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旋 通讯员 贺喜迎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01-05 13:29:51
农民办诗社,一年一诗集,长沙这个村充满“诗事”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郑旋 通讯员 贺喜迎
你心中的新农村是怎样的?青瓦白墙、水清河畅、环境秀美……长沙市岳麓区莲花镇有个龙洞村,不止美在山清水秀的环境,更美在村里人内心的丰盈。
村中人70%是张姓,按族谱记载,系岳麓书院山长张栻后裔。吸麓山文气,承张公文风,他们晨耕暮读,至今保留吟诗作赋、写词对联的传统习俗。
龙洞村有个龙洞诗社,16年来,诗社坚持每年发布一本诗集,集合村民的原创作品。古诗和新诗、长文和短句都含括其中;田园和庙堂,家事和国事都是他们的诗歌素材。
近日,记者走进龙洞村,听新老两任社长将16本诗集背后的“诗事”娓娓道来。
聚沙成塔,诗社带动诗风传承
2005年,周边三个村合并为“龙洞村”,村子大了、老人多了,对于文体活动的需求也大了。老社长张运东牵头成立龙洞诗社,最初,只是为了把爱诗歌的一群老人聚在一起,以充实晚年生活。
成立第一年,诗社仅有20多个成员,在探讨诗歌之余,大家萌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将大家的作品合到一处,出一本龙洞村诗集呢?于是,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和村里的支持,第一本《新村之歌》便面世了。
之后的每一年,大家就像在遵循一个约定俗成的传统——每年5月发布诗歌主题、广泛征集作品,两个月时间校对、编辑、打印,在每年重阳节,诗集便会如期发布。
为什么龙洞村能坚持编印诗集16年?张新国用几个故事解开疑惑。
最初,编印的诗集只会发放给诗社成员。张艳文将诗集带回家后,他的姑爹翻看诗集深受打动,也加入了诗社,和大家一同学诗、写诗,几年时间,耄耋老人也发表了不少作品。
夏启宇在村里干了20多年会计,他将200多首诗作汇编成集取名《悠然居竹韵》。“80后”成员张国良,长期在杭州从事建筑行业,无论多忙,每年龙洞诗社召开的编稿审稿会,他都会千里迢迢赶回参加。
“现在,我们的成员已有130余人,其中不乏80后和90后。”张新国说,在老社员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了诗社。未来,他们将在村部的支持下开办“诗歌班”,让更多人爱诗、学诗、写诗。
润物无声,诗歌涵养文明新风
润物细无声,诗歌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龙洞村。
在龙洞,遇喜贺诗,业成“村规”。村道修成,他们送上“鹧鸪天”:“昔日泥沙路况差,而今坦途进农家。莺起舞,浪飞花,和谐乐曲奏笙笳。”老人80岁大寿,他们唱和:“一身朝气,七十年前,伙伴门头呼小子。满鬓霜花,八旬而后,孙曾堂上唤阿公。”
在龙洞,国事入诗,传递正能量。年初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他们开辟专栏,赞扬白衣战士、宣传防疫知识。中国抗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他们缅怀:“碧血凝成青史泪,英名长伴警钟鸣。”
在龙洞,诗歌用以劝人向善。村民中曾有个坚持修路二十余年的近代愚公黄金贵,他们歌咏:“半生修九岭,赢得姓名香。”为倡导孝道,他们写下《劝孝歌》:“母恩深似海,父爱大于天。谆谆劝诸子,忠孝要两全。”
在龙洞,村规民约也编成了诗。“爱幼尊贤互谦让,举止文明好风尚。移风易俗要提倡,红白喜事不铺张。”今年,龙洞诗社主导编写了《龙洞村村规民约》,新农村的新风尚都融入了简短的诗歌中。
龙洞人用吟诗作词这种传统而又经典的方式,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在,行走在龙洞——村里,户户养花、庭洁院净;村民,人人奋发、神清气爽。十多年来,全村没出一起违法事件,被授予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南省生态建设村等20多个省市区荣誉称号。
“明年要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可以提前和诗社成员们通个气。春节要到了,送春联的事要准备了。”离开龙洞前,张新国和夏启宇开始商量起新年的计划。他们相信,把诗歌写下去,龙洞人的“精气神”也会一直传下去。
责编:封豪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