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艺网 2021-10-18 09:54:17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深情回顾辛亥革命历史事实,高度评价辛亥革命历史功绩、重大意义,深刻阐述辛亥革命110年来的历史启示,郑重宣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与坚定意志。全篇讲话主旨鲜明、结构严密、立意高远、思想深邃,既作了深刻的历史总结,又加以强烈的现实观照,以史立论、论从史出,历史和现实在文中交相辉映,过去、现在和将来在文中交流激荡,立场、态度、观点、方法一样不少,问题意识、路径选择、历史和现实答案毫不含糊。可以说这篇讲话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讲话通篇贯穿“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理念。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武昌城头一声枪响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这穿越历史时空烟云的两声“巨响”昭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同与异,从而为客观辩证评价辛亥革命奠定了历史逻辑基石。同时也为后文从领导力量、道路抉择、人民奋斗、民族团结、国际关系等五个方面来总结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五点启示打开了历史视野、打下了理论根基、打开了对比参照系统,从而可以肯定辛亥革命“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然而也不可回避“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只有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迈进不可逆转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
抚今追昔,以史为鉴,我们看到,“台独”分裂是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是民族复兴的严重隐患,是与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完全背道而驰的,是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意志、愿望、利益格格不入的。“凡是数典忘祖、背叛祖国、分裂国家的人,从来没有好下场,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这是总结辛亥革命获得的历史启示,也是总结辛亥革命得出的必然结论。“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这是全文的结论,也必定会是历史的结论!
台湾诗人余光中曾经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然则今日光中已去,“乡愁”何了?历史必然会作答,时代会作答,中国人民也会作答。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已然作答,并且那么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它与人民的心声必将汇聚形成历史的再次“巨响”。
作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者,心系“国之大者”,回答时代之问,引导文艺创作服务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本职工作任务,亦是无比光荣的事情。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五点启示”的启发,我体会到要做好当前文艺评论工作,一是要处理好马列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关系,坚决不能机械地“套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而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体系;二是要处理好大众评论与精英评论的关系,要真正地“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要让人民群众敢“评”、能“评”、有地方“评”,要能“评”出作用、“评”出影响,激发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文艺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本体地位和创造性劳动;三是要处理好评论话语与知识谱系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把文艺评论排除在学术研究体系之外,不算科研学术成果,而是真正地要把“文艺评论作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引导力量”来对待,各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指示要求、部署安排,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营造良好的文艺评论生态环境,只有充分调动文艺评论工作者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功能。
(作者系湖南省文联主席团委员,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顾主席、秘书长 陈善君)
责编:周听听
来源:湖南文艺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