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日报 2022-09-12 17:57:15
姜宗福
岳阳,古称巴陵或巴丘,陵也好,丘也罢,合为丘陵,符合岳阳的地形特征。为什么丘(陵)前有“巴”,历来争论得厉害。著名史学家何光岳先生认为,原籍四川的巴人败于楚,一支溃逃至今湖南岳阳,留下许多坟丘,因丘和陵都有坟墓的意思,故名巴丘,又名巴陵。更多人则相信源于《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的神话,认为岳阳乃巴蛇吞象后吐出的骨头堆成的山丘。六朝宋人庾仲雍在《江记》中与之配套补充说:“羿(后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曰巴陵也。”宋人范志明则在《岳阳风土记》中证实说:“今巴蛇冢在州院厅侧,巍然而高,草木丛翳。兼有巴蛇庙,在岳阳门内。”至今岳阳仍遗存有“象骨山”“象骨港”的地名确为事实。那么问题来了,历史上曾经有两个后羿,一个是帝俊执政时期“射十日”的(大)羿,还有一个是夏代篡夺夏国后位的有穷国国君(后)羿,无论是大弈还是后羿,与巴人败楚入岳的时间差了至少两千年,巴人何时入岳,竟成了不解之谜。
四川的巴人究竟何时来到了岳阳?
好在甲骨文里留下了蛛丝马迹。
“巴”并非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所解释的“食象蛇”。但他给我们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巴蛇吞象”的典故东汉即存在了。因为许慎没有见过甲骨文,仅凭小篆字形“”象蛇,结合《山海经》里巴蛇吞象的神话就认定其为蛇,而且就是那条吞象的蛇。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还进一步发挥想象解释说:“一,所吞也。指事。”意思是说小篆中的那一横指被吞的大象。直到清末民初甲骨文出土才发现被打脸了,甲骨文中的“”(巴)指的是远古时期生活在西南高山丛林地区伸手抓(,爪)住山石或草木节(,卩)节攀升善于攀爬的族民,今四川、陕西、湖北等地大巴山、巴中、巴水、巴溪、巴岭等所有含“巴”字的区域就是他们曾经的栖息之地。小篆“”中“卩”()“爪”()二字清晰可见。“”“”分别楷化为“”“”即楷书“巴”。
巴人早在炎黄时期就生活在今四川一带。《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葜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宋代罗泌《路史·后记》卷一注曰:“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厘,是司水土,生后照;后照生顾相,降处于巴,是生巴人。”意思是以蛇为图腾的伏羲部落的后裔后照之子顾相因过失被降处于以白虎为图腾的巴人部落领地占了巴人的地盘,成了新的巴王,部落依然叫巴,但图腾改白虎为蛇。巴部落于夏朝时建巴国,定都夷城(今湖北恩施),后迁丹山(今四川叙永)。商朝至西周时期迁都巫山,助武王伐纣建功,周武王分封姬姓王室宗亲取代巴人部落首领为王,封子爵,巴国因此又名巴子国。显然,巴人的一部分在夏朝或更早的时候就离开了他们的栖息之地四川。原因是宋代类书《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一引《山海经》云:“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十日,落沃焦”。羿射十日非指其真的弯弓射日,而是说帝俊之子帝尧派神射手羿领兵攻打十个以日为图腾的东夷十国,灭了九国仅剩一国,那被灭的九国国民被强制移民,其中一支被迁徙至今湖北宜昌、恩施,分别更名为夷陵、夷城。羿灭东夷九国的同时亦灭了四川的巴国,巴国的一部分被迁至夷城,残部顺长江水道逃往今湖南岳阳,以巨蟒为图腾的残余巴人以蛇吞象的血性与强大的羿作战,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留下了成千上万的坟丘,是为巴丘。由于古代地名多以部落之名命名,因帝俊为夋人(合而为“俊”)部落首领,巴丘被纳入夋人部落版图之后,其赖以生存的山脉因此名夋,后另加义符“阜”(左“阝”)名“陵”以突出其山岳特征,巴丘由此得名巴陵。宜昌亦因此得名夷陵。至于那个篡夏的后羿,来不及跑到岳阳为民除害射巴蛇就被家臣寒浞所杀,所以被排除在岳阳的历史门外。
巴蛇吞象确有其事
之所以人们始终认为巴蛇吞象仅仅只是个传说,是因为人们不相信蛇可以吞象。有意思的是,“它”字的甲骨文证实了远古时期的蟒蛇的确可以吞下一头幼象。蛇作为常见的冷血动物有个显著特征,即没有牙齿,捕获食物只能生吞,所以甲骨文用两蛇(、)合体共一钉(,丁)头写作(它),表义吞下食物后身体膨胀一倍(相当于两蛇之躯)的巨蟒。由于食物没有嚼碎,所以食物吞到哪里,哪里就会鼓起一个大坨,于是“它”就有了坨的意思。如驼,即表义背上长它(坨)的当马驮物的沙漠之舟。由于鼓起一坨的食物属于蛇身体之外的异物,它由此引申为异、別的,亦引申作第三人称代词,称人以外的事物。对此人们不禁好奇:远古时期缺少天敌的巨蟒究竟能吞下多大的异物?有意思的是甲骨文里居然做了详细的记录:
将(它)拆开,表义口含毒液( ,丶),吞食了一头鹿()的身体肿胀的钉头蛇(,它);
将(它)拆开,表义吞食了两个大人(、)一个孩子()一家三口的身体肿胀的钉头蛇(,它);
再将(它)拆开,表义吞食了两个人(、)和两只犬(、)的身体肿胀的箭头(,入)蛇(,它)……
泰坦巨蟒化石
纵观这些被吞之物的体量,加起来足抵一头幼象。蛇究竟能不能吞象?直到2009年终于得到证实。考古学家们在哥伦比亚塞雷洪煤矿出土了28具泰坦巨蟒的化石,其中最长的14.3米,体重1.5吨,以体重约500公斤的吨鼻鳄为食。或许正是因为巴人生活的地方生活着这样的巨蟒,取代土著巴人的伏羲后裔恰好崇拜的是蛇,故巴地之蛇蛇以地名,名巴蛇,许慎《说文解字》故曰:“巴,虫也。或曰食象蛇。”显然,民间广为流传的所谓后羿射巴蛇故事,并不是说后羿跑到岳阳来为民除害射巴蛇,而是说他带兵到岳阳来追杀以巴蛇为图腾的巴人;《山海经·海内南经》里所谓“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也非指岳阳的巴蛇吞了一头象,而是记录了巴人与如象一样势力庞大的后羿作战三年,留下了许多后羿战士尸骨的惨烈历史,由此遗存了“象骨山”“象骨港”等历史地名。
与巴人有关的岳州非遗
尽管巴人并非本属南蛮三苗的岳阳土著,却因为巴人长期在此生活,不可避免地给岳阳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粑粑。
巴人攀爬时,身体贴近山体,手紧紧地抓草木不放松,好像粘在一起,于是巴就有了粘连之义,人们便将所有粘结着的东西称之为巴,如泥巴、锅巴。引申泛指粘贴,依附在别的东西上,如饭巴锅了;巴结。又引申为贴近,如前不巴村,后不巴店。岳阳自古为鱼米之乡,盛产黏性糯米,岳阳的巴人用糯米做成饼状或团状的黏性食物,由此得名粑粑。因糯米粑粑象磁铁一样具有粘连性,由此得名糍粑。
又如篱笆。巴人常用当地盛产的巴竹扎成围栏阻挡野猪等兽类入侵,人们将这种隔离设施以巴人命名称之为巴。后另加义符“竹”突出其竹制特征称之为“笆”。洞庭湖区的巴人改用常见之苇,称这种隔离用屏障为篱笆,称用来编制篱笆的酷似茅草的芦苇为巴,后另加义符“艸”(艹,草)突出其草本植物的特征称 名“芭”,合称芭茅。
有个成语叫下里巴人,出自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说的是因宋玉从不随声附和别人的主张,经常遭人非议。楚王问其缘由,宋玉回答说:“有一个歌唱家在京城唱歌,唱的是楚国最流行的两首民歌《下里》和《巴人》,围观者有好几千人跟着唱。接着他唱了一首比较高雅的《阳阿薤露》,跟着唱的就只有几百人了。接着他又唱了一首更高雅的《阳春白雪》时,跟着唱的就只剩几十人了。最后他唱了一首五音六律特别和谐的最高雅的歌曲,能跟着一块唱的人就仅仅只有几个人了。可见歌曲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即曲高和寡。”由于“下里”指楚国社区一级的行政区划,靠近都城的为上里,远离都城的为下里(即文明落后之地);加之巴国山高林密,偏僻落后,岳阳隶属南蛮三苗,皆为蛮荒之地,于是乎人们便借“阳春白雪”指代高雅的文艺作品,用“下里巴人”指代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
由于四川和岳阳的巴人受古代中原王朝的歧视,巴因此常含贬义。最典型的是人们经常用源于巴蛇吞象典故的“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的贪欲大到不切实际。其实巴人既不贪婪,更不“下里”,反倒非常聪明。洞庭湖区的巴人根据湖区特点发明了一种酷似在地上爬来爬去平整土地或聚拢谷物的工具,人们称之为耙。耙的发明极大地改善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洞庭湖区农业生产的效率。
责编:张璇
来源:岳阳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