
跨学科交流是对学术沙龙未来的一大设想。目前,学术沙龙还基本处于各学科内部独立举办,基于学科内各研究方向进行交流的阶段,要达到跨学科交流仍需努力。“当下成熟的模式已经初具雏形,我们会在这个基础上再做提升,未来也许一级学科点之间也能够有所交流。”徐红对更具开拓性的未来预想持有乐观态度。她表示,虽然目前没有计划和经验,但是人文科学实际是彼此相通的,因此学科交叉研究也有一定的可能成为发展趋势。同时,学院将考虑把参与学术沙龙纳为研究生培育方案,进一步强调其重要性。
▲活动合影
“下一步就是让这个集子更厚实!”陈功拿起手边的研究生论文集笑道。作为第一年参与学术沙龙的新闻与传播学科则将目标首先放在研究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上。“由于是第一年参与学术沙龙,难免存在时间赶、数量少的问题。”陈功谈到,首先要将基础打牢,夯实基础,再寻发展。他表示,今后将加大投入,提升交流学习频率,且随着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在主题专场下再开分场的想法也许能够被落实到位。
针对规划与发展,该校人文学院院长刘奇玉有更为实际的想法。向本科生群体延伸、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沙龙环节、提高沙龙举办频率,争取达到一个研究生在三年内参加两期等。此外,他还提到了当前学员对于学术沙龙的经费资助,“目前的措施是奖励最优者,但是未来我们希望能惠及更多人。”刘奇玉表示,更加健全的体系是发展的必然,人文学院也将对此始终报以肯定态度,始终支持推动。
让思维从分散到整合,让呈现从匮乏到丰富,“学而思”学术沙龙正是如此,在研究生们进步的道路上发挥着格外重要的作用。这个冬天,第四届“学而思”研究生学术沙龙落下帷幕,而老师和们同学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与思考,等待新一年的沙龙开始,期待更多成果展现。
责编:戴贤慧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