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春走基层:美丽经济绽放湘江东岸——天心区大托铺街道湘江南路经济带见闻

张福芳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1-18 07:06:37

美丽经济绽放湘江东岸——天心区大托铺街道湘江南路经济带见闻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福芳

通讯员 黄文禹

(刊载于《湖南日报》2022年1月18日11版)

沿长沙市湘江南路一直往南,从湘府路大桥底下穿过,就到了天心区唯一的纯农村街道——大托铺街道。该街道的4个村因沿湘江,又处于城市近郊,吸引了32家餐饮企业、50余家草莓采摘基地抢滩布局。

1月17日下午2时,湘江边上的“湘江里老渔村”依旧有不少客人。“天气好的时候客人更多,不提前预订的话,还需要等位。”老板陈石红能干爽朗,她告诉记者,从去年5月22日试营业到现在,生意一直很好,今年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的包厢都差不多预定出去了。

(位于长沙市天心区大托铺街道的湘江里老渔村成为新晋“网红”餐饮打卡地。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徐行/摄)

这家“网红”餐饮文旅店位于大托铺街道大托新村,占地70余亩,以渔耕交融的田园风光为特色,让前来消费的客人沉浸式体验渔村文化、湖湘文化,还有评书、舞蹈、声乐、剧目等演出,平均每天客流量达3000余人,节假日有上万人。

“马上就春节了,我们推出了‘村落里的年节’,舞龙、耍狮、剪纸,推广传统民俗,让游客体验一个不一样的春节。”陈石红说。

(位于长沙市天心区大托铺街道的湘江里老渔村成为新晋“网红”餐饮打卡地。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徐行/摄)

湘江里老渔村火了,周边村民也跟着受益。“他们租了村民13栋房子,每栋每年租金五六万元,180名员工中80%是周边农民,乡村振兴集市还帮着老百姓代销土特产,是乡村振兴的功臣。”大托新村党总支书记张燚笑容满面地说。

(大托铺街道黄合村辖区的湘厨旺府打造的特色蒙古包。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徐行/摄)

不远处,属于黄合村辖区的湘厨旺府最近也很火爆,团餐、年会活动应接不暇。从1999年开始养殖,到后来发展休闲产业,到如今融合餐饮、垂钓、休闲、农特产品销售等,20多年来湘厨旺府乘着农业发展的东风,搭乘乡村振兴的列车,将年产值做到了600多万元。

“国家发展越来越好,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去年新建了15个蒙古包,做特色餐饮,今年打算完善农副产品,推出一些随手礼,帮老百姓销售农副产品。”湘厨旺府的老板娘张文芳目标明确,勤快能干。

(大托铺街道黄合村辖区的湘厨旺府打造的特色蒙古包。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徐行/摄)

除了餐饮文旅产业,沿江50余家草莓采摘基地今年的收成也不错。“预计今年40亩草莓园毛收入有100多万元,要是还能扩大点种植面积就更好了。”大托新村王姐草莓采摘园的老板刘光军边忙着招呼客人,边跟记者聊着。

(湘江南路沿线大托铺街道辖区有50余家草莓采摘基地。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徐行/摄)

刘光军一家是湖北随州市环潭镇人,在长沙种草莓已有22年,前些年女儿女婿也加入种草莓队伍,王光军一家因技术精湛,热情待客,在周边小有名气。

“每年除了7月能休息一个月,平时都是在地里忙碌,但是看着日子越过越好,累点也值得。”刘光军还告诉记者,这几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大托新村环境越来越好,前来游玩的游客多了,自己的生意也跟着好了不少。

大托铺街道党工委书记汤宇驰告诉记者,2021年街道沿江的32家餐饮店营业额达7490万元,其中2家达到2000万元,共提供就业岗位600余个。他说:“今年我们打算实施‘全域乡村旅游’工程,对湘江南路沿线河滩和荒地,重点打造沿江美食餐饮、农副产品加工、沉浸式农业科教体验三大产业集群,助力美丽经济璀璨绽放。”

责编:胡什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