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04-02 14:20:48
——追记常德市鼎城区蒿子港镇中学教师刘学文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蔡辉武 邓双军 吴宇佳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地处澧水流域的鼎城区蒿子港镇一派春意盎然。田野里、河坡旁、沟港边满地的蒿草肆意生长,迎春吐绿,空气中弥漫着蒿草的清香。每年这个时候,蒿子港镇中学刘学文老师都会在澧水大堤上寻找最嫩绿的蒿草叶,做成蒿子粑粑与家长、学生一起分享这道季节美食。而今年,在满地的寻蒿人群中,再也找不到他的身影。2020年11月19日,淋巴瘤夺走了他57岁的生命,他带着无限的遗憾永远离开了钟情一生的三尺讲台,离开了他深爱的学生和家人,化作了澧水河堤上一株简单而朴实的蒿草。
把根扎进故乡
1980年,蒿子港镇长安村小学正因缺老师而发愁,这里距镇圩场近10公里,是全镇最偏远的教学点,仅靠一条泥泞的小路与外界通行,外面的教师进不来,里面的教师急着走。学校多方打听,通过村支书找到了刚刚高中毕业的刘学文,希望他能来村里教书。
刘学文的姐姐回忆说:“我们家里当时条件很差,一共五姊妹,弟弟刘学文是长子,我已出嫁,父亲常年有病在身,干不得重体力活,大小事情都要靠母亲操持。弟弟想着在村里教书,好替家里分担一些责任,于是便答应了。”
就这样,年仅17岁的刘学文成为了村小的一名代课教师,一年后转为民办教师。1985年,凭借着自己不懈的努力,刘学文在民师内招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常德师范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蒿子港镇联校。当时的蒿子港镇因紧邻澧水码头,过往的人员多,素有“小香港”之称,能在镇上工作,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学成归来,家里人都想他留在镇上,远离泥泞和偏远,而他却主动申请回到了长安村小学教书。同事们看到这个好不容易考出去的“高材生”又回来了,都笑他傻。每每此时,他总是笑着说:“傻人定有傻福”。
岁月匆匆,时光流转,一茬茬的学生离校,一批批的同事调走,刘学文踏踏实实留了下来,一干就是24个年头,如果不是学校最终撤并,他一辈子都不会离开。他说:“这里虽然偏远,但这是我的家乡,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我都不愿意留下来,还有谁会留下来呢?能在生养自己的地方从事教书育人这样体面的工作,还可以照顾家庭,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在村小任教期间,他起早贪黑,工作家庭两不误。每天下班后,他总是急匆匆赶回家里,干农活、做家务、照顾弟弟妹妹。每天晚上,备课批改作业。后来,父亲离世,弟弟妹妹相继成家立业,他又主动承担了照顾老母亲的责任。长安村小撤并后,他来到了镇上教书,年迈的母亲独居老家,他就每天骑着摩托车往返近20公里,给母亲送药送菜,陪母亲聊天。闲暇时间,还不忘到村小走一走,看一看,仿佛又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刘学文的猝然离世,最难接受的还是他的妻子。结婚三十五年,夫妻二人相濡以沫,从未红过脸。妻子至今仍然保存着刘学文的手机,定期续费,每天会不自觉地拨打过去,嘘寒问暖,唠上几句,仿佛自己的爱人还在身边,并未离开。
故土难离,故乡难舍,刘学文用自己的热爱和执着,一边守护着学生,一边照顾着家人,把根深深扎进了故乡的泥土里。
把敬业刻进骨髓
“刘老师四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从来没因个人原因请过假,安排的工作从不推脱,他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全校师生有目共睹”。蒿子港中学校长高建波介绍说。
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从不提任何要求,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
“刘老师几乎从早到晚都泡在学校里,不是在教室就是在办公室,他就像一个走时精准的钟表,每天早上提前十分钟进教室,一大早在校园里看到他,就意味着早自习马上开始了。”副校长盛利说。
刘学文的教案几十年来坚持手写,内容详实,字迹端正,是全校教师公认的样板。至今学校里还保存着他的整套教案资料,班主任工作手册、作业批改、听评课记录、学习笔记等无一不是工工整整,让人赏心悦目。一届届的学生,他如数家珍。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性格特点、学习基础、爱好特长、家庭情况一项不缺,一样不少。
“我的体质一直比较弱,爱生病,爸爸妈妈又常年在外打工顾不上我,刘老师对我特别关照,好多次身体不舒服他就陪着我上医院,还经常利用自己休息的时间给我辅导功课,我的功课也从来没有落下过。”五年级学生吴婉柔(化名)说。
刘学文曾在日记中写道,“对于孩子要循循善诱,正确引导,给予身心上最大的关怀”。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学生面前,他特别耐得烦,总是苦口婆心,时刻保持微笑,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往往经受不住他的“软磨硬泡”,行为习惯慢慢变好了。
“说话温柔,讲课细致,辅导耐心”。这是刘学文生前所带班级学生对他的普遍评价。在这个几乎三年一代沟的时代,一个快60岁的老教师其实很难让一群十多岁的孩子喜欢,然而刘学文仅用一个多月就做到了。
去年秋季开学前,学校新进教师请产假,五年级班主任突然空缺。学校领导硬着头皮找到了刘学文,临近退休的他毫不犹豫地接了下来。有老同事和他开玩笑,“这么大把年纪了还搞班主任,吃不吃得消啊,恐怕会费力不讨好哦!”他却说,“我要一直干到退休嘞,只要学校需要我,哪怕退休了也照样接着干。”
把清香留在心底
“我深知语文是小学课程当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不“钻”不行,如果说我的知识不能胜任今后的教学,那就真是误人子弟了”。这是他在常德师范毕业生登记表中的话语。
也许是偶然进入教师这个行业,刘学文时常感到本领恐慌,生怕自己误人子弟,他一路教一路学,深钻细研,从一名村小代课教师逐渐成长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行家里手。
为了跟上现代化教学的脚步,电脑小白的他一有时间就缠着年轻老师不放,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从最简单的敲击键盘开始,慢慢学会了编辑文档和课件制作,再到娴熟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我经常看见刘老师在办公室用电脑制作课件,以前还是一根手指敲键盘,后来他上课基本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操作起来丝毫不比年轻老师逊色,我挺佩服他的”。与刘学文共事多年的袁映东回忆说。
工作上他勤奋好学、精益求精,生活中则为人谦和、淡泊名利,每年学校的评优评先、职级晋升,他从不参与竞争,总把机会让给别人。临近退休的他还只是中级职称,也没获得过多少荣誉,但是,他却是全校师生心目中公认的师德标兵。
闲暇之余,刘学文最大的爱好就是写作,参加工作以来,一直笔耕不辍。作为特约通讯员的他在湖南日报、常德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随笔、人物通讯等各类文章200余篇,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
他的文字贴近生活,朴实感人,身边的人物经常成为他描写的对象,修鞋的手艺人、居委会的干部、扫大街的环卫工……形形色色的人物经过他的文笔润色后,跃然于纸上,有时还能引发社会关注,为他们带来帮助。
镇上的环卫工人孙大爷,身体残疾,孤苦无依,他见状后,专门为孙大爷写了一篇通讯报道。后来,许多爱心人士主动上门慰问。为此,孙大爷专门带上礼品,登门致谢,他坚决不肯接受,原原本本还了回去。
他对别人古道热肠,却从来不愿麻烦别人。去年十月被确诊淋巴瘤后,学校的校长、老师、学生,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同事,教过的学生,自发为他捐款一万多元,躺在病床上的他得知情况后,几次嘱咐家人如数归还。
然而,令人痛惜的是,他从确诊到去世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他终究没能达成自己干到退休的心愿。一生平凡的他,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唯有用一生的行走诠释着一名普通基层教师的初心和使命,就如同澧水河畔的一株蒿草,平凡无奇,却幽香阵阵,沁人心脾。
责编:刘芬
来源: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