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 2022-09-13 10:13:35
湖南省常德市社会救助事务中心党支部慰问留守儿童。
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的湖南省常德市社会救助事务中心,是这样一个集体——
他们积极探索开展数字救助、医养安置救助、“互联网+”寻亲救助,打造了“亲情式服务 家庭式关怀”服务品牌;
他们精心培育专业社会组织介入未成年人关爱服务项目,建立了“1+N”未成年人精准关爱保护服务体系;
他们积极投身维护社会稳定最前沿、服务特殊困难群体最基层,深入社区、走进家庭,实施跟踪服务长效帮扶……
他们在承担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和应急托底救助等职责中尽本分、显担当,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让困难群众感受到更多自信与尊严。
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卞德荣对记者说:“我们努力把一个个举措落到细微处,把一项项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全心全意为民生托底,让民心更暖。”
他们在心里绘出“搜寻地图”
不断帮流浪者找回名字、寻到亲人、踏上归途
“地下室、停车场、涵洞、工地、车站”,这张无形的“流浪搜寻地图”,是吴进辉在17年救助工作中,在心里默默绘制出来的。他说:“这些都是最有可能出现流浪者的地点。”吴进辉是常德市社会救助事务中心的救助业务股负责人,他和9名同事组成街面救助搜寻队,一起寻找流浪者,帮助他们入站受助、寻找家人。
多年的经验告诉他们,发现流浪者的时间多在晚上,由于季节不同呈现较鲜明的“区域”特点。如炎热的夏季,遮阳、清凉、通风的地点更容易发现“目标”;而寒冷的冬天,则要去四面都有遮挡物的地方寻找。从进入中心开始,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就进入到一个新的闭环。
中心负责救助业务的陈林说,对流浪到常德的长期滞留人员,除了要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医疗救治和康复以外,还会在报请公安部门申请安置落户时,赋予他们一个共同的姓氏——康,男性双名、女性单名,这是为他们送上的祝福,希望他们健康起来,未来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康德礼从流浪乞讨到踏上归途的故事,就是中心开展救助与寻亲工作的一个缩影。
2021年11月3日一早,在外流浪17年的康德礼在中心三名工作人员的陪伴下,回到河南滑县见到了阔别多年的亲人,他也找回了自己的原名。那是2003年元宵节刚过,他前往广东务工,与家人失去联系。2017年,常德市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常德火车站发现疑似精神障碍的流浪者康德礼,将其送回机构内开展救助。之后,康德礼被托养安置在常德市康复医院进行治疗。2018年,他以康德礼之名落户常德。此后几年间,中心始终没有放弃为他寻找亲人,最终通过DNA比对为其找到了家。
近年来,中心年均对6000人次受助对象开展站内安全照料、救助寻亲、街面巡查、落户安置、源头治理等工作。常年对100多名易走失、反复流浪对象开展源头回访,所有求助人员救助率、寻亲率、安置率均达到100%。
他们致力于兜住兜准兜好民生底线
用爱心和专业为未成年人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男童小智的母亲沉溺于吸毒,孩子经常没人管。中心与小智母亲、幼儿园签署三方监护协议,搭建动态监护网络。但孩子母亲不遵守协议,多次将其带走并置于险境。2016年,在家庭帮扶及教育指导无效的情况下,中心作为诉讼主体提起诉讼。经法院审理,撤销小智母亲监护权资格,由中心履行国家临时监护职责,让小智得到了健康的学习成长环境。
这个湖南省首例撤销生母监护权的个案,是常德市坚持儿童优先,兜牢未成年人监护底线、生活底线、安全底线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中心将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作为工作要求,建立监测、预防、报告、转介、处置“五位一体”联动反应机制,用爱心和专业为未成年人成长撑起了一片蓝天。
小龙兄妹改变命运的故事,成为常德市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历史上一段永不褪色的佳话。
20年前,小龙一家因生活所迫,从贵州一路流浪到常德。小龙带着弟弟妹妹在该市城区乞讨,他们一字不识的父母靠打零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为解决他们反复流浪乞讨的问题,常德市于2006年将其一家纳入帮扶对象,帮助小龙和弟弟妹妹在常德入学。如今,已经就业并成家的小龙,每年假期都会参加中心的志愿服务活动。他说:“幸福生活得来不易,一定会将这份爱传递下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2013年开始,中心在全省率先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建立“未成年人保护+社工”矩阵,以社工专业服务为支持,以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方面为着力点的“1+N”全方位精准服务体系,发挥源头治理优势,采取个案服务“四色管理”模式,年累计服务个案达5000余人次。
提供专业社工服务的常德市恒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从未成年人监护缺失、家庭贫困、暴力侵害、不良行为、大病病残等五个方面,对困境(留守)儿童的监护和生活风险程度进行准确评定和风险等级划分,以红橙黄绿四色代表四个风险等级,分类分层进行个案服务与管理,根据不同需求开展临时照料、扶贫帮困、法律援助、心理疏导、教育矫治等专业化的服务。
社会救助事务中心分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负责人蒋毅介绍,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后,他们还深入社区和家庭持续开展“以法之名 协同护航”专题宣传,与多部门联动推出《未成年人保护法》微课堂,拍摄《家庭保护宣传教育视频》,发布《以案说法·未保法小课堂》漫画,并对来中心求助的未成年人家长开展家庭保护教育和监护指导培训。
他们坚守理想勇于奋斗
在创新进取、履职尽责中书写属于民政的荣光
踏上新征程,常德市社会救助事务中心主动拓宽救助外延,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找准找实找具体,实现救助管理服务对象从聚焦“流浪乞讨人员”向“生活无着的临时遇困人员”拓展,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对象从聚焦“流浪、困境、留守儿童”向服务“全体儿童”转变。
卞德荣介绍,中心培育“党建+”服务品牌,建立“党员救助先锋队”,开展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救助机构开放日、流动救助车等专项行动,对困难群众求助半个小时赶到现场处置;还由每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一名困境未成年人,深度挖掘其需求,每月完成一个“微心愿”,让强党建、高标准、真担当成为高质量为民服务的新动能。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心坚持开放式救助、封闭式管理,开展“快速救助·精准救助”行动,由党员带头亮身份、亮标准、亮承诺、亮职责,为受助人员提供救助服务。在常德从事餐饮服务的王建(化名)失业后到中心求助,“老救助”扶玉华至今还记得当时的场景:“小伙子精神萎靡不振,我给他安排好住的地方后,又送去了热腾腾的饭菜和报刊,帮助他整理床铺,鼓励他勇敢面对生活。离开这里时,他还笑着对我说,我们这里很有爱,他已经联系好了新工作,未来一定越来越好。”
2021年3月,常德市社会救助事务中心联动市公交公司,为家住武陵区东江街道上下学出行有困难的小泉泉专设了1个公交临时停靠点,解决了孩子离公交站较远、出行有安全隐患的难题。今年,他们已经解决这样类似的未成年人“差异化需求”2980人次,还实施了“星星点灯”个案服务“八个一”工程,为困境儿童个性定制“一房、一床、一桌、一椅、一灯、一网、一课、一平板电脑”,为孩子们打造属于自己的“追梦空间”。
韧者笃行,韧则行远。8月30日,卞德荣在北京参加表彰大会后,在电话里激动地跟记者说:“此刻,真的感到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这份荣誉属于所有民政人。未来的工作中,我将和同事们继续在干出水平、干出成效中书写为民爱民情怀,不负党的嘱托、不负群众期待。”(王铭)
责编:杨鸿雁
来源:中国社会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