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12-25 08:14:02
手足情.师生谊
——毛泽东与堂兄、老师毛宇居的交往
赵志超
六十年前,在伟人毛泽东的故乡韶山冲翠嘉堂(亦作蔡家塘),住着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他是韶山冲屈指可数的“秀才”之一,毕生致力于教书育人,思想开明,学识丰富,深受乡邻敬重。他就是毛泽东的堂兄、老师毛宇居先生。
韶山冲里一纯儒
毛宇居(1881—1964),亦作蕊珠、禹居,谱名泽启,字先甲,别号守一子,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翠嘉堂(原属韶源村)人。“宇居”系其号,其青年时写作“蕊珠”,中年后多写成“宇居”,晚年写成“禹居”或“禹珠”“雨珠”等。毛宇居长毛泽东12岁,二人同属毛氏震房泽字辈,毛泽东称他为“大哥”。
毛宇居自幼好学,尤工诗对,被冲里人称为“纯儒”。清光绪年间,他在家乡设馆授徒,曾在井湾里设立私塾,教过毛泽东10个月书。
1899年,毛泽东还只有6岁时,就参加了田间劳动。到8岁时开始读书,先在南岸私塾发蒙,后转桥头湾、乌龟井等处读私塾,最后来到井湾里,拜堂兄毛宇居为师。据比毛泽东小4岁的井湾里同窗郭梓材回忆:“私塾学堂办在井湾里(今郭家亭),距韶山约五里多……教私塾的老师是我叔叔和毛蕊珠老师……泽东同志从小聪慧,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
后来,毛宇居进入湘潭师范讲习所学习,结业后仍回乡执教。
不久,毛宇居离开家乡,前往云南投何海清部,任少校文书,并随部转战四川,参加讨袁战争。1916年,讨袁战争结束后,随部返四昆明。在昆明,因物资分配和一连长发生分歧,于是弃武从商,经营茶叶等。民国十四年(1925),毛宇居回到家乡,继续教私塾。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马日事变”后脱党。
1925年,毛泽东回乡开展农民运动,毛宇居曾多识去翠嘉堂拜访毛宇居,并将家里的私事托付他料理。同年8月,毛泽东离开韶山时,将自己的大量信札和书籍托付族人看管。当时形势危急,为了免受波及,族人们只好将这些资料拿到山上烧掉。毛宇居得知后,觉得这些资料非常珍贵,烧掉实在可惜,便赶紧跑到山上,从火堆中抢出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听课笔记《讲堂录》《伦理学原理》的批语,共一万多字,并冒死保存下来。新中国成立后,毛宇居将这些珍贵文献从家中墙壁的夹缝中取出来,上交人民政府。
1927年1月,毛泽东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再次回到家乡,毛宇居率父老乡亲在毛震公祠召开欢迎大会,并致欢迎词:“毛君泽东,年少英雄。到处奔走,为国为民。今日到此,大家欢迎!”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抄了毛泽东的家,没收了上屋场的房产。1930年,湖南军阀何键还派枪兵闯入韶山,要挖他家祖坟,以断其“龙脉”。毛宇居获知消息后,心急如焚,连夜与乡亲们来到虎歇坪,将毛泽东家祖父的坟用土填平,并将墓碑掩埋好,种上草。反动枪兵来到蔡家塘抓了毛宇居,逼他供出毛家祖坟所在地。毛宇居忍受拷打,坚不吐实,并将枪兵带到清水涧,挖了当地地主毛俊贤的祖坟。机智的毛宇居用自己的行动,与乡亲们一起护住了虎歇坪毛泽东的祖坟。若干年后,毛泽东祖父毛翼臣的墓重见天日,完好无损,成为了滴水洞的一个景点。
在白色恐怖下,毛宇居还协助党的地下组织尽力保护革命亲属,如毛泽覃的儿子毛楚雄、妻子周文楠、岳母周陈轩等,都曾得到他的照顾。抗日战争时期,毛宇居担任《韶山毛氏四修族谱》总纂,在族谱中极力赞扬毛泽东“闳中肆外,国尔忘家”。
1950年,毛宇居应邀出席湘潭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次年,受聘为湖南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后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新中国成后,毛宇居三次进京,与毛泽东亲切叙旧,并先后请毛泽东为家乡的韶山学校、东山学校和湘潭大学题写校名。
毛宇居经历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三个社会,一生充满了坎坷曲折。辛亥革命以后,他思想倾向民主,在家创办私塾,崇尚新学,向学生传授新的思想。大革命失败后,他向学生灌输革命道理。他的侄儿毛远耀,堂弟毛浦珠、毛泽普,以及毛泽覃的儿子毛楚雄等都受到过他的教育,并且先后参加了革命。
罚毛泽东赞井
1906年秋,毛泽东开始在井湾里私塾读书,私塾老师一个是堂兄毛宇居,一个是郭伯勋。由于毛泽东和毛宇居的特殊关系,所以毛宇居对毛泽东要求格外严格。
可是毛泽东天生就是一个无拘无束的人,根本不惧怕毛宇居这位老师,平时他不叫“宇居先生”,总是称“宇居大哥”。虽然毛宇居多次纠正,但是毛泽东总是无动于衷,还是叫他大哥。
毛宇居在井湾里教私塾,对学生管教很严。当时,他门下有九个学生,毛泽东是其中最淘气的一个。毛泽东不满私塾的陈规陋习和古板的教学方法,敢于抨击老师的教学弊端,也不喜欢读《三字经》《四书》之类的书。上课时,学生们个个抬头挺胸坐得端端正正,听得很认真,唯独毛泽东不同,往往听着听着就偷偷看起小说来,什么《三国》《水浒》《西游记》等等,他都看得津津有味。毛宇居见他喜欢读杂书,便故意多点些杂书如《左传》《说唐》等,让他背诵,毛泽东均能应付裕如。有时候,毛泽东还在课桌下面做纸菩萨,什么刘备、宋江、孙悟空、秦琼……全是书中的人物。毛宇居拿他没法。
有一回,毛宇居外出办事,离开私塾前,规定学生要在屋里背书,不准开小差,不许随意走动。可先生刚走,毛泽东就背着书包,独自跑到私塾后山去了。他一边背书一边摘毛栗子,等到书背熟了,毛栗子也摘满了一书包。两个时辰过去,他又摘了一些毛栗子,才回到私塾。他将摘来的毛栗子分给每个同学,还特意给毛宇居留了一份,以孝敬老师。
可毛宇居并不领这份情,他斥责道:“谁叫你到处乱跑?”毛泽东答道:“闷在屋里,头昏脑胀。读书不能死记硬背嘛!”“放肆!”毛宇居满脸涨得通红,“你这么不服从管教,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本事!”毛泽东说:“那你听我背书好了。”毛宇居仍然没有消气,他知道背书是难不倒这个学生的,便心生一计,来到院子中央,指着天井说:“我要你给我赞井!”
毛泽东从来就不肯服输,而且最反对先生对学生的体罚。他更不怕写诗、对对子,只见他围着天井绕了两圈,看着天井中央的那口水井,一边走一边琢磨,灵感忽然来了,于是对毛宇居说:“大哥,我赞了——”并抑扬顿挫地吟哦道: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同学们听了,都拍手叫好。毛宇居却很尴尬,他不禁暗自惊讶:学生才思敏捷才思,片刻竟能作出一首诗来,仿佛有曹植的“七步之才”,而且诗里暗含对老师的讽喻。他意识到自己教学的弊端,更意识到毛泽东并非调皮淘气,而是具有天资过人、聪明好学的禀赋。于是,他收起鞭子,放弃了对学生的体罚。
这件事也给毛宇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他对毛泽东厚爱有加,并在族人中推荐毛泽东的为人。
十个月后,毛泽东离开井湾里私塾,回到上屋场参加劳动。在其将要辍学时,毛宇居专程前往上屋场,劝说堂叔毛顺生继续让毛泽东读书。他说,润芝天资聪颖,记忆力和领悟力极强,要设法送他去读书。毛顺生说:“他(指毛泽东)在家好好管家,我还可以少请个长工哩。”毛宇居说:“他读好书以后,一定能顶几个长工呢!”
毛顺生决定将16岁的长子毛泽东送到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去当学徒。毛泽东获悉湘乡东山书院已改为新式高级小学,他很想去这所“洋学堂”读书。湘乡是毛泽东的外婆家,他7岁以前几乎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因此对湘乡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但父亲却不同意他去那里读书。最终,在老师毛宇居、李漱清及表兄王季范、文运昌等人的劝说下,毛顺生同意送儿子去“洋学堂”读书。1910秋,毛泽东怀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远大志向,离开韶山,进入了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
保存《祭母文》
在韶山土地冲南竹圫,有一座坟墓,坐北朝南,这就是毛泽东父母的合葬墓。墓旁竖着一块汉白玉石碑,上面镌刻着毛泽东1919年写的《祭母文》:“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1919年10月,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因患淋巴结核去世,享年53岁。文七妹本名文素勤,又名文其美,湘乡大坪唐家圫(今棠佳阁)人。她待人宽容恭让,节俭勤劳,深得毛泽东兄妹及乡邻的尊敬。文七妹18岁时与韶山毛顺生结婚,共生五男二女,但其中四个都夭折了,只剩下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三兄弟。
作为普通的农村妇女,文七妹一生默默地操持家务,抚养儿辈,尽心尽力。她心地善良,待人接物诚恳纯朴,极富同情心。文七妹去世时,毛泽东并不在身旁,当他带着弟弟毛泽覃赶回家时,母亲已入棺二日。毛泽东与弟妹跪伏母亲灵前,就着幽幽的油灯,含泪写下《祭母文》,追述母亲勤俭持家、爱抚子女、和睦邻里的优良品德。毛泽东还为母亲题写了两副挽联,一副为:“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另一副为:“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文七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典型的贤妻良母。对少年毛泽东来说,母亲给他以谦和温厚之情,为他日后成就伟业奠定了重要基础。当时,毛泽东还给同学邹蕴真写信说:“世界上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我的母亲就是这后一种人。”直到晚年,毛泽东还与护士长吴旭君深情地谈起自己的母亲,说:“我母亲死前我对她说,我不忍心看她痛苦的样子,我想让她给我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我要离开她一下。母亲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她同意了,所以直到现在,我脑子里的母亲形象都是健康、美好的,像她活着时一样。”
毛宇居十分珍视毛泽东写的这篇《祭母文》,精心保存了这份手稿,并冒着巨大的风险将其保存了几十年,直到解放后上交政府,成为珍贵的革命文献。
1978年,当地政府重修毛泽东父母墓时,遂将《祭母文》刻于墓旁,供人凭吊。
鸿雁传书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消息传到韶山,毛宇居异常激动,夜不能寐,欣然命笔,写下《颂导师》七律二首:
其一
一领青衫运远谋,手无寸铁敌王侯。
拔山立海翻天浪,斩草除根解逆流。
饥溺为心能得众,黔黎请命矢同仇。
最难主义坚金石,百折不回气愈遒。
其二
思想行为自得师,开诚领导广推为。
成军百万皆精炼,立法三章更剑奇。
人道信心尊马列,谁知济众媲牟尼。
一腔铁血关天下,国尔忘家志不移。
毛宇居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给毛泽东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向毛泽东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并将诗稿一同寄给毛泽东。毛泽东收到宇居大哥的信和诗后,心情无比高兴,很快回了一信:
禹居家兄:
惠示并诗敬悉,极为感谢。此间情形,泽连当可面达。顺问阖族各前辈、同辈、后辈人们的安好,贵宅各兄弟子侄的健康。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信中表达了对家乡的关怀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其实,毛泽东和毛宇居书信往来一直都没有间断过。早在1938年5月10日,毛宇居给远在延安的毛泽东写信,告知家乡的一些情况。5月26日,毛泽东在延安收到了毛宇居的信后,给毛宇居回了一信:“宇居兄左右:五月十日信收读。谭季余以不来为上。楚雄等已寄微款,尔后可略接济一点,请督其刻苦节省。周先生留居韶山甚好,应看成一家人,不分彼此。此复。即颂时绥!”末了,还附上一句:“远耀等在此甚好。”远耀,即毛宇居的亲侄儿毛远耀,毛智珠之子,1929年由毛泽民派人接到天津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7年10月到延安后,先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后来担任过八路军印刷所所长、八路军第一兵工厂厂长。1945年去东北,担任过大连市公安局局长、党委书记,大连市委委员。1949年南下,先后担任中共衡阳市委书记、衡阳市第一任市长、湖南省工业厅厅长、化工部办公厅主任、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前身)党委第一书记等职。2013年6月20日,以101岁高龄在武汉仙逝。
毛宇居收到毛泽东这封信后,视为珍宝,将其放入家中墙壁的夹缝保存下来,直至解放后上交人民政府。
1949年11月通信之后,毛泽东和毛宇居书信往更加频繁,很多毛泽东自己不便处理的事情,毛泽东都通过书信委托毛宇居予以处理。毛泽东对毛宇居反映的情况尤其重视,留下了许多鸿雁传书的佳话。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在韶山的亲朋故旧,纷纷投书北京,既有反映乡间各种情况的,也有请求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的。对此,毛泽东有的自己直接处理,有的则通过写信委托毛宇居来协助解决。每逢遇到毛泽东交办的事情,毛宇居总是尽心尽力,实实在在地为堂弟分忧,替他帮助照顾那些在革命岁月里为党的事业做过贡献,而眼下还暂时处在贫困线上的父老乡亲。
比如1950年,毛泽东收到毛宇居来信,反映他少年的私塾同窗和邻居邹普勋家境困难,便很快给毛宇居回了一信:
宇居兄:
迭接数函,极为感谢。乡间情形,尚望随时示知。邹普勋(亨二)如十分困难,病情又重时,如兄手中宽裕时,请酌为接济若干,容后由弟归还。另纸请交邹普勋为祷。
即颂
健康
毛泽东
一九五〇年五月十五日
毛宇居收到此信后,立即拿出自己的钱垫上,先解了邹普勋的燃眉之急。
又如1952年10月,毛泽东为接济堂弟毛泽连、毛泽荣的生活,特意寄钱给毛宇居托他转交。毛泽东在信中写道:
宇居兄:
李、邹二位来京,收到你的信,并承佳贶,甚为感谢。
毛泽连来信叫苦,母尚未葬,脚又未好,兹寄人民币三百万元,以一百万元为六婶葬费,二百万元为泽连治病之费。请告他不要来京,可到长沙湘雅医院诊治,如湘雅诊不好,北京也就诊不好了。
另寄二百万元给泽荣(逊五)助其家用。他有信来,我尚未复,请转告他,不另写信了。
以上均请费神转致为荷!顺问
康吉
毛泽东
一九五二年十月二日
这些钱均是我自己的稿费,请告他们节用。
毛泽东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不搞特殊,对家乡亲友也严格要求,不许他们有任何特殊。但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在他的内心深处,是深深地惦念着他们的。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情系桑梓,多次邀请韶山的革命老人、烈属、地下党员及自己的老师到北京作客,畅叙亲情友情。对于来自家乡的亲友,他不仅热情款待,而且接济他们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困难。这些招待和接济亲友的费用,照例由他的工资和稿费支付,从不花公家一分钱。他时常收到家乡亲友的来信,有的要求安排工作,有的要求到京学习,毛泽东都一概回绝。而其中很多具体事情,又是通过毛宇居来办理的,或出面解释的。在毛泽东的严格要求教育下和毛宇居的耐心说服下,韶山的亲友们大都安心在家乡工作或务农,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第一次上京
1951年9月,毛宇居应毛泽东邀请,第一次晋京与毛泽东见面。同行的还有毛泽东的表兄文梅清,大革命时期掩护毛泽东脱险的老朋友张有成。下午3点多,当毛宇居等人刚走出北京火车站,即被毛泽东派去的小车接到了中南海。
在中南海丰泽园,毛泽东见到久违了的堂兄兼塾师,还有表兄和少年时的好友。这是分别二十多年的聚会,毛泽东十分高兴,他握着三位亲友的手,用浓重的韶山口音说道:“来客哒,来客哒,快进屋里坐。”然后,把客人请到客厅坐下来叙旧。
毛泽东笑容满面地询问每位客人身体好不好?坐车累不累?屋里充满了乡里乡亲的浓郁氛围,客人们紧张的情绪顿时消失殆尽。
接着,毛泽东陪毛宇居一行三人到院子里散步。来到含和堂前,毛泽东高兴地与他们合影留念,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当天晚上,毛泽东按照家乡的风俗设宴招待三位客人,特意叫厨师做了几道湖南风味菜肴,如红烧肉、豆豉蒸鱼、煎鸡蛋、油淋辣椒、冬瓜内片汤等。毛宇居将带去的茶叶、火焙鱼、精致槟榔等家乡特产,送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见到槟榔很高兴,拿起一口就嚼。旁边的医生见了,连忙示意他不要嚼,担心嚼槟榔影响牙齿。嚼槟榔是湘潭民间独有的习俗,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主人都用槟榔来招待客人。毛泽东从小就爱嚼槟榔,离开家乡后,几乎没有嚼过槟榔。此时,槟榔勾了毛泽东儿时的记忆,他没有理睬医生的话,而是嚼得津津有味,边嚼边说:“不要紧,吃了几十年,从没检验过(意思上牙齿很好,从没去医院治疗过),没关系,没关系!”
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周年,毛泽东特意安排毛宇居一行三人出席了国宴和国庆观礼。毛宇居等人见到了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亲眼观摩了盛大游行,还看到了毛泽东检阅海陆空三军,心里十分高兴。国庆观礼之后,毛宇居诗兴大发,连夜写了两首绝句:
历来都下兴弥毫,国庆欣逢曲礼昭。
听到广场呼万岁,天安门上手频招。
重任担当豈偶然,早怀忧乐在人先。
近闻修好淮河事,真个除灾慰市廛。
11月25日,毛泽东又一次把毛宇居等人请到家人作客。谈话中,毛泽东询问了韶山许多亲友、乡邻的情况,当得知道他们仍然生活困难时,当即吩咐秘书支取自己的稿费,并购买了一些布料赠给乡亲们。毛泽东还特意在毛宇居的笔记本上写了一张便条,以示郑重:“谭熙春200万(旧币,相当于新币一元,下同),邹普勋100万,蔚生六婶100万,毛月秋衣料四丈,邹香庭衣料四丈,张四维衣料四丈,毛笔珠衣料四丈。1951年11月25日,毛泽东赠。”
末了,毛泽东还交给毛宇居人民币150万元,托他带给他的亲家胡南浦,作为胡南浦由云南返湘的路费。
这一次进京,毛泽东还派人陪同毛宇居等人乘飞机游览了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名胜,并参观了天津物资交流会及市容。临别前,毛泽东送给三位老人每人三件礼物:一个皮箱,一件皮外套,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并让他们去医院看了牙病,镶了假牙。毛宇居等人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只得连声道谢。
旅京期间,毛宇居感慨不已,又写下不少诗词。如《游长城》组诗四首:
京畿看去极予欢,又向长城作巨观。
行到居庸关外望,騞然罗列万山攒。
万里长城一望中,依山绵亘若长虹。
北门锁钥诚雄镇,此是秦皇一钜功。
神工鬼斧不可论,想见当年帝制尊。
事阅千年民力在,至今犹有故城存。
天险而今不可凭,陆空海道各乘兴。
世间欲免侵陵事,的是和平力量胜。
为韶山学校题写校名
1952年春,韶山乡第三校改名韶山小学,校址位于韶山沖张家山。同年冬,毛宇居受韶山乡政府委派,前往北京,请毛泽东为学校题写校名。
抵京后,毛宇居先向毛泽东汇报说:“学校有六个班,三百多人,办了高小。省里准备把它划为重点学校,兴建新校舍。”毛泽东知道这所学校原来叫毛氏族校,大革命时期,他曾指示大弟毛泽民回乡劝办新学,使该校成为党领导农民运动和进行地下斗争的场所。
“学校建在哪里?”毛泽东问。
“就在张家山。”毛宇居答。
“那好,以后规模还可扩大。”
毛泽东对毛宇居说:“教育要发展。你是教书的,要多出力,还要教育人家多出力。”
毛宇居借机请主席为学校题写校名。毛泽东问:“题什么名呢?”
毛宇居答:“韶山小学校吧。”
毛泽东说:“韶山学校。以后还要办中学、大学,这一次不就全写了?”
“大好了!”毛宇居连忙说,“主席想得真周到!”
毛泽东随即挥笔写了几纸“韶山学校”,供毛宇居选择。毛宇居认真选了其中一纸楷书带回宾馆。
一天晚上,毛泽东与毛宇居吃完饭后,毛泽东兴致勃勃地对毛宇居说:“今晚上,我们回韶山去。”
回韶山?毛宇居正纳闷,毛泽东笑着说:“回韶山,看看你自己吧!”这话一出,更令毛宇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想了半天,仍旧不明白主席的意思。
毛泽东领着毛宇居来到大厅,里面已拉上银幕,几个人刚坐下,电影就放了起来。这部电影叫《解放了的中国》,是中苏合拍的我国第一部彩色纪录片,电影中部分外景取自韶山,里面有毛宇居镜头。看到影片中活生生的自己,毛宇居兴奋不已,此时他这才明白主席刚才所说的“回韶山去”的意思。
看完电影,回到宾馆,毛宇居难以抑制住激动的心情,当晚便写下一诗作为观后感:
银幕一开画传来,老夫笑貌及苏联。
从今四海为家日,几度观光及壮然。
这次进京,毛宇居在北京留连两月之久。期间,与王季范、萧荔(即萧仲祁)等老友游览了京城名胜,并即兴赋诗七律四章,以示纪念:
赫然皇图紫禁城,果然体象极峥嵘。
而今解放都无禁,日有游人结队行。
三海潆洄漾御沟,泛舟真个上瀛洲。
我来北塔山头立,城郭依然一望收。
西郊宫外又颐园,曲槛回廓度紫垣。
闲道慈禧行乐处,祗教参政愧姜嫄。
幽燕原自帝王洲,名胜都城万古流。
今日共和重建设,欣看文物殿中留。
毛宇居从北京带回的“韶山学校”一纸,后来成了韶山学校的校牌,也成了韶山学校师生的无尚荣光。
1953年5月,韶山学校新校舍竣工,同年被列为省属重点学校。
为湘潭大学题写校牌
1958年是第二个五年计划(简称“二五”计划)的头一年,祖国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已提上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这年6月,中共湘潭县委决定在该县杨嘉桥原湘江煤矿旧址创办湘潭大学。8月上旬,湘潭县委委托毛宇居老人赴北京向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汇报,并请毛泽东题写校牌。同时,派县委宣传干事黄又歧护送老人进京。
毛宇居这次赴京,毛泽东事先并不知道。他们于1958年8月15日由湘潭动身,抵京后,先住北京前门惠中宾馆。过了几天,才由中央办公厅派人接到和平宾馆居住。
毛宇居一行抵京时,毛泽东正好外出视察,一直不在北京。直到9月初,毛泽东返京,毛宇居才见到主席。一见面,毛泽东就亲切地握着毛宇居的手,笑着说:“宇居大哥,这次又是什么风把你吹来了呀?”
“还不是为家乡办大学的事啊!”毛宇居也莞尔一笑,连忙向主席汇报了湘潭想办大学的情况。毛泽东一听,来了兴致,便向毛宇居询问了一些情况。
“大学办在哪里?”毛泽东问道。
“办在杨家桥原湘江煤矿旧址。”毛宇居答。
毛泽东好像知道这个地方,说:“那是一个山冲里,哪来的学生呢?”
“那里交通还比较方便,学生都是从全县高中初中中选出来的。”毛宇居说。
毛泽东又问到教师情况。毛宇居说:“教师主要是从县内中学抽调来的优秀教师,还聘请了一部分工农业技术人员当兼职教师,只是没有教授。”
问到学校经费时,毛宇居说:“在全县经费内统筹解决,学生半耕半读,还能自给解决部分。”
这时,毛宇居提出请毛泽东为湘潭大学题写校牌。毛泽东婉拒道:“近年来,许多人找我写字,我都冇写,我的字写得并不好哩。”接着,又风趣地说:“我小时候读书的那个东山学校,几次来信要我写校牌,我冇写,他们便给我邮来一张大字报(注:是用红纸写的),我还是冇写。假如我给你们写了,那他们会更有意见啦!”
毛宇居笑着说:“这个问题好办,你写两张,东山学校那张我替你送去,两县人民不就都满意了吗?”
毛泽东笑了笑,答应写好后派人送到宾馆,给毛宇居带回家乡去。
临别时,毛泽东握着毛宇居的手说:“办大学好,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毛宇居说:“我回去一定把你的指示向他们传达。”
几天后,毛泽东派秘书高智到和平宾馆送来一封信,只见信上写道:
禹居兄:
遵嘱写了湘潭大学校名二纸,请转致选用为盼!另致东山学校一纸,并烦请转致!
毛泽东
九月十日
“湘潭大学”二纸上,写的都是一寸见方的大字,其中一纸上的四字右角被圈了一下。人们分析,打圈的可能是主席认为是自己写得较满意的,便被选作了校牌。
由于主席太忙,此次旅京,毛宇居只与主席见上一面,就于9月中旬返湘了。据毛宇居之子毛远涛回忆,旅京期间,毛宇居还由主席秘书陪同参观了明十三陵及工厂、农庄。
几十年后,为了纪念毛泽东主席为湘潭大学题写校牌,湘潭大学将9月10日作为校庆日。如今,湘潭大学已办成了文理工科兼有的综合性的全国著名高等学府。
“主席敬酒,岂敢岂敢!”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园韶山,下车伊始,便咐嘱地方干部把毛宇居接到韶山招待所见面。
听说主席回来了,毛宇居十分高兴,连忙从滴水洞下的翠嘉堂赶到松山见面。第二天,即6月26日,毛宇居陪同毛泽东到韶山水库去游泳。一路上,他俩携手而行,边走边谈论种田之道,还问及他的健康状况。来到韶山水库,毛泽东下到水里游泳,游得很开心,见毛宇居还站在岸上,便问:“宇居大哥,你怎么不下水?”毛宇居捋着长长的白髯,笑道:“主席,我老了,不能游了。”毛泽东说:“你坚持锻炼,起码多活二十年。”
当天晚上,毛泽东在松山设宴招待韶山的父老乡亲。毛宇居来了,毛福轩烈士的遗孀贺菊英来了,毛新梅烈士的遗孀沈绍华及儿子毛汉漳来了,毛泽东的堂弟毛泽连夫妇也来了。毛泽东一一招呼他们入席就座。
客人就座时,把主座留给了主席,毛泽东看到主座空着,就执意要毛宇居坐主座。毛宇居认真地说:“天地君亲师呀!主席,你是一国之君,这位子只能你坐得,我坐不得。”毛泽东笑着说:“今天是我请大家,这里就数你年龄最大,必须由你坐。”毛宇居终于拗不过主席,只得坐上了主座。
席间,毛宇居回忆毛泽东幼年好学、爱看杂书的情景,并极力称赞主席年少好学。毛泽东端起酒杯,起身向宇居老人敬酒。毛宇居连忙起身相迎,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谦恭地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饭后,乡亲们留下来合影。人们在这幢四周苍松环抱的灰砖平房前摆上几条长条凳,毛宇居和贺菊英挨着坐在主席身边,其他人分坐两边,或站在后排。摄影师侯波轻轻按下快门,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第三尺中午,毛泽东又在韶山招待所一号楼改设宴招待外婆家的文氏表兄弟及大革命时期参加过革命活动的老同志、老朋友,并把毛宇居及妻子谢素贞、女儿毛仁初也请去,一起小聚。午饭后,他们又一次合影留念。
当天晚上,毛宇居回到家里,仍高兴不已,感慨赋诗四首:
一
一别家乡卅二年,这番回里解民悬。
下车父老争相见,握手乡邻历问全。
自牧殊谦听众意,虚怀若谷纳群言。
咸知主席兼师道,欲睹光仪尽快然。
二
山旁驿路广场开,大地欢声动若雷。
忙叙家园话离别,畅谈兴废语萦回。
觥筹交错情如蜜,酬答殷勤兴满怀。
纪事吾韶新创史,君为千古一鸿才。
三
关心农事及时修,得到家乡又访求。
政策张驰因利导,田禾稀密适中优。
闲游到处征民意,乘兴腾欢摄影留。
妇孺咸知为领袖,高歌舞蹈颂悠悠。
四
痴心群望驻雕轮,谁识行旌在出巡。
深入农村探疾苦,只期公社化清淳。
湖湘此后多消息,韶麓终当日见新。
岁月频增人益寿,千秋佳话感情亲。
这是毛宇居生前的最后一首诗。
1964年9月29日,毛宇居老人在韶山冲翠嘉堂病逝,享年83岁。
毛泽东主席与毛宇居先生交往长达半个多世纪,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兄弟谊、师生谊。回想起他们之间的交往,令人感慨系之。作为领袖毛泽东敬老尊贤的高尚品德和伟人风范,令人敬仰,值得学习和弘扬。
(注:此文原题为《毛泽东和他的老师毛宇居》,最早发表于《雨湖文艺》1986年第4期,后发表于《知音》杂志1986年第9期,并为香港《文汇报》1986年9月9日“人物特写”所转载,题为《毛泽东是怎样的学生》。诸多史料,亦已见诸拙著《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此次修改于2021年9月11日。承蒙毛宇居老人之子毛远涛先生补充相关资料并两次审阅拙文,使其增色不少,谨致诚挚谢意。)
责编:封豪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