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 2022-06-20 05:39:08
美联储加息引发全球市场剧烈反应——
大宗商品未来走势如何
近日,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一波三折,多数品种呈下挫趋势。美联储日前大幅加息引发剧烈反应,市场对经济衰退的担忧也在升温。
大宗商品未来走势如何?对国内会产生哪些影响?专家表示,要警惕美国快速升息的溢出效应,维护来之不易的稳增长、保供稳价大局。
原油和农产品价格仍强势
大宗商品价格是否已经“见顶”?有观点认为,在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高企、地缘冲突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下,供需进一步失衡,能源价格上涨,全球经济疲弱,工业品需求预期不振,大宗商品价格已经筑顶;另有观点则认为,大宗商品与油价依然看涨,认为“大多数大宗商品处于长期上升趋势”。
美联储加息力度虽然超出预期,然而原油市场的月差结构仍持续强势,油价继续有着强势表现。海通期货股份有限公司能源化工研究负责人杨安表示,目前海外市场面临高位通胀压力,给石油市场降温成为各国政府重要任务。美国近期动作频出,还可能再推出一些降温措施,这是目前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
从国内市场看,文华商品指数自6月9日后,开启一波阶段性下跌行情。原油板块、油脂板块、谷物板块等是几个为数不多的收涨板块。目前看,原油和农产品依旧是两大“抗跌”板块。
海证期货研究所副所长石头认为,美元指数目前已达到高点,中长期看将对大宗商品产生压制作用。原油和农产品受到全球商品供应链变化的影响,尤其是俄乌冲突导致供给端紧缩,见顶和下跌的时间要更晚一点。
有专家认为,只要油价和农产品板块没有明显的下跌趋势,大宗商品就很难出现拐点。
不同品种分化趋势加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经济主要指标出现回暖。企业复工复产稳步推进。受益于系列政策举措因素,前5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速再度走高,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6%。
在此背景下,国内大宗商品市场涨跌互现,各品种走势分化加大。“商品价格不仅与国内经济周期有关,也受到全球经济周期影响,在内外因素交织下,市场可能迎来宽幅震荡。”南华期货研究所所长曹扬慧表示。
总体看,南华商品指数走势依旧强劲,大宗商品市场已处于历史高点。分板块看,贵金属板块历经阶段性触底反升后,内在驱动力不足,短期不会有太强走势。
稳经济大盘信心明确,需求修复可能会带动有色板块上行。国投安信期货研究院有色金属首席研究员肖静告诉记者,有色金属牛市氛围开始分化,各品种独立的供求定价发挥更大作用。保供稳价背景下,国内多数有色金属的供应将持续稳定。
光大期货研究所所长助理兼黑色商品研究总监邱跃成表示,钢材价格下跌较为明显,螺纹钢库存处于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对钢价走势形成明显压制。而国内生铁产量大幅回升,钢厂对原材料需求处于较高水平。因此,原料价格表现明显强于钢材,这也使钢厂利润承压。
玉米市场阶段性供应充足。恒力期货上海研究院研究员万承植告诉记者,目前玉米下游消费情况稳定,淀粉厂开工稳定,饲料产量稳中有升,深加工企业玉米库存较去年同期下降。
助力稳住经济大盘
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给实体企业带来不小压力。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为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发挥积极作用,是期货市场当前的重要任务。
今年以来,我国各大期货交易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供稳价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风控和服务举措,提升市场运行质量,促进期现循环畅通,拓宽服务渠道,为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提供期货方案,助力稳住经济大盘。
郑州商品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期货市场对于促进企业持续经营、保障实体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郑商所以创新品种供给为重点,以培育和服务产业企业为导向,努力拓展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
上海期货交易所的“期货稳价订单”试点项目成为亮点。去年,上期所与宝武集团及其子公司欧冶云商就黑色金属品种开展了“期货稳价订单”试点合作,通过宝武集团为实体企业提供现货供应保障、上期所为实体企业提供降低价格波动风险的工具。今年,“期货稳价订单”项目扩展到石油沥青、低硫燃料油等能化品种,通过“期现联动”,鼓励企业利用期权工具对冲风险,助力油气产业链实体企业复工复产和稳健经营。
山东京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期现经营策划中心总经理刘勇表示,在能源化工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的环境下,“期货稳价订单”能够让企业大胆放心去安排生产经营计划,不用再担心未来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给实体企业吃下一颗“定心丸”。
大连商品交易所在做好粮食、铁矿、生猪等大宗商品市场运行监测的同时,为企业提供更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的期货服务。
截至今年5月底,我国共上市期货期权品种94个,涵盖能源、粮食、金属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涉及60多个产业链,为价值大约22万亿元的大宗商品保驾护航,编织了一张较为完善的服务实体企业的风险管理网。中国期货业协会副会长王颖建议,实体企业通过科学运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套期保值、风险对冲等功能,有效规避生产经营过程中诸多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实现企业经营模式优化升级。
记者 祝惠春
责编:张璐
来源:经济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