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笔记【5】木雕人体解剖模型•医学发展的历史见证

汤江峰   新湖南   2022-09-25 10:58:57

听闻诗人、文化学者、湖南野云民俗博物馆馆长野云先生藏有一件木雕人体解剖结构模型,说是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为古代人体解剖学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

应民俗研究者野云先生之邀,我和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原院长曹建民先生等人一道前往观赏品鉴。

眉清目秀,成年女人,真人大小的木雕人体解剖模型,矗立案几上。模型只有躯体,无四肢,胸膛和腹部切割状,主要呈现人体脏腑。此前,一位资深解剖学教授仔细观察后称,人体解剖模型大体上与正常人体差不多,但在细节雕刻上,显得粗糙。比方,心脏的位置不太准,胰腺可以看到,忽略了肝脏等;有的细致,如结肠袋和结肠带就得到完美的体现。几百年前,古人对人体结构就有如此认知和表达,相当了不起了。

长期从事医院管理,又是骨科专家的曹建民先生深谙人体解剖结构对手术的重要性,尤其需要弄懂弄通骨骼与肌肉的内在联系,厘清血管与神经的走向。他从头部中缝发式,连线鼻梁和髂窝,凸现人体结构左右对称美,分享了解剖模型很符合大众的观感和审美,它的贡献,使平面解剖图立体化,具象让我们对人体结构有了直观认识。

民俗文化收藏鉴赏家野云先生,以他多年收藏经验推断,这件文物应是明清时期的产物,具体年代有待考究。时光遮掩不住内在的价值光芒。他很钦佩制作这件解剖模型先人无畏的勇气和科学精神,敢于冲破封建禁锢的樊笼,给现代医学,特别是解剖学专业人员奉献了一个探索空间。

现代人体解剖学是西方人在16世纪开始建立,并一路发展至今的。在此之前,西方人的解剖也比较零散,认识缺陷很多。国粹中医学说中,虽说没有严格的解剖概念,但古代中医确实进行过人体解剖。比起从中世纪才起步的西医人体解剖,中医遥遥领先。

翻阅中国古代解剖史就知道,远在春秋战国时代,《黄帝内经》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尸可解剖而视之.....”,由此可见,两千多年前,我国医学家已经有尸体解剖的工作记录。

还有史载,新莽天凤三年,王莽令太医尚方与巧屠一起解剖被处死刑者公孙庆尸体,不仅度量其五脏,而且“以竹筵导其脉,知其始终.....”

中医的超级解剖实验发生在1045年(宋庆历五年),在环州举兵反宋的欧希范及其部属被朝庭杀害,其中多人剖腹。宜州推官吴简及画工宋景等对尸体解剖,并绘图成册,名曰《欧希范五脏图》。该图所绘内容主要为人体内脏图谱,对肝、肾、心、大网膜等解剖位置和形态的记载基本正确。这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张实绘人体解剖平面图。

清代道光年间,王清任编著《医林改错》一书。他亲自解剖观察30余具尸体,描述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对骨骼和内脏的记载非常详细,纠正了古医书中的错误。

尽管中医学起源于解剖,但由于受古代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毁坏人的身体,有违天理,加之封建礼教的束缚、人文思想的羁绊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中医逐渐由脏腑的形态学研究转向其脏腑功能的研究。

进入二十世纪,解剖学跃上了一个新的平台。各种影像学仪器的发展,3D人体打印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我们在无创条件下看见动态的人体。还可以通过造影和示踪的方式,了解每一根清晰的毛细血管。大到人体结构,小到基因片段,人们都能够直观的看到。

解剖学日新月异的嬗变,把医学不断地推向更高的山峰。但解剖学深入研究和发展,并不会因此而停止攀登。一个新的角度,一个新的理念,甚至可以改变许多患者的命运。解剖学在阔步向前迈进的同时,也变得更加立体几何,不断衍生出许多新学科。

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一部解剖学的历史,也是医学快速发展的缩影;木雕人体解剖结构模型,无疑就是最好历史的见证。(文· 汤江峰  图·阿龙)
             

责编:汤江峰

来源:新湖南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