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丨“马谡失街亭”新解——我看《风起陇西》

  湖南文联   2022-06-06 16:55:38

文丨逆舟

电视剧《风起陇西》是根据知名作家马伯庸同名网络小说改编的,故事所选的时间和节点是在“马谡失街亭”之后,并对马谡失街亭的原因用现代的思维方式进行“解读”。

《风起陇西》所选择的这个故事“节点”,刚好有虚构、想象、衍生的空间。这是现代人的视角,很有现代感。假如要罗贯中、施耐庵在“马谡失街亭”的故事之后,要另外再续写一个24集的电视剧,估计也会写的很精彩。当然,肯定不会编成“输”在情报部门的漏洞上。从这点来看,古今编故事的手法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罗、施等大师们的创作是在故事中塑造人物,现代人则往往在故事中表现出人的复杂性、社会的复杂性、世界的复杂性。复杂性是现在比较流行的话语,在《风起陇西》中有非常好的体现。比如在查找魏军奸细“烛龙”这一大事件线索中,并行了多条线索——不是电视剧中常见的故事情节多线索,而是人物心理变化线索。这种多线索发展,会让情节显得更加曲折,让观众更加揪心。

《风起陇西》的主角们虽然不是庶民百姓,但也绝对不能算是在时代中“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就是这样一群尘埃的小人物,在勇和智的搏斗、厮杀中,“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小人物不仅仅只是苟且地生活,他们也有家国情怀,这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真实写照。从某种程度来说,《风起陇西》正是在对历史中那些小人物的致敬,小人物也能书写历史传奇。

《风起陇西》的剧情是一个现代谍战剧套路。蜀国情报机构“司闻曹”培养的情报员陈恭提供了真实的张郃的进军路线,马谡做好了准备,只等张郃来自投罗网。从谍战剧的角度来看,剧情并不是很“新鲜”,反倒是剧中的小人物们命运被时代裹挟,然后又拼命挣扎着突破这种裹挟更能吸引观众的目光。

陈恭打入魏营多年,加上他的代号“白帝”属于最高机密,按照道理来说,只要情报是真的,被篡改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更何况还有一个相当于密码的密语传送。(实际上这个细节,就透漏出了魏国的间谍“烛龙”已经进入了蜀国的情报机关“司闻曹”的高层)这样,陈恭被怀疑是双面间谍也理所当然。陈恭在最后自愿当“背锅侠”这个情节的设置还是有些“出新”的。从一开始怀疑陈恭是叛徒,对他展开调查,就是想要让他“背锅”。但陈恭却则对“背锅”不以为然,他只对“烛龙”打入“司闻曹”内部感到忧心、焦虑。最后调查到了“司闻曹”主管冯膺是“烛龙”,解除了蜀国的危险,陈恭又主动出来“背锅”,这个情节恰好说明陈恭从没把“背锅”当一回事,他有“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忠心和通透的人生观。背锅与不背锅根本无足轻重,这种情节的设置和人物的行为都很具有现代感,让观众觉得很亲切。

当然,电视剧是一个综合艺术,需要一大帮人台前幕后的共同创造才能呈现出最好的效果,有点像发射卫星,不仅仅需要各个零部件的精密度,更需要发射基地庞大的后勤保障,否则的话,就真的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风起陇西》的主创人员和主演都是大牌,但是由于演员的表演动作是按照现代谍战剧的方式来演,常常会给观众一种“穿越”感,表情、对白、动作的那种漫不经心、冷酷、拿捏都让人觉得有些荒诞,势必会造成口碑严重的两极分化。因为三国故事和人物,在老百姓心目中早已经耳熟能详,三国人物形象、性格和说话习惯,在大众心目中也早已经成为根深蒂固的认知,而《风起陇西》却在竭力打破、或者是挑战这种“固有的认知”,但是很可惜,在重塑三国人物的形象这一点上,似乎做的并不到位,还有很大的欠缺,会让关注觉得“怪怪的”。《大话西游》之所以能够让观众接受,是因为电影明确地告诉了观众,他是在“大话”,是在调侃、解构,甚至是“恶搞”,通篇下来充其量只是借用了《西游记》的几个人物的名字而已,但是《风起陇西》在剧情上却是一部很“严肃”的历史剧,并不是大话或者恶搞。

当然,只要观看《风起陇西》的观众中有一部分能够接受这种突破和创新,也可算的上是电视剧主创的一种胜利。

责编:周听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