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优一桌湖南饭丨只有农民安心,才有粮食安全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4-30 11:37:32

王文强

湖南是粮食大省,水稻产量长期处于全国数一数二的位置。做优一桌湖南饭,稻米是基础中的基础。

(嘉禾县广发镇圳头村,农机手驾驶农机栽插早稻。黄春涛 曾晓文 摄影报道)

粮食是种出来的,确保粮食安全,关键是要先让农民安心,也就是保护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而“农民愿不愿意种粮、愿意种多少粮,关键看种粮能给农民带来多少收益”。近年来,农资价格高企,而国家规定的粮食最低收购价基本未变,2018年至2021年,早籼稻和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每100斤仅增长2元,湖南近几年均有局部地区启动了托市收购,表明水稻(特别是早稻)的市场价格更低,种粮效益提升难。

市场经济条件下,种粮效益空间打不开,农民的积极性就难持续。如何打破种粮收益低的惯性,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无疑是“端稳中国粮”“做优湖南饭”的首要任务。

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单方面依靠提高政府补贴、压低农资价格、提高粮食价格等,均缺乏可行性,只有将加强政府支持保护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起来,才能建立起农民种粮收益保障的长效机制。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相关补贴政策,完善粮食保险,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等措施,为湖南种粮农民带来了政策利好。湖南应以此为契机,落实好中央政策,统筹谋划降本提质增效的有效举措。

(衡阳县西渡镇福星村,村民在稻田插秧。刘欣荣 摄)

一是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提升土地产出能力保收益。 提高土地产出能力是提升种粮效益的重要举措,这一靠提升地力、二靠应用科技。湖南人均耕地少,土地资源质量不高,中低产田多。越是如此,越需要加强耕地保护和提升地力。要在按规划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加强耕地用途管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防新的“非粮化”,分类分区分期处置好耕地“非粮化”历史问题;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支持发展有机循环农业,继续实施耕地轮作试点,加强退化耕地治理,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持续提升耕地质量。

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另一个关键是实施好科技强农行动,强化现代农业科技的支撑。要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挥湖南在水稻育种上的比较优势,既要因地制宜加强粮食优质品种培育,更要将科技成果精准地“送”到农民手中,解决好农民“选种难”的问题,让农民有好种可选、会选好种、能种好种;推进智慧智能农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重点在农机智慧智能化、适用于丘陵山区作业的农机品种上下功夫,着力补齐水稻机插机抛和烘干短板,加快发展工厂化育秧,加强数字化农业信息平台建设,推动打造一批粮食生产数字化基地,形成科技兴粮的全面带动。

二是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保收益。 粮食生产的单位面积产出有限,发展规模经营是提升种粮效益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实践表明,农业规模化经营有两条道路,一是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集中经营的规模化;二是农业服务的规模化,即通过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解决单个小农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实现农业节本提质增效。在人多地少、丘陵山地多平原少的湖南,小农户经营将在较长时期内占主导地位,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促进粮食规模化经营的必由之路。调研发现,湖南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还存在覆盖面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尤其在土地集中流转难度大的丘陵山区,专业化的农业服务组织数量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规模较小,服务能力不足,小农户“自耕自种”“自产自销”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仍然十分普遍。为此,需要加强对新型农业服务主体的培育,通过信贷支持、政府购买农业公共服务、建立服务奖励机制等方式,支持农业服务主体发展,并推动农业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融合,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层供销合作社等开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农资集采、营销、加工等服务,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效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三是延长粮食产业链,提升粮食价值链保收益。 在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延伸粮食产业链,提高粮食产品附加值,让农民充分享有粮食产业链的增值收益,是促进种粮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从纵向延伸产业链来看,重点是推进粮食加工业升级,提升“湘米”竞争力。要着力培育粮食产业化联合体,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建立多形式的合作关系,构建种植、收储、加工、销售“一条龙”,从田间到餐桌一站式服务的全产业链模式。支持发展粮食精深、精细加工,开发高端、特色、专用、功能性产品,加强对碎米、米糠、稻壳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把每一粒稻谷“吃干榨尽”。

着力打造“湘米”品牌,推行“产业联盟+公共品牌+主导产品”的品牌建设模式,做强做大一批特色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做精做优一批产品品牌,提升“湘米”影响力。从横向延伸产业链来看,日本把稻米打造成为体验经济、文创产业、休闲农业的做法值得借鉴。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推介湖南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秀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鼓励发展稻田综合种养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稻田景观与稻田艺术相结合、稻田耕种与农耕体验相结合等“稻旅”模式,把餐桌摆进稻田里,让更多的人来吃“湖南饭”,让农民种出创意、种出财富。

(作者系省社科院人力资源与改革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编:周泽中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