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缅怀丨赵志超:毛泽东最后一次到湖南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12-26 10:03:28

谨以此文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8周年!

毛泽东最后一次到湖南

赵志超

湖南,是毛泽东主席的故乡,也是他深深眷恋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常回湖南调研、视察。从1953年起,几乎每年或每隔一年都要来湖南一次,有时一年两次,前后50多次。

1974年10月13日,毛泽东又一次回到湖南,在长沙住了114天。这是他在湖南逗留最久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南巡

1974年10月13日清晨,一辆锃亮的红旗牌小轿车在省委接待处九所六号楼前停下来。毛泽东在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陪同下,来到了长沙。

81岁的毛泽东缓缓走下轿车。等候这里的湖南省党政负责人及省委接待处、警卫处工作人员,一齐迎上前去,兴奋地喊道:“毛主席,主席!”毛泽东高兴地点头致意,同他们一一握手。

一晃三年过去,毛泽东还是1971年来过的。那是林彪事件之前毛泽东来过长沙的。林彪事件之后,毛泽东一度昏迷,身体每况愈下,长时间没有出巡。如今,毛泽东身体大不如前,面容消瘦,头发稀疏、斑白,明显苍老了许多。人们不禁为主席的健康担忧。

省委接待处服务员郭国群、曾彩谋和毛泽东是“老熟人”了。自从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起,郭国群、曾彩谋就一直参与主席回湖南的接待工作,照顾他的日常生活。两位服务员亲切地喊了一声:“主席,您好!”

毛泽东握着她俩的手,和蔼地说:“小郭,小曾,你们好!”郭国群记得,1965年5月,毛泽东由长沙重上井冈山,临走时,曾送给郭国群一张照片,并在照片背后题词:“加强学习,力求进步,好好为人民服务。”

九所六号楼,实际上是一栋普通的四合院平房,四周绿荫掩映,数百棵樟树、枫树像一把把巨伞,把房子团团盖住,坪中绿草如茵,显得格外幽静。进门两旁,有两个小套间,是警卫人员和工作人员的住处。再往里走,便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兼卧室。离办公桌不到两米的地方,有一张米黄色的木板床,这床一边高,一边低,原来,毛泽东有爱睡硬板床的习惯,也喜欢躺着看书。因此,他的床铺都是一边高一边低,高的一边睡觉,低的一边放书,随时可以躺着看书。

这次出巡前,毛泽东嘱咐工作人员带了几箱子书,来到这里,桌上、床上乃至地上,摆满了各种书籍。其中有不少线装书,如《全唐诗》《古文观止》《史记》《资治通鉴》,还有马恩列斯著作等。看来,主席这次到长沙,主要想借此机会一边休养,一边静下心来读读书。

在卧室左边,有一个会客厅,里面摆放着十多条棕色沙发椅。毛泽东经常在这里接待湖南省党政领导同志和群众,有时也在这里看看电影和戏剧。

10月15日,是毛泽东到长沙的第三天。他决定到橘子洲头去看看。清晨,天色灰蒙蒙的,毛泽东便起了床,在卫士长陈长江和秘书张玉凤的搀扶下向门口走去。服务员郭国群、曾彩谋赶紧迎上前去,扶着主席上了轿车。卫士长陈长江等人则跟着上了另一辆轿车。

轿车沿八一路,朝长沙东门外驶去。快到清水塘时,毛泽东忽然示意司机减速。他把目光深情地投向那个熟悉的地方——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那是他与妻子杨开慧曾经从事革命活动并居住的地方。

过了清水塘,车子向左转,至火车站,汽笛声声,晓雾沉沉,毛泽东思绪万千,像是想起了50年前他与杨开慧在此分别时的情景:“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毛泽东神色凝重,沉默不语。司机踩了一油门,轿车速度稍为加快,很快驶过小吴门,经五一广场,驶向湘江大桥。车上,透过车窗玻璃,可以看到湘江大桥的雄姿。两位服务员小声告诉主席:“现在修了湘江大桥,城里的交通方便多了。”毛泽东听了,笑了笑,表示很满意。

轿车驶上大桥桥头,拐弯驶向橘子洲头。橘子洲是湘江中的一座岛屿,简称橘洲,又名水老龙沙,因洲上盛产橘子而得名。橘子洲分为上洲、中洲、下洲,其中上洲牛头洲,中洲叫水陆洲,下洲矮子洲。明崇祯《长沙府志》曾预言:“三洲连,出状元”。远远望去,橘子洲头橘树成荫,幢幢屋宇鳞次栉比,掩映在万绿丛中。这是毛泽东早年活动过的地方。“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那时候,他常和蔡和森、萧子升、陈章甫等新民学会会员来此游泳、读书,“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轿车在水陆洲附近停下来,毛泽东有意打开车窗,望了望窗外。过去那里有一座古庙,叫水陆寺,庙里有一副对联:“五六月间无暑光;二三更里有渔歌。”毛泽东忽然念起了两句诗,车上的听了,感觉就是这副对联。其实,水陆寺这副对联上下边还各有四个字,完整的应为:“拱极楼中,五六月间无暑气;潇湘江上,二三更里有渔歌。”

水陆洲旁边是水清沙白的湘江。早在1956年5月和1959年6月,毛泽东曾两次来到长沙,畅游湘江。毛泽东凝视片刻,将手伸向车门拉手。工作人员见他想下车,忙劝道:“主席,外面风太大了,容易着凉的。”毛泽东犹豫了一下,将手收回,平静地坐在软座上,闭起眼睛,好像在思索什么。此时,也许他回到了那“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时代,只听他低吟着:“......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然而,此时他已没有当年的体魄了。为了党和国家大事,他日理万机,宵衣旰食,过度的操劳,使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已是早上7点,上班的人渐渐多起来,毛泽东示意司机往回走。

毛泽东喜欢看湖南花鼓戏,在长沙期间,他看过好几次。他尤其喜欢现代花鼓戏《打铜锣》《补锅》,还喜欢《刘海戏金蟾》《辕门斩子》《苏三起解》《张先生讨学钱》等古装折子戏。看过后,常常与身边工作人员谈论剧中的人物和情节,有时还哼上几句唱腔。湖南花鼓剧团、湘剧团、歌舞团曾先后来接待处礼堂演出节目。

11月间,毛泽东通过电视转播,观看了多种文艺节目,精神变得轻松多了,身体也恢复了许多。

一天,毛泽东忽然提出要看湘剧《园丁之歌》。这是一部反映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树立尊师重教”风气的优秀剧目,还拍成了电影,但遭到“四人帮”的打压,被打成反对毛主席教育革命路线的“毒草”,影片也被封存起来。此时,毛泽东提出要看《园丁之歌》,不能不使工作人员感到诧异。

放映《园丁之歌》时,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张玉凤与九所服务员郭国群、曾彩谋等陪同主席观看。毛泽东全神贯注,看得很投入。放映结束,毛泽东高兴地鼓起掌来,看得出,他对《园丁之歌》是相当满意的。曾彩谋见状,惊讶地说:“主席,您还在鼓掌,这出戏正在受批判呢!”毛主席却笑了,问身边的工作人员:“你们看了怎么样?讲讲看,哪里好哪里坏?”曾彩谋回答:“教育界争论大,我们不搞文艺,是外行,看不出来。”毛泽东说:“我看就好嘛!”

工作人员暗暗高兴,随即将毛泽东对《园丁之歌》的评价向省委领导作了汇报,《园丁之歌》才得以被重新肯定。不久,此事被江青知道了,她大发雷霆。于是,报纸上又掀起了批《园丁之歌》的热潮。直到粉碎“四人帮”后,《园丁之歌》才得以重见天日。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从小就喜爱在大风大浪中搏击。如今,他虽然身体大不如前,但仍想去大江大河游泳。在长沙,他先后五次去省体育馆游泳。省体育馆有一个观代化的大型游泳池,能自动升水降水,调节水温。毛泽东每次游泳,时间都在半小时左右。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他下到水里,然后蛙游、仰游、“立正”、“稍息”,还是那样灵活自如,“胜似闲庭信步”。游泳两次后,他身体状况好了许多,再游时,走路平稳,上下梯子不要人搀扶了。

接见外宾,是毛泽东在长沙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当时,丹麦首相哈特林和夫人应邀前来我国进行正式访问,10月20日,在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副总理陪同下,乘飞机抵达长沙。毛泽东当天就会见了哈特林和夫人及其主要随行人员。此后,毛泽东还先后接见了来自5个国家和地区的贵宾。

在此之前,即10月18日,王洪文从北京飞到长沙。一下飞机,他便急忙奔往毛泽东下榻的九所六号搂。

王洪文为什么会在这时候急匆匆来到长沙呢?

当时,由于周恩来身患癌症,身体日渐消瘦,需要人接替他的工作。经周恩来建议,毛泽东于1974年国庆节后提议邓小平出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这一提议,无疑打破了“四人帮”企图抢班夺权的计划。当得知邓小平即将陪同丹麦首相哈特林前往长沙时,他们料到毛泽东会借此机会与邓小平一起研究即将召开的四届人大人事安排问题。于是,他们决定派王洪文火速赶到长沙,要抢在邓小平之前向毛泽东“说项”,以改变毛泽东的主意。

18日下午,毛泽东在九所六号楼听了王洪文的汇报,王洪文称北京现在大有庐山会议的味道,企图诬告周恩来和邓小平。毛泽东一听,就明白了他的来意。谈话结束时,他特别嘱咐王洪文:“你回去要多找总理和剑英同志谈,不要跟江青搞在一起。”

当天,王洪文怏怏离开长沙,乘飞机返回北京。

10月20日,毛泽东在接见哈特林之后,特意将随同邓小平抵达长沙的王海容、唐闻生留下来谈话,并托她们转告周恩来、王洪文:正式提议邓小平任党的副主席、第一副总理、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并且表示:“总理还是总理。四届人大的筹备工作和人事安排,由总理主持。”

12月22日,周恩来总理不顾病痛的折磨,乘飞机到达长沙,向毛泽东汇报四届人大的筹备工作。

在九所六号楼,两位老战友相见了。此刻,他们相互紧紧地握着对方的手。

“主席身体怎样?”周恩来坐下来,望着苍老的毛泽东,关切地问。

“老了,人老百病生。”毛泽东打量着面容憔悴的周恩来,询问道:“你的病情怎么样?”

“不要紧,召开四届人大没有问题。”

毛泽东叮嘱道:“你身体不好,四届人大召开之后,你安心养病吧!你还可以到外面走走,像汉口、长沙……国务院的工作让小平同志去顶吧!”

12月23日,王洪文第二次飞往长沙。本来,周恩来叫他同乘一架飞机去长沙,但他心中有鬼,不想和总理同机,便单独来到了长沙。

这天下午,王洪文提心吊胆地来到六号楼,向毛泽东说出了自己的意见和江青的建议。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江青有野心,有没有,我看是有。”并批评王洪文:“你们不要搞宗派,搞宗派要摔跤的。”

第二天,王洪文再次来到六号楼,毛泽东一听他还是提的那些意见,立刻脸色一沉:“你上次来我批评你什么来着?”他厉声说,“我告诉你多次,不让你和江青混在一起,你们几个拉帮结伙搞在一起,这是错误的,你要作出深刻的检讨,不允许再这样下去了!”

王洪文遭了一记闷棍,他怎么也没想到毛泽东会发这样大的火。“主席,我是有错误,我一定作深刻的检讨!”他唯唯诺诺地说。在长沙,王洪文果然写了一个检讨,带回北京,但一直未上交,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从他的抽屉里抄出这份检讨。

12月26日,是毛泽东81岁寿辰。早晨,工作人员把毛泽东的客厅和办公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在茶几上摆上一盘湘潭特产灯芯糕,还有一盘胶切糖,一盘寸金糖,一盘麻花,再到院子里采来几支腊梅和几朵白茶花,插到主席的客厅和办公室。毛泽东走出卧室,朝工作人员笑了笑,吃了一根灯芯糕,然后回到卧室,看书,批阅文件。

中午,全体工作人员按湖南风俗,为毛泽东祝寿,吃面条。大家给主席送去一碗长寿面,毛泽东只是尝了一口。大家又向他献上一瓶深红色的芙蓉酒,毛泽东也只喝了一口酒,并笑着对大家说:“你们可要把酒喝完,别浪费了啰!”

周恩来本来是下午要飞回北京的,当得知当天是毛泽东生日时,他特意留了下来,便对负责安全保卫的省公安局局长唐瑞庭说:“今天不走了。”然后,他自己掏钱,叫工作人员到省委蓉园摆两桌酒席,说:“晚上为主席祝寿,我请客!”

晚上,参加宴会的有湖南省党政负责人和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毛泽东因为天气较冷,又因身体原因,没有出席。席间,周恩来频频举杯,感谢大家对主席的精心照料,并祝主席健康长寿,大家也举杯祝愿总理长寿。周恩来还嘱咐工作人员继续照顾好主席的饮食起居,让主席好好休息,早日恢复健康。

晚宴后,工作人员回到九所六号楼,在院子里放起了鞭炮。他们知道主席素来是喜欢放鞭炮的。

夜里,周恩来来到毛泽东下榻的六号楼,两位伟人再次促膝谈心,商量党、政、军人事安排,一直谈到深夜。这次会谈,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命运。周恩来再一次举荐了邓小平,毛泽东深表赞同,说:“总理病重期间,由小平同志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还再次评价邓小平:“人才难得,政治思想强。”

12月28日,周恩来乘专机返回北京。

1975年1月5日,中共中央任命邓小平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月10日,在中央十届二中全会上,邓小平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1月12日至17日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选举朱德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邓小平为第一副总理。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到了1975年2月2日,离春节还差9天。毛泽东原打算在长沙过了春节再回北京,但他觉得,这时候待在长沙,会影响工作人员春节假期休息及家人团聚,于是决定提前离开。工作人员得知主席要提前返回北京,依依不舍,再三挽留主席。当大家知道主席是为了使大家过好春节才提前离开长沙时,个个感动不已。

2月3日,吃了早饭,毛泽东在汪东兴、张玉凤等人陪同下,缓步走出六号楼,和大家一一握手告别,边走边说:“谢谢大家!谢谢大家!”“你们辛苦了!”然后走进轿车。车子发动后,他又再一次回过头来,凝视着伴随他度过114个日日夜夜的六号楼,并深情地望着给他送行的人,眼眶渐渐地湿润了......

1975年2月16日,毛泽东主席安全抵达北京,结束了最后一次南巡。

(注:上世纪80年代,作者曾数赴长沙,先后采访了湖南省公安厅、省委警卫处、省委接待处等当年负责毛泽东主席警卫与服务工作的当事人,包括李强、唐瑞庭、李鸿群、肖根儒、郭国群、曾彩谋、石荫祥、赵毅雍等同志。此文原题《甲寅,毛泽东在长沙的114天》,最早发表于《记者文学》1989年第2期,系中篇纪实文学,并为多家报刊转载或连载;后删节发表于《湖北青年》杂志1990年第12期,题为《毛泽东最后一次南巡》。此次修改于2021年9月9日。)

责编:封豪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