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 王心儿 刘欣欣 程凡菲 敖思敏 林黛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4-23 21:58:19
文/图/视频 周云 王心儿 刘欣欣 程凡菲 敖思敏 林黛薇
指导老师:聂茂(中南大学文新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虽然老师会将同学们带来的手机保管至周末,但仍然防不住个别同学把手机偷偷带到班上,这种沉迷手机游戏的情况在老师们看来已屡见不鲜。”
“懂事的她在畅想自己未来人生规划的时候,会把和父母团聚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代表着所有孩子都是如此。”
留守儿童困在智能手机游戏里
《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1.83亿,农村未成年网民使用休闲娱乐应用的比例高于城镇。
在农村中学中,身边同学放学后结伴“开黑”玩王者荣耀再正常不过,他们将其视为自己放松娱乐的一种方式。但这种娱乐方式却让乡村教师头疼不已:“他们还是比较沉迷电子游戏的”,因为在收假第一天上课时,“他们都很困,然后一问就知道昨天晚上他们玩游戏,玩手机就可以玩到凌晨三四点的那种,或者玩到通宵”。
显然,留守儿童中的“手机依赖”现象比城市孩子更为严重。
一来,千里之外的父母靠手机了解“家情”,他们本就想尽量弥补孩子感情上的亏欠,自然不舍得在使用手机方面怠慢孩子;仗着“天高皇帝远”,即便被教育要少玩手机,孩子们也难以做到乖乖从命,父母的叮咛只能停留在电话另一端。
二来,隔代家长带的孩子,基本处于拿着手机随便撒野的状态。隔代教育既没能力管,也宠溺着不想管。在老师看来,在规范留守儿童使用手机方面,住校管理比走读更有效。
“学校里住宿的和爷爷奶奶陪着住的孩子有区别吗?”
“肯定是住在学校管会更好,爸爸妈妈对他们(留守儿童)的管教其实是很少的,可以说还没有班主任对他们的关心多一些,所以如果是说让他们回去跟爷爷奶奶生活的话,有点离谱了。”
收假的前一晚他们深夜狂欢,牺牲睡眠时间换取手机游戏带来的快感,第二天上课时就只能昏昏欲睡。
虽然老师会将同学们带来的手机保管至周末,但仍然防范不住个别同学把手机偷偷带到班上,这种沉迷手机游戏的情况在老师们看来已屡见不鲜。
但事实上,比起沉迷于自己玩游戏,更危险的是沉迷看主播玩游戏。
《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1)》(下简称为蓝皮书)调查数据显示,有约1/3的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在互联网的使用过程中参与过网络充值活动,留守儿童使用网络付费充值功能呈现低龄化趋势。
在访谈中发现,各年龄段留守儿童的网络充值主要是游戏充值,其次是视频软件会员充值和直播打赏。
据宜宾新闻网的报道,13岁的小婷(化名)由于常年缺少父母陪伴,经常在手机上观看网络直播。在主播的诱导和鼓动下,小婷从爷爷银行卡中划了8900余元现金打赏该主播,那是小婷爷爷全部积蓄。
央视新闻也曾报道过农村“熊”孩子在父母出差期间迷上看直播,并为网络主播打赏50万,顷刻间花光家庭积蓄的新闻。
此类种种报道都反映了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正面临新挑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认为留守儿童群体对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由于自身交往圈有限,网络恰好为他们提供了接触外界、了解外界的渠道。但该群体仍缺少基本的信息素养,且缺乏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因此在使用互联网上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根据蓝皮书的调查结果,城乡未成年人网络认知态度及行为差异明显,农村未成年人遭遇网络安全问题的比例更高。对于网络直播打赏问题,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张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据我们初步调研,差不多在每个平台有15%左右未成年人在观看网络直播,他们的安全意识相对来说是非常缺乏的。”
受访老师还提到,留守儿童的父母平时对孩子管教较少,有些父母甚至不懂得教育小孩,因此基本上将教育重任放在学校跟老师身上。
当孩子们在学校读书时,老师们尚可对留校的学生进行监督与教育,强调玩手机的危害。出于对班主任或其他老师的敬畏,即便是在学校偷用手机时学生们也会有所顾忌。
但一旦孩子们周末放假回家,不懂得教育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更倾向于认为“给他们玩手机,他们就安静了”,学生们不但不被限制,甚至更无法自拔、沉迷于短视频与游戏,直到周末结束,新一轮上课周到来。
懂事令人心疼,早熟令人忧虑
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群体而言,他们会较早地感受到与父母分离的艰难和独立生活的艰辛。现实带来的物质压力和精神压力都会让他们开始思考一些对他们而言较成熟的人生问题。
这群孩子的心理会经历复杂的情绪变化,他们可能无奈当下,可能无力无助,可能又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想象,这些复杂难言的情绪变动,让他们从心理上较同龄人更为成熟。
“他们(父母)在电话中没有对你的学习方面和生活方面有很好的关照?”
“差不多。”
“你会觉得会难受吗?”
“如果缺少他们的一些关爱的话,会有点失落。他们比较忙的话,我可以理解。”
在访谈中发现,尽管受访留守儿童的父母缺少对孩子的关爱与关心,孩子也会试着去理解父母在外奔波的不易。
现如今,互联网的普及拉近了父母与孩子的时空距离,但是往往让他们彼此的心灵距离变得遥远,父母在外的艰辛、苦累不会告诉孩子,孩子的孤单、不安对远在外的父母而言也无能为力。
“心里有很多苦的人,只要一丝甜就能填满。”同样,对这群留守儿童来说,只要有父母的一句关心,他们就不再觉得委屈,年幼的他们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懂事。但多年与父母分离的苦楚也让他们萌发了想要尽快结束学业,去和父母团聚的想法。
“未来你是选择继续读书还是想去工作?”
“我比较想去工作,就比较想快一点就业。
“为什么想快点就业?”
“继续学习的话,至少还要六、七年,这对于我来说有点长,早点工作可能就可以早一点跟他们(父母)一起。”
“那你想做什么?”
“想当老师。”
笔者听到孩子的未来理想职业是教师时,一方面对她有明确人生规划表示称赞,但一方面,不免有所担忧。
因为就大多数人所见,目前社会的大环境中,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考研升学队伍的日益庞大也意味着学历对于就业是一大硬性标准。而教师又是一个需要有较高学历和扎实专业知识的职业,那为何孩子会萌生这种想法?
最开始,笔者以为可能是孩子急切想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忽视现实问题,也可能是即使有学校教育和网络普及的当下他们也未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还有可能是因为他们轻易选择相信或者无法甄别网络信息而将未来想得过于简单。
但事实上,据当地教师所言,该地某职业师专会招收中学成绩优秀者完成初中学业后入学,毕业后可定向去幼儿园或小学就业,相较于就读高中、大学至少需要7年时间,3年的师专学习对于她而言是最快能够和父母团聚的选择了。
懂事的她在畅想自己未来人生规划的时候,会把和父母团聚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代表着所有孩子都是如此,正如选择辍学去打工的留守儿童比例其实非常大,“读书无用”、“压力太大”、“学习好累”、“手机好玩”是他们不愿继续学习的主要原因。
该如何告诉他们学习的重要性?不是单纯强调学习重要一说而是用现实情况去和他们陈述学习重要体现在何处,不是斥责而是引导。
该如何告诉他们怎么看待网络?互联网的内容并非全面,片面的内容对他们的行为以及对未来目标的规划可能产生误导甚至是消极影响。而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家长、离不开老师、离不开涉及互联网的每个人。
“现在女孩子比我们时候会早熟很多,他们会在网上买一些比较便宜的化妆品,然后就会开始给打扮自己,或上课的时候也会抹点口红什么的。”
从和老师的访谈中了解到,部分女孩子会跟着网上的美妆博主去学习化妆,会在网络上购买化妆品。
然而,对于这些未成年的儿童来说,成人化妆品中有化学成分、防腐剂和各种有机化合物,其中的糖皮质激素或雌激素会直接导致他们的生理早熟。
“留守儿童谈恋爱的情况比较多吗?”
“有,还有孩子怀孕了。”
“两个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双方家长不常在家,他们假期的时候会去对方家里,家里的老人家也是不知道的,所以他们有可能会出现同居的现象。因为现在小孩子在这方面是真挺早熟的。”
“他们有的会看一些色情图文,思想不大纯洁,因为我发现有些男生突然会说一些有点打擦边球的话。”
性教育的缺失对他们身心发展都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没有父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而言,缺少监督和教育,一些危险因素极易产生,这也是性侵犯、过早性行为、性犯罪的事件在他们这个群体中的发生率偏高的原因。
避孕知识、性道德规范、性心理变态防治等都是基本性教育内容,对于留守儿童而言,性教育的开展与性知识的获取和掌握至关重要。
网络的发展仅仅是造成这些孩子出现认知偏差或者性早熟现象的一方面原因,但真正原因可能还是在于留守。
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基本上都是爷爷奶奶一辈的人照顾,祖辈并非互联网时代的一类人,他们对网络是基本陌生的,所以对于孩子们在网络上的行为无法有效而正确地进行引导;缺少内心安定的孩子会在网络上找寻安慰和快乐,而网络上纷繁复杂而片面的信息可能会对尚未建立健全价值观的孩子产生巨大危害,父母与孩子之间遥远的距离将会是难以撼动这种危害最重要的因素。
责编:封豪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