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广记丨解读家谱:谁是帝王将相的孑遗?

  湖南图书馆   2021-09-01 10:48:44

作  者:雷树德

插  画:潘瑶琼

聪明有种?富贵有根?

家谱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文献,在本馆所藏的五百万册图书中,就有七、八万册。多年来,美国犹他家谱学会的商务代表不远万里来馆商谈家谱业务,颇令老外翘首称道,可谓名扬泰西。而国内不远千里、不远百里的古代帝王将相、圣贤豪杰的后代们频繁来馆造访,总是满意而归。他们从馆藏家谱文献中寻找到了其作为名人之后的斑斑可考的确切证据,先祖的荣耀足以大大增加其自信心和自豪感。

商朝大忠臣比干的后代来了,他们的姓由比干两字合成,上面一个比,下面一个干,读guàn,别人总是念成毕,一般字典查不到,电脑打不出,邮局汇款单取不了款。是我帮他找到了家谱、《辞源》《辞海》,复印回去,邮局不再为难他了。

春秋时的正人君子柳下惠的后代来了,在本馆饶有兴趣地遍查祖宗片言只字的史料。有感于世风不古,柳氏族人组成了中国柳下惠宗亲会,一定要传扬乃祖乃宗“坐怀不乱”的美德。

我的憨直而有趣的高中数学张老师,退休后第一件事是来馆查《张氏族谱》,恩师像是上课时论证数学公式一样给我论证了他即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张栻(南轩)的后代,然后高兴地向我道别,有如涨了几级工资。多年前《长沙晚报》有大字标题“张栻后人据说有200万”,可见名人的繁衍能力确实了得,何止三胎,八胎十胎恐怕也行!

我的老乡和书法界朋友欧阳兄来了,他在古籍阅览室翻阅欧阳氏家谱大半天,极为亢奋,原来他是夏禹王的后裔,具体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第四十七代孙。这可了不得!我从他的眼神看出,他此刻对我有些不屑一顾了。虽然我知道我们祖上没出过大名人,但据考证,黄帝的正妃叫嫘祖,是雷家之祖,黄帝是我们雷家女婿,黄帝的儿子还是我们雷家生的,雷家是国舅爷!但是我对这些并不太相信,我还是被别人看轻一点为好。

不仅如此,全国各地攀援名人者日演日烈,宋楚瑜作为亲民党和台湾地区的要人,名声自然不小,早些年频访祖国大陆,推进两岸关系的发展颇有成效。于是,有好事者追本溯源,力证宋氏为周武王之后代,武王若泉下有知,应当欣慰其聪明有种。早几年随着曹操墓的出土,报刊网络上增添了数十百万字的新闻与谈资,不仅有曹操墓的真假之争,而且牵涉两省旅游文化的利益。正在热闹之际,湖南某县村民搬出族谱,声明自己确为魏武帝曹孟德之直系后裔,俨然帝室之胄,好似比那些准备作DNA检验者有更无可争辩的事实。至于刘姓,全国人口有六千多万,刘姓称皇帝者除了偏安一隅者不算外,仅西汉、东汉即有四百余年,占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十分之一以上。刘氏家谱追溯源头,大多堂而皇之地自称是汉高祖刘邦的苗裔,都有那个斩白蟒而起家的大英雄的基因。更为有趣的是“越策越开心”,在奥巴马入主白宫后,有专家网络发帖:“奥巴马和孔子的后裔有99.9%的基因是相同的,没有奥巴马的《孔子家谱》是不能接受的。”

真是妙不可言,难怪自称有考据癖的胡适之先生早就喟然而叹:“家家都是古代帝王和古代名人之后,不知古代那些小百姓的后代到哪里去了?”

血缘基因,谁保不乱?

何谓血缘?我们现在所指为父亲一系的血脉。只认男姓,不认女姓,家谱上所载全为男姓的姓氏、名号,女姓只称某氏而已。其实,人类社会有上百万年的历史,母系氏族社会占有相当长的时期,上古之人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真正要将父亲一系考证得清清楚楚实无可能。本来人之为人,由父母两方结合而成,所谓父精母血,血缘仅指父亲一系实无道理。赵、钱、孙、李传之十数代,其母系一方姓氏各殊,十数代之后的赵、钱、孙、李子孙,岂可仍为其原有血脉?早已非驴非马了。橘树在淮南可结成橘子,在淮北就变成了枳壳,味道大不同了,可见土壤和环境足以改变物性。所以,古人禁止五代以内同姓不可通婚,为何不能?因为其世系血缘较为清楚之故;五代之外同姓可以通婚,为何可以?因为其世系血缘早已混乱不清之故。

应该承认,历代皇室的世系可信度较高,其利用皇权,有记录世系的专职人员。如刘备虽然沦落为以织草鞋为业,但汉献帝搬出家谱,仍可清楚地证明刘备为中山靖王之后,认其为“皇叔”。然而随着改朝换代,年深月久,刘氏之子孙到底有没有刘邦的基因,只有天晓得。

不过,即使是皇室记载,自古以来也仍然谜团不断,如秦始皇传说为吕不韦之私生子,见《史记·秦始皇本纪》;明成祖朱棣的生母并非马皇后,实为蒙古女子,其秘密保守了二百余年;清朝乾隆皇帝有传说为陈阁老之子,政治的需要制造了许多历史迷雾。

进一步来说:就算是帝王圣贤之后又如何呢?柳下惠之后代都能坐怀不乱么?恐怕未必。出几个登徒子,也绝不会有人说其祖先本有好色的根性。

就算是魏武皇曹操之后又如何呢?难道仍然可以横槊赋诗么?不错,曹操之子曹丕、曹植文武双全,三曹之诗颇见魏晋风骨。但传之不到三代,则与草民无异,龙种何在?虎威何在?杜甫有首赠曹霸的古诗,其中有“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帝王后代也难保穷困潦倒,真正是富贵有根吗?

司马氏代魏称帝,建立晋朝,司马氏一门雄杰,史传“三马卧槽(曹)”,可传之不到几代,晋惠帝司马衷成了白痴。有次全国闹饥荒,老百姓没饭吃,白痴皇帝竟问侍臣说:“老百姓既无饭吃,何不食肉呢?” 可见遗传中有极大的变异,确保聪明才智的遗传远比确保某姓的一统江山更难,有诗为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实际上,南宋大史学家郑樵在其《通志·氏族略》中将姓氏的起源认真作了总结。他将古代“得姓受氏”之由分为以国为氏、以邑为氏、以地为氏、以官为氏等三十二类。这就表明,同一个姓氏,在古代有几十个来源,生于数千载之后,要考证某姓的千万子孙源出一人,无异于痴人说梦!而要保障血缘不乱、基因不变,实在是比登天还难!

慎用家谱,不能戏说!

家谱是家史,反映一姓的源流。中国号称史国,有正史、野史之分,有国史、地区史之别。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至于各类史书汗牛充栋,在今日有志于了解、研究历史者绝没有难觅史书之遗憾,可叹的是人们往往搜奇猎异,确有舍本逐末之嫌。家谱的史料作用无疑是重要的,但其作用是辅助的,与正史、国史的作用绝不可同日而语。家谱的作用主要在于借以考证民族的迁徙变化、人口的繁衍、民俗的遗存、居住环境的选择等方面;而家谱中的名人家训确有值得汲取总结的宝贵资料,应该为整个民族而不是为一姓所取法和借鉴。

家谱,又称族谱、世谱、家乘、谱牒、宗谱等,其产生的历史悠久,最早是西周的《世本》一书,它记录自皇帝以来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帝王公卿大夫的世系,是官府所编。周朝八百余年,实行分封制,有一套严格的宗法制度,《世本》是选官任官的重要依据。周天子与开国功臣的子孙后代长期垄断着各级政权,虽然也出现过一段时期的盛世,但其不孝子孙也史不绝书。卫懿公好鹤,不务正业,以至于亡国。晋灵公在城墙上用弹弓射行人,行人东躲西闪,他高兴极了。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熟,他就随意杀掉。《论语》中记载鲁国大臣臧文仲,号称智囊,他建造了一间大房子,雕梁画栋,里面却供奉着一只乌龟,孔子说,他算什么智慧呢?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门阀世家主持朝政,实行九品官人法,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做官与婚配都讲究门户,寒门之子即使有天大的本领,想娶士家之女,无异于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于是谱牒之学一时成为显学,几乎家家要讲谱学,人人要知道自己的谱系,否则无法在社会上交往。地方官员不懂得谱学,就不能履行其行政职责。统治者高度重视,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用以防止假造门第,一经发现,处罚严重。

不过,从周朝到唐朝,家谱多为官修,私家修谱则是宋代以后的事。学者们思古之幽情大发,又没有政府限制,因此随意性极强,乱造世系、伪造始祖、乱造官阶、夸大祖先功绩、假托名人作序,在现存的晚清和民国时期四万多部家谱中普遍存在。因此,如何利用家谱文献,必须极为慎重才行。

需要指出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得以发展,民间私修家谱重新开始,现在已成火爆之势,这本来是文化发展的好事,问题是没有政府监督、没有历史学家参与,导致问题十分严重。谱匠们有些连基本的古文也断不了句,就能编制出大部巨著,忘记了欧阳修和苏洵关于修谱应当“断自可见之世”的祖训,将自己的世系硬是从皇帝以来一直编下来,并且标明代数,好似原原本本,确实是帝王将相、圣贤豪杰的几十代孑遗!

更有趣的是,数年前一位名人来我馆讲学,听后使我们大开眼界。这位先生根据一些古史传说和谱系资料,论证出世界所有人起源于中国,具体起源于湖南,广东英德人是现在英国人和德国人的祖先,川普的祖先是从四川过去的。这真是闻所未闻!我当然高兴了,因为我是典型的湖南人,我正等着世界人民来我们这里寻根问祖!问题是,他们还喜欢吃辣椒吗?就怕招待不周啊!

作者简介:雷树德,《湖南姓氏志》总编纂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研究馆员,湖南图书馆原副馆长。

责编:刘瀚潞

来源:湖南图书馆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