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田野追梦人——记丰瑞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润升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董敏芳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4-16 13:47:42

绿色田野追梦人

——记丰瑞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润升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董敏芳

李岳波

进入四月,随着气温持续稳定升高,岳阳乡村,草木葱茏,生机盎然;沃野田畴,麻鞭水响,一下就闹腾起来。在岳阳县筻口镇井塘村,丰瑞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润升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董敏芳正带领合作社员加紧平整土地和旱地育秧,准备早稻插秧播种工作。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这是古人端牢“饭碗”的智慧总结,须在春季耕种,而后才有夏秋之收、冬季之藏。

行走在筻口镇潼溪村田间地头,这里的田野涌动着春耕热潮。在农田种植基地,只见人头攒动,农人们正抢抓农时,不负春光。有的操作机械设备在犁耕水田,有的在整修沟渠,有的在喷洒复合肥,有的在为秧苗揭开薄膜。大家有条不紊开展工作,一派生机盎然。空气中也弥漫着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一大片翻耕过的空旷田地远远延伸到山脚下。在育秧工厂的对面,是现代化旱地育秧基地,绿油油的秧苗连成一大片,像个小型草原。自动化喷灌系统正在喷洒水雾,在暖阳的照射下,秧苗上的水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东面是合作社3个占地面积12000m的薄膜钢架育秧大棚,里面的秧苗青翠欲滴,远远望去就好似一块大大的绿毡子。

时人不识农家苦,种秧未了插秧忙

伴随着各种机械轰鸣的马达声,我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四十多年前。

那时候在农村,田野上春光烂漫,李花桃花争妍斗艳,紫云英绽放芬芳,油菜花金黄一片。百花盛开,红的、白的、蓝的、粉红的,真的是五彩缤纷的美丽田园!村前就是大片农田,流水缓缓灌进田里,浸润泥土,泛起水花。依山就势,绿色的田埂把农田剪裁成千姿百态。农田上到处是忙碌的村民,挑粪、耕田、拔秧苗、插秧……伴随着吆喝声欢笑声,演奏出有声有色人气旺旺的春耕交响曲。

春种一颗粟,秋收万颗子。《孟子》有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春耕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步,必须起好步、布好局、开好头。其实,农村农民最懂春光一刻值千金,一过完春节,就已经开始备耕了。他们把耕牛养肥养壮,反复检测筛选水稻种子,整好农田,准备好农家肥料,选好秧苗田,开始漫水浸灌,撒种培育秧苗。

因为那时庄稼是整个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土地成了唯一的依靠。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里,一切的农业生产都只能依靠劳动人民的智慧。从水稻种子泡发、捂芽、温室育苗、插秧,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掌握好温度和时间,差一步都有可能种植失败。

尤其是插秧,那可是一件考验体力和耐力的“大工程”,可能是上世纪每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最惨痛的回忆。我清楚地记得当年插秧的痛苦:4月初的天气乍暖还寒,偌大一块水田,光着脚丫站在冰凉的水中,左手拿一把秧苗,拇指分秧,右手插秧,弯着腰往后退,低着头从裤裆回望过去,一望无际水如天,瞬间就绝望了。

宋代诗人赵蕃在《杂兴·农事催人未遽央》中就描写了这种情况:“农事催人未遽央,种秧未了插秧忙。田家作苦吾常逸,所愧饥寒趋路旁。”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插秧歌》更加写实,真实地将乡村四月的劳动场景表达出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在繁忙的四月,为了抢季节,通常是全家老小一起上阵,为的就是争分夺秒,过了四月再插秧,就没有好收成了。忙一点也不算啥,最麻烦的是四月经常是雨季,一般插秧的时候又赶上下雨,这就更加辛苦了。几天下来虽然累得腰酸腿疼,直不起腰来,但看到满田青翠,也是很开心。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种田苦,种田累。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推进,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这直接导致了农村田地荒芜。“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关键是让农民种粮有钱挣,解决办法还是要创新经营方式,要培育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起来不划算的事交给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办。要加强农民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培训,促进管理现代化。这是国家为做好“三农”工作指明的方向。

我将教秧马,代劳民莫忘

董敏芳审时度势,怀揣责任与理想,2013年放弃高管职业,带着积累多年的管理经验,回到家乡岳阳县筻口镇,脱下高跟鞋,穿上套鞋,成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应运而生领办了岳阳县丰瑞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润升水稻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户抱团闯市场,也为当地的农民带来了“种田乐”新感受。

对于发展现代农业,董敏芳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利用现代科技提升传统农业大有可为。”新农人一定要用新思想和新技术,用心做服务,带着农民一起轻松种田、就能合作共赢。

为做好服务,丰瑞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起一个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中心。服务中心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运营方式,实行优良品种、绿色防控、机械化服务、订单收购和品牌销售“五个统一”,为种粮农户提供“一条龙”式的机械化服务。如今,合作社全托管土地面积超过8000亩,半托管服务超过4万亩。

特别是在育秧方面,告别了过去的传统模式,实现了工厂化育秧:开启水稻生产“加速”模式。合作社3个占地面积12000m的薄膜钢架育秧大棚,内设自动化升降系统、自动化顶棚通风系统、自动化喷灌系统、地面自动化秧盘输送带系统、自动化流水线系统。

“秧好一半谷,苗好七分收。”董敏芳介绍,智能化育秧的方式是先浸种、起水、催芽,然后通过机械流水线装盘,叠盘到温室里,到了发芽的时候放进大棚,让它自然生长,整个周期35天左右。据了解,3月份是早稻播种的时节,雨水比较多,气温变化比较大,秧苗管理不到位容易造成烂种烂秧。“智能育秧大棚安装有气象、水情、虫害等测报仪器,能准确地将苗床温度、湿度、水情、用肥等数据实时传输至智慧农业系统,可根据数据动态变化,精准控温控湿、施肥施药,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育秧。采用智能化育秧不仅能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可以提高出苗率,优化制种播种效率。2400个秧盘、4名工人只需要1个小时。”

同时,董敏芳也看中了农业“机械生产”。她与合作伙伴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配置有多套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拖拉机等设备,能轻松完成合作社田间所有“农事”外,还对周边水稻基地实行服务全覆盖。

现在合作社还用上了无人机插秧和小型轨道送秧车,插秧可以自动对线打直,车上的人只要把每盘秧苗摆好,插秧机便迅速种下秧苗。一台插秧机一小时可插5-6亩的秧田,一天便能完成五六十亩的插秧工作。轨道运秧车的投入使用,既可以减少人工投入,减轻工人的工作强度,还能减少对秧苗的损耗。这些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极大提高了播种效率,而且秧行秧距十分规整,更有利于提高产量。

从牛耕到机耕,从“栽禾”到抛秧再到机插,从手摇式喷药到“飞防”,“我将教秧马,代劳民莫忘。”董敏芳带领乡亲告别了日晒雨淋的苦和累。

完善的设施设备,强大的服务功能,真正实现了一粒稻谷从“种子”走上“餐桌”的全程现代化。

存粮如存金,有粮不担心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

董敏芳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执行者、农村生产创新模式的践行者、农民创收的领头雁。今年合作社加大社会化服务力度,完成早稻育秧插秧面积2万多亩,待育秧制盘近一万亩,育秧插秧面积同比去年增长50%。

如今,在董敏芳的带领下,合作社发挥引领作用,全面推进绿色粮食产业的标准化、工厂化、数字化生产,实现了从普通种粮向智慧种粮的转变,形成“种粮大户+合作社+农户”的绿色水稻生产、加工、销售利益联结模式。


济贫端厚礼,致富赠良方

一人致富不算富,全村脱贫才是富。在创业过程中,董敏芳不忘初心,坚持带领农民共同致富。

大塘村是筻口镇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8户共195人。董敏芳立足贫困户,放眼整村脱贫,响应国家号召,用先进管理理念和农业技术带富家乡,让更多的贫困户摆脱贫困,也成为岳阳县名副其实的农村致富“领头雁”。“以合作社为依托,带领乡亲们奔小康,不能让一个贫困户掉队!”董敏芳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董敏芳为确保贫困户能靠种粮脱贫,采用“两种模式”“五条途径”的形式开展产业扶贫。如通过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了《产业发展帮扶合同》,对签约贫困农户,每年提供2000元的产业发展帮扶资金,并提供土地租赁、土地入股、订单合作三种合作模式;对周边一些未签约贫困农户,也对其提供优价农机服务和优先就业方面的优惠。

“不仅要脱贫,还要让每一个贫困户都富起来!”这是董敏芳给自己定下的目标。经过近8年的努力,董敏芳如期带领村民们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为此她也付出了艰辛努力。

现在,董敏芳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她深深知道,相当一部分脱贫户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脱贫基础还比较脆弱;一些边缘户本来就晃晃悠悠,稍遇到点风险变故马上就可能致贫;自己牵头成立的合作社在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支撑方面还有待提升。自己一定要用新思想和新技术,用心做服务,带着农民一起轻松种田、合作共赢,过上美好田园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董敏芳的合作社示范基地的“活水”是智慧之水,是科技之水。

“机械化只是我们在现代农业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目前,我们正朝着标准化生产、智慧化建设、企业化管理、品牌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方向迈进,坚决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出自己的贡献。”

董敏芳带领合作社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发展双季稻生产、发展社会化服务、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她也因此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十佳农民”、“湖南省十佳农民”、“湖南省三八红旗手”、“湖南省最美最扶贫人”等荣誉。合作社也入选“湖南农民合作社100佳”。2020年9月20日,作为全国种植大户代表,董敏芳参加了国务院“首个农民丰收节”中外记者会,分享了她和乡亲们的丰收故事。

今年 4月10日,湖南省春耕生产暨耕地抛荒专项治理现场推进会在岳阳县召开,省委常委、副省长张迎春率领与会人员亲自来到董敏芳的合作社观摩现代育秧大棚及集中育秧现场和智慧农机展示及流水线演示,观摩耕地抛荒专项治理、早稻机械化抛栽、无人机操作和机抛秧技能竞赛。与会者对合作社取得的丰硕成绩给予一致好评。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曾经的风雨兼程化作春风细雨,润泽每一个怀揣梦想的人。如今,董敏芳引领着合作社驰骋在农村广阔天地,奔忙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绿色田野上。

(本文照片由岳阳县摄影家协会提供)

责编:王相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