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缅怀|赵志超:毛泽东在“西方的一个山洞”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12-24 08:53:18

谨以此文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8周年!

毛泽东在“西方的一个山洞”

赵志超

“一钩流水一拳山,虎踞龙盘在此间 。”这是一个神秘的地方,人们都叫它滴水洞。

毛泽东 曾在这里住过 11天,并 为“西方的一个山洞。”

1966年6月18日下午,由湘潭通往韶山的公路上,几辆小轿车和一辆大卡车在匀速前进。中间一辆灰色吉姆小车,严严实实地拉着深沉的窗帘。车队驶进韶山冲,向西,再行驶约四公里,过了东茅塘,依次进入韶峰东麓的山坳中。

这里就是充满神秘色彩的韶山滴水洞(当地人称“吊水洞”)。

与此同时,在一幢平房的草坪前,站着几位工作人员,他们不时地向东头眺望。

灰色吉姆在草坪前停下来,这里便是滴水洞一号楼。车门拉开,一个伟岸的身躯缓缓走下小轿车。

哟,是毛主席!

人们纷纷拥上前去,向主席致意。毛泽东伸出那双大手,同大家一一握手。握过手,毛泽东两手扠腰,迎着拂面而来的凉风,环顾四周风景,望望左边的龙头山,又望望右边的虎歇坪,感到很惬意。他边走边说:“这是一个好地方哟!我小时候在这里放过牛,还和小伙伴们一起砍过柴,打过架。”

滴水洞位于韶山毛泽东故里以西约四公里处的峡谷中,四周群山环绕,碧峰翠岭,茂林修竹,环境幽静清雅。因为山谷中有无数条小溪,汇聚成一条溪水,又由于有一个较大的落差,便形成了一个洞,于是,人们把它叫做“滴水洞”。《毛氏族谱》诗曰:“一钩流水一拳山,虎踞龙盘在此间。灵秀聚钟人莫识,石桥如锁几重关。”后人亦赞曰:“三湘灵秀地,洞中别有天。”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来到滴水洞口的韶山水库游泳,兴之所致,随口对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说:“小舟,我老了,将来退休了,回来盖个茅棚住。中南局有些小型会议,也可在这里开……”

于是,中南局书记陶铸拍板,在滴水洞兴建一幢别墅,供毛泽东晚年回乡居住。1960年,寂静的滴水洞喧闹起来,一幢灰色平房盖了起来,它就是滴水洞一号楼。两年后,滴水洞别墅又新增了防空洞、防震室等防空设施。

而今,毛泽东终于来到这里,开始了为期11天的“西方山洞”的“隐居”生活。时值六月,山花盛开,清香扑鼻;清涧流泉,百鸟和鸣,令人心旷神怡。回到故乡的毛泽东,闻着泥土和山花野草的幽香,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到格外兴奋。

毛泽东在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张耀祠和省委书记处书记王延春等人陪同下,缓步走进滴水洞一号楼。他来到卧室,喝了一杯韶峰茶,稍事休息,便在书桌前坐下来,开始办公,批阅文件。

滴水洞进冲里许,翻过山,有一块巨石,状如巨鼓,人称“大石鼓”,又叫“石头干娘”。据说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信佛,毛泽东小时候也受母亲影响,经常拜佛。韶山上屋场他家堂屋的神龛前,就是他“初一、十五工作的地方”。文七妹生有七个儿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这是毛泽东《祭母文》上面的句子。毛泽东排行第三,前面两个兄长都夭折了,后面还两个弟弟也卒于襁褓之中,只剩下他和泽民、泽覃兄弟三人。毛泽东小时候随母亲到外婆家去,要经过滴水洞、大石鼓,方能到达大坪棠家阁。文七妹看中了大石鼓这块巨石。为了保住长子的“根基”,她和母亲贺氏便带上钱纸香烛,带着幼小的毛润芝来到这里,叫儿子拜石头作干娘,并取乳名“石三伢子”。

滴水洞右边的山,叫虎歇坪,山上辟有一块平地,平地上建有一亭,叫虎歇亭,传说昔时有老虎在此出没。山上葬着毛家祖坟。毛泽东的曾祖父毛祖人(号四端)、祖父毛恩普(号翼巨)均葬于此。1927年“马日事变”后,湖南军阀何键派人到韶山挖毛泽东祖坟,要断他家“龙脉”,在冲里抓了几个老百姓拷问。老百姓事先得知消息,连夜将毛泽东祖父的墓碑取下悄悄掩埋,次日又把国民党枪兵哄骗到龙头山,挖了一座地主家的祖坟,枪兵们才扬长而去。这样,毛翼臣的墓才被保护下来。

毛泽东对虎歇坪很熟悉。一天,他走到虎歇坪山坡边,想要上山去。工作人员见状,连忙劝主席打回转,因当时山上荆棘丛生,路还没有修好。毛泽东不以为然,反问道:“鲁迅先生不是说过?路是人走出来的!”说着,迈开脚步便往上走。工作人员急了,忙劝说道:“主席,山很陡,很危险。您年纪大了,还是不去为好!”毛泽东抬头望望山头,果然又陡又险,他体谅工作人员的良苦用心,迟疑了一下,才转身往回走。

滴水洞一号楼前栽了不少桃树,结满硕大的桃子。工作人员摘了—些桃子送给主席品尝,毛泽东不知来历,先是执意不肯收。工作人员说:“这是水蜜挑,是门前结的,我们自已种的桃树。”毛泽东问:“出去散步,是不是可以看见那片桃树?”工作人员答:“可以看见。”毛泽东看了看窗外,果然有一片桃树,于是欣然拿起一颗桃子吃了吃来,边吃边说:“不错,走时可以带上几颗。”

有一次,韶山管理局党委办公室主任李明锦看见毛泽东卧室挂着的衬衣,后肩打了一块三寸宽的补丁,感觉很旧了,便问毛泽东的秘书徐业夫:“徐秘书,主席的衬衣这么厚,打了补丁,如何穿?你们怎么不给他老人家换一换?”徐业夫说:“主席不肯,换了他老人家不会穿的。”又说:“我们早给主席建议过,主席不同意。”他还告诉李明锦,主席历来生活俭仆,艰苦朴素,对自己要求严格。此前,工作人员曾提出给主席添制一件新衣服,主席断然拒绝,说:“我一路上又不接见外宾,现在棉布紧张,还是节约一点吧!”因此,工作人员一直没给主席添制新的衣服。

一天下午,毛泽东坐在滴水洞坪中休息,一辆后勤车从外面开进来。站岗执勤的同志耽心汽车经过的声响会影响主席休息,连忙示意司机不要开过来。毛泽东见状,便对站岗的同志说:“不要紧!让车子开进来,我可不能妨碍你们的交通。”

韶山管理局负责人见毛泽东经常出来散步,特意叫工作人员为他准备了一根精致的拐杖。可毛泽东坚持不用,出来散步,总是拄着一根普通的竹杖,据说这是主席自己从井冈山带来的,一直舍不得丢掉。有一次,毛泽东撑着这根竹杖在山边散步,边走边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过去我们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在又要带领你们进行新长征了。

6月18日夜,滴水洞下了一场大雨。第二天,毛泽东走出房间,眺望雨后的山景,只见茂密的青松在雨后更显得生机勃勃,由北向南的注流水,漂浮着山林的落叶。雨后的景象触发了毛泽东的灵感,于是,他吟成了一首《七律·有所思》: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

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

凭栏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这是一首严格意义上的律诗。神都,古谓京城,这里指北京。有事时,指发动“文化大革命”;南国,中国南方的泛称;踏芳枝,指巡视南方;风雷,借喻正在开展的“文化大革命”运动。

1966年,面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毛泽东以自己的思考和威望在忧患与搏击的复杂心境中,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毛泽东把发动“文革”看作自己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之一。早在这年6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欢呼北大的一张大字报》。顷刻间,北京和全国各大中学校大字报贴满校园,并开始涌向街头,游行队伍川流不息,一场暴风骤雨开始席卷全国。这情景正如诗中所描述的“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

《七律·有所思》这首诗反映了毛泽东人在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头的复杂心境。首联看似是时间上的偶然衔接,其实两者原是具有密切内在联系的;颔联阵线分明,是对“文革”的正面描述,分别指革命小将和走资派;颈联赞扬这场运动的声威;尾联呼应开端,回归到南巡主体,关注事态的发展。整首诗熔情、景、事、理于一炉,对仗精工,造语纯熟,于豪壮中见苍凉,于深沉中寓轻快,读来使人倍觉沉郁、苍凉。

直到后来,人们读到这首《七律·有所思》,才明白毛泽东在滴水洞所讲的“新长征”的深刻含意。

从战争年代起,毛泽东便习惯了晚上办公,时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餐,迟睡晏起。到滴水洞后也不例外。他每天清晨四五点才入睡,到第二天上午九点左右起床,一天最多睡四五个钟头。毛泽东在滴水洞的床铺也和中南海丰泽园的一样,很宽,一边高一边低,被分成两半,一半睡觉,一半堆满了书籍和文件。在滴水洞,毛泽东每天读书、看文件,思考问题,主要是思考“文化大革命”的问题。北京每天有专机到长沙快速传递各种送文件,再由专车送到滴水洞。毛泽东读书、看文件,总是拿着放大镜,看得很仔细。眼睛疲劳了就请秘书代读,自己在一旁静听。

韶山毛泽东陈列馆位于韶山冲引凤亭,建于1964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兴起,来韶山参观的群众日益增多,陈列馆每天门庭若市,川流不息。毛泽东的随行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听说陈列馆开放了,想去那里参观,问毛泽东是不是去看看。毛泽东说:“你们去,我不去。我晓得我在那里站岗!”他的意思是,毛泽东陈列馆大厅立了一尊毛泽东塑像。其实,他是反对个人崇拜的,对这种做法很不满意。他曾说过,“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人贵有自知之明”。

一次,省委书记王延春来到滴水洞,向毛泽东汇报了韶山灌区的情况。他说:“韶山灌区分总干及南、北干渠,主干渠全长240公里,灌溉面积89万亩,灌区流域基本上能做到旱涝保收。”说完,想请主席为灌区题词。毛泽东说:“还是看以后的实际效益吧!要高产才算,灵了再写。”

毛泽东自幼喜欢游泳。在滴水洞期间,他不顾70多岁高龄,再次畅游韶山水库。这天,他在王延春等人的陪同下,乘车来到韶山水库,先更换衣服,然后含着一支香烟,下到水库边,掬水在胸脯上拍了几下,说:“唔,是山泉水,好凉!”待抽完烟,便一头扎进水里,潜到水库尾,才浮出水面。

陪同毛泽东游泳的几个水手,见水不深了,便对主席说:“首长,可以落底了。”毛泽东说:“我落底了,你们没落底呀!怎么没落底?我脚没动哩!”人们知道主席是在开玩笑,他游泳技术很高,在水里游刃有余,可以“睡觉”“坐凳子”“立正”。此刻,只有细心的人,才知道主席是在踩水——“立正”。

游了近一个小时,一个服务员走来,递给毛泽东一块香皂,毛泽东接过,把全身都擦了一遍,擦得满身都是泡沫,然后—头扎进水里。待浮出水面后,又向服务员要肥皂。服务员说:“主席,这水碱性很强。”毛泽东笑着说:“多洗一下,留点肥料,给老百姓下田嘛!”直到把身上洗得干干净净,才走上岸来。

6月28日,毛泽东要离开滴水洞了。临走前,王延春向他请示:“主席,您回来了,是不是可以让电台、报纸发个消息,报道一下?”毛泽东摇摇头说:“我回来又没有接见他们(指乡亲们),他们也不晓得我回来了,还发什么消息!”

得知主席要走了,工作人员依依不舍。十多天来,他们日夜陪伴主席,唯一的愿望就是想跟主席合个影。省委接待处的负责同志把这个情况向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张耀祠作了汇报,张耀祠体谅大家的心情,反映给主席,毛泽东欣然同意。于是,大家来到滴水洞一号楼前,和主席合影留念。合影分三批进行。第一批是全体合影,第二批是主席同湖南省、地(市)、县三级干部合影,第三批是主席同工作人员合影。随着摄影机的“咔嚓”声,留下了三张珍贵的照片。

照完相,毛泽东在一号楼坪中的石凳上坐下来,稍事休息,喝了一杯韶峰茶。随行人员催主席上车,毛泽东摆摆手,用浓重的韶山口音说道:“你们走罗,我还要坐下哒!”然后,起身回到卧室,在里面踱了一圈,才缓缓走出一号楼,然后依依不舍地上了轿车。

上午8点,毛泽东的灰色吉姆驶出滴水洞。

同日,毛泽东乘专列抵达“白云黄鹤的地方”——武汉。

这一走,毛泽东再也没有回来。

(此文原题为《毛泽东两次回韶山》,最早发表于1986年3月出版的《湘潭县文史》第一辑;后发表于《知音》杂志1986年第9期,题为《毛泽东“在西方的一个山洞里”》,并为多家报刊转载。此次修改于2021年9月10日。)

责编:胡什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