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叫城遗址·背景①丨进城啦!盘点湖南四大史前城址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10-09 08:42:10

上古时期的湖南光辉灿烂,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已经开始酝酿并完成了华夏化的进程。

△30多位专家来到鸡叫城遗址考察。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辜鹏博 摄

10月9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举行鸡叫城遗址考古发掘专家现场会。8:00—10:00,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及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考古文博学院的30多位专家,来到鸡叫城遗址现场考察最新考古发掘成果,湖南史前文明的光芒再次闪耀显现。

在此之前,咱们先来盘点,包括鸡叫城在内的湖南四大史前城址,感受下上古时期湖南的灿烂光辉吧。

城头山遗址——中国最早的城

(常德市澧县车溪乡城头山村,公元前4500-2300年)

1979年7月28日,澧阳平原之西近武陵山余脉处,一处隆起的土岗引起了澧县文物专干曹传松和同事的注意。他们向当地农民询问,又借来锄头仔细掘探查看,并采集了一大包陶片标本。由此,首次发现了城头山遗址。

△城头山遗址航拍图。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辜鹏博 摄

城头山遗址,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先后经过16个年度的考古发掘工作。古城遗址内大棚里,陈列着城墙断壁,土层剖面清晰可见不同颜色的夯筑层。遗址揭示出了中国目前已知的时代最早的古城及其4次修筑过程。

古城遗址内,发现有不同文化时期的作坊区、居住区、公共墓地、祭坛、道路和其他辅助设施,表明当时有着完善的城市规划。

城内还发现有早于城址的汤家岗文化时期的环壕聚落与保存完好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6500年前)。

△城头山遗址2014年发掘工作场景。资料图片

城头山的烟火存续了2000多年,历经了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几个历史时期,直至石家河文化中期(距今约4000年),古城才遭废弃。

作为中国最早之城的城头山是中国文明起源最初的坐标。遗址中最早的水稻田,是长江中游稻作农业成熟的见证。遗址延续两千年的文化堆积是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见证。1992年、1997年,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两度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鸡叫城遗址——古国文明的清晨

(常德市澧县涔南乡复兴村,距今约5300-4000年)

△鸡叫城遗址航拍图。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辜鹏博 摄

北距澧水支流涔水约2公里,西南距城头山遗址13公里,一处高出周围 2~4米的岗地上,鸡叫城遗址便坐落于此。

1978年,鸡叫城遗址被发现。1998年起至今,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数次试掘、系统考古钻探,揭露出城墙、壕沟、房址、木构建筑、台基等遗迹,认识了遗址的年代和城墙的建筑时间及过程。

城址平面呈圆角方形,城内面积约15万平方米(含城墙)。城内遍布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分属于彭头山文化、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肖家屋脊文化。城外,水网密布,由护城河、壕沟、沟渠组成了复杂的网状水系。

△鸡叫城遗址发掘现场。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辜鹏博 摄

以鸡叫城为中心,周围约两公里范围内还分布有数十处屈家岭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址,构成了庞大的聚落集群,是澧阳平原史前文明的重要代表。

鸡叫城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作为澧阳平原的中心,鸡叫城在长江中游文明进程中扮演重要且独特的角色,为研究原始社会发展和国家起源提供了实物证据。

七星墩遗址——湖南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城址

(岳阳市华容县东山镇东旭村,距今约5000年-4000年)

△七星墩遗址范围及历年发掘位置图。资料图片

长江中游的两湖平原腹地上,七星墩遗址有些特别。它“外圆内方”,有内外两圈城、壕,外城近圆形,内城呈长方形。这样特别的双城结构,在长江中游地区属于首次发现,对研究史前城址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1978年,当地一名乡村小学教师到此处游玩,发现了古代陶器并上报,引起当地文物部门注意。在随后的考古工作中,七星墩遗址蒙尘已久的历史的盖子被揭开。

△七星墩遗址2019年发掘现场。资料图片

遗址内圈中有7个3米至5米高的土墩,地理分布形似北斗七星,七星墩遗址因此得名。遗址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它取代澧县的鸡叫城(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成为目前湖南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城址。遗址曾发掘过以锥木制作的漆木碗。碗胎薄至0.2~0.3厘米,器表髹饰朱、黑两层漆,展现了当时先进的制胎、髹漆技术,已接近秦汉时期的技术水平,证实了长江中游地区漆器制作技术源远流长。

不同于国内其他城墙遗址均使用单一纯土修筑,七星墩遗址城墙有褐色、黄色、棕色黏土和黄色粗砂、青膏泥等多种材料,被称为“五花土”。五花土结构复杂,来源多样,分层清晰,有明显的加工迹象,为研究古代城墙的建筑工艺、设计思想等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卢保山遗址——长江中游史前城址群位置最南的一座城

(益阳市南县南洲镇丁家城村,不晚于石家河文化早期、早至屈家岭文化时期)

△卢保山遗址。资料图片

洞庭湖区腹地一处比周围高出约1~4米的台地上,卢保山遗址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

台地海拔31米,大体呈长方形,面积约10万平方米。台地上,分布有卢保山、丁家城、曹家台、坟山坪等4处古遗址。它们之间范围相连、未有间断,均有文化堆积分布,为一个整体性遗址。

△卢保山遗址探沟城内地层堆积。资料图片

遗址曾出土有石家河文化早期的典型器物标本,如长颈鬶、圈足盘、钵、高足杯等;石家河文化晚期的典型器物标本,如短颈鬶、圈足盘、钵、缸、红陶杯、壶、麻面鼎足等陶器,以及众多纺轮、石斧、石刀、箭镞等。

卢保山遗址的确认和发现使得长江中游地区史前城址的数量增至20座。同时,湖南地区之前已发现有澧县城头山、鸡叫城遗址,华容七星墩遗址等三座史前城址,卢保山遗址是第四座发现和确认的史前城址。

卢保山遗址的发现和确认为长江中游史前城址群的研究以及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研究增添新的材料。虽然城址面积仅10万平方米,其面积和规模均较小,但该城址位于洞庭湖腹地,是目前为止长江中游史前城址群中位置最南的一座。独特的地理位置将赋予遗址独特的价值,卢保山遗址还有更多的考古成果等待发现。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刘瀚潞 整理

责编:刘瀚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