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⑦|特区精神:敢为天下先 无畏才有为

  华声杂志·新湖南客户端   2021-08-20 14:59:50


□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王磊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集中缩影,也是世界了解中国、走近中国的窗口,无数奋斗者在这里挥洒青春的热血,无数的梦想在这个地方扎根发芽。深圳以其特有的姿态彰显着“中国自信”。

数十载砥砺奋进,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不辱使命,不仅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谱写了一首首叫做“中国奇迹”的壮阔史诗。在这些催人奋进的史诗背后,是唱响新时代的特区精神。

1981年,深圳蛇口树立了一则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四十年来,这句标语不仅响彻深圳传遍中国,而且整整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和经济特区的创立发展,孕育和催生了一种伟大精神——特区精神。

▲1981年,蛇口工业区成立,提出“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的深圳口号。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召开前后,中央和广东、福建两省就上下互动,积极酝酿在对外开放中如何先行一步。

1979年4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期间,讨论了广东和福建关于建立出口加工区的请求,但关于这些区域该叫什么名字始终定不下来,小平同志就说,“还是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10月,中央又批准了厦门设立特区,于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了中国首批四个经济特区,标志着经济特区在我国的正式创立。1988年,全国人大通过海南建省和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海南成为我国第五个也是最大的经济特区。

从1980年首批经济特区正式创办以来,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深圳为例,当年中国南部边陲的一个小渔村,一跃成为人口超过1300万的现代化大都市,成为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经济特区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而且验证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早在1988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就曾经指出,“中国不能没有深圳,因为深圳是中国改革的试验场。”如果改革成功了,就意味着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走得通的。经济特区,就是中国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2018年4月,《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特区要勇于扛起历史责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按照国家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构成了特区精神的深刻内涵。

敢闯敢试 敢为人先

特区精神的首要灵魂就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敢于做他人没有做甚至是不敢做的事,敢于做先行者,杀出一条血路。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庚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袁庚本人也获评“改革开放试验田‘蛇口模式’的探索创立者”称号。

1979年7月8日,深圳蛇口“炸山填海”,打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第一声“开山炮”。草创时期的蛇口百废待兴,作为总指挥的袁庚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为了加快蛇口港施工进度,招商局决定实行施工队每多拉一车土,多给四分钱的奖励措施。结果就是因为这四分钱的奖励举措引发了一场争论,反对者认为这是滥发奖金。结果,这个行之有效的奖励制度被勒令停止,工作效率也跟着低下去了。为此,袁庚不得不在向上级报告的同时,请记者写了一份内参,汇报给了时任总书记胡耀邦,胡耀邦转给了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就这样,“四分钱惊动了党中央”。后来,在中央领导的支持下,蛇口的工地上又恢复了定额超产奖,打破了中国企业干多干少都一样的大锅饭分配制度。从此开始,招商局先后在蛇口港码头、华谊铝厂、华美钢厂等工程项目中实行各种各样的奖励办法,大大地激励了施工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1978年10月,61岁的袁庚调任交通部所属香港招商局任常务副董事长。刚到香港,袁庚就“被上了一课”,“授课”的是一位香港企业家。当时为了发展业务,招商局需要在香港购买一栋大楼,袁庚与卖主谈好价钱后就约定星期五下午预付2000万港币的订金。下午2点,袁庚准时到达律师楼,卖主也如期而至。让袁庚想不到的是,卖主的汽车停在大楼外,火都没熄,直等着双方办完手续拿到支票,立即就安排人开车直奔银行。

原来第二天是星期六,银行不上班。如果星期五下午3点之前不能将支票交给银行,卖主就要损失2000万港币的三天存款利息,当时浮动利息是14厘,三天的利息就是好几万。

这堂课一下子触动了袁庚。正是因为有了这次经历,又有了现实的需求,于是袁庚就创造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脍炙人口的口号。

然而,这个牌子,也经历了三拆四立的过程,也就是立了三次,拆了三次,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牌子是第四次立的。因为当时有人认为,这是在宣扬拜金主义,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建设怎么能沾上铜臭呢?如果这么干下去的话,特区和当年的租界还有什么区别?

直到1984年,这句口号得到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小平同志和中央高层的认可。特别是在国庆三十五周年群众的游行队伍中,反映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成就的彩车上,悬挂的醒目标语就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这句口号开始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极大地冲击了人们长期以来谈钱色变和吃大锅饭的观点。

▲1984年国庆,写有“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的蛇口工业区彩车驶过天安门,这句口号从此响彻全国。

1987年,当市场经济还是星星之火的年代,袁庚就提出来由招商局创办银行的设想,但就是这个举动,在当时被看作是“疯了”。由企业来创办银行,怎么可能?袁庚不信这个邪,几经辗转,最后获得了批准,新中国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举行了隆重的开业典礼。

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正是发扬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特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试验,别人不敢踩的雷,特区敢踩;别人不敢打破的框框,特区敢打破。从1979年到1984年,短短五年的时间,蛇口就创造了24项全国第一。特区的发展壮大,除了特区人民不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外,它还有赖于一批诸如习仲勋、任仲夷、袁庚等共产党人的敢于开创,没有这些改革闯将敢于担当的精神,也就不会有特区的快速推进。

埋头苦干

特区精神的另一个灵魂是埋头苦干。

特区精神的埋头苦干,首先体现为不尚空谈尚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蛇口立起来的第二块标语牌,它充分体现了以深圳为代表的特区人民不尚空谈、尚苦干、尚实干的精神品质。

虽然早在1984年,小平同志就肯定了深圳特区的发展成就,而且还题了一幅字:“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但是从特区建立那天开始,围绕特区“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1984年2月,邓小平第一次视察深圳,并为深圳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1990年,国内媒体发表了多篇文章,有的文章就明确提出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而且还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矛头直指改革开放。到了1991年,关于市场经济“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达到了高潮。从2月15号农历大年初一开始到4月12号,上海《解放日报》头版连发了四篇署名“皇甫平”的文章,旗帜鲜明支持改革开放,支持市场经济。而且,文章还明确提出了“计划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和形式”,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就在人们围绕市场经济“姓社”“姓资”的话题争论不休的时候,1992年的春天,88岁高龄的邓小平开启了南方之行,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

在武昌火车站的月台上,邓小平与湖北省的负责同志进行了谈话。他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救中国。发展才是硬道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能动摇,不仅不能动摇,而且要管一百年。”这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有记载的文献中第一次被邓小平提出。就在小平南方谈话后不久,蓝底白字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八个大字立在了蛇口工业大道。从此,“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成了特区精神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它也开启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解放的新一波浪潮。

多做少说,把时间和心思不是用在争论上,而是用在实干上,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讲的落实到行动上,在实干中体现能力,展现追求,推动发展。

特区精神的埋头苦干,不仅体现为实干兴邦,而且体现为在追求高效中实干兴邦。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1992年邓小平第二次南巡时在深圳。

1992年,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离开深圳的时候,还不忘叮嘱特区人民,“你们要搞快一点。”特区人民没有辜负总设计师的嘱托,创造了享誉世界的“深圳速度”。

深圳国贸大厦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深圳经济特区的快速崛起。“三天一层楼”的口号从这里响彻全国,成为特区精神的象征。

▲1985年12月29日,160米高的深圳国贸大厦历时37个月竣工,成为当时全国最高建筑,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那个时候,国贸工地上有六十多对夫妻职工,其中就有工程局副局长李传芳和在一个公司技术科当主任的爱人俞飞熊。为了追求高效率,这些天天见面的牛郎织女们和单身职工一样,分住在工棚的集体宿舍里。三天一层楼,深圳速度就是由这一批批最早来深圳的建设者们用辛勤和付出创造出来的。

在追求高效的特区人努力下,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的速度也很快被刷新了。1996年3月,深圳帝王大厦用一年27天的时间,以两天半一层楼的速度,成就了当时亚洲第一高楼,创造了上世纪90年代新的深圳速度。

特区精神的埋头苦干,也体现在开放中。实干兴邦,特区的实干,它不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实干,而是在开放中实干。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家封死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开放是特区的生命,没有开放就没有特区的今天。特区的开放,一方面是向全世界开放,把全世界的人才、资金、技术、装备和经验引进来;另一方面是向全国人民开放。作为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高度展现了深圳的开放。

特区精神的埋头苦干,还体现在包容中。尤其是对于干事者出错的时候和提出不同意见的时候。面对着特区市场经济一系列新生事物,没有谁能够保证100%正确。特区人的态度是鼓励创新。

2016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华为公司创始人、总裁任正非就指出来,华为不以成败论英雄。从失败中提取成功的因子,总结、肯定、表扬,使探索持续不断。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使失败的人才、经验继续留在我们的队伍里,我们会更成熟。创新本来就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我们要敢于拥抱颠覆。

改革开放的大幕开启和经济特区的创立发展,孕育和催生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特区精神的形成、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特区的壮大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区精神的产生,不仅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谱系,而且在事实上成为我们党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

(综合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新华社、中国青年网)

策划 刘文

执行 胡晴

责编:陈洁

来源:华声杂志·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