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北外滩的雷士德工学院,翻译家任溶溶和草婴都是校友

  上观新闻   2022-09-30 11:08:39

2022年9月22日,翻译家任溶溶去世,也正是在这个9月,他曾经就读的雷士德工学院修缮完毕。

阔别10年之后,任根鎏再回到上海时,已经是1938年。他的出生地上海,此时沦为孤岛。

15岁的任根鎏,出生于上海虹口的广东移民社区,回祖籍地念了10年书,此刻重返上海,基本上连上海话也不会说了。父母安排他入学,找来找去,最后又找到广东同乡,让他去上海当时唯一一所面向广东人开设的中学——岭南中学念书。

童年任根鎏

这所学校原在江湾,因为战争的缘故,临时搬到大新公司(今中百一店)四楼——大新公司的老板蔡昌也是广东籍,因而庇护了同乡的子弟。任根鎏在大新公司念了一个学期后,岭南中学又停办,上海没有广东人的学校了。任根鎏只得转去位于江苏路的雷士德工学院附属中学念初一。读到初三时,学校搬回位于虹口东长治路的雷士德工学院。

这所学校由英国人建设,除了国文和中国地理等,其他科目均以英文开设。在这里,男孩打下了良好的外文底子。或许,这也是日后他踏上翻译道路的第一步。

2022年9月22日,刚刚庆祝了百岁的任根鎏去世——他更为人熟悉的是他的笔名“任溶溶”。这位著名出版家、作家、翻译家一生翻译了《夏洛的网》《安徒生童话》等世界儿童文学经典,总字数逾千万,同时也是新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先驱。

也正是在这个9月,少年任根鎏曾就读过的雷士德工学院即将修缮完毕。据媒体介绍,未来这里将入驻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成为北外滩的亮点之一。而对普通上海市民来说,这幢建筑有一个更熟悉的称呼——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这座英式哥特风格的房子曾是上海海员医院。

2

回到任根鎏。

1926年,当这个出生在上海的“小广东”刚来到这个世上第三年时,一个来到上海已经59年、名为亨利·雷士德(Henry Lester,1840—1926)的英国男人,在上海去世了。

拥有建筑学学位的雷士德抵沪后,一直从事建筑工程和房产投资,逐渐累积巨额财富。1873年,仁济医院兴建的院舍便是雷士德设计、施工的。雷士德终生未婚未育,生活简朴,始终乘坐电车出行。1926年5月14日,雷士德病故并安葬在上海。根据他立下的遗嘱,除少量遗产捐赠给个人外,巨额遗产用于成立雷士德基金会,帮助发展上海的医学、教育等事业。他曾说:“在将近六十年中,我主要和永久的定居处一直在中国的上海,现在如此,以后也将如此;很久以前,我就选择中国作为我的户籍。”

20世纪30年代,得益于雷士德基金会的有:雷士德医学院(1932年建立,现为北京西路上的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仁济医院(扩建并留用部分基金用于穷苦和急诊病人治疗或住院费用)、同仁医院和中国盲人院(扩建或改善)等。

1934年,在虹口区东长治路505号,基金会建设雷士德工学院,由德和洋行设计,久泰锦记营造厂负责建造。建筑内穹顶和雕塑特别繁复精美,并装有暖气设备及专供校长、教师用的自动电梯,在当时是一座较为现代化的建筑。学校分本科和预科,设立建筑、土木工程、机械、电气工程等课程,很快成为近代上海著名的工科类院校。

雷士德工学院内的实验室(资料图片)

据说,雷士德生前确定,该校一律吸收中国平民家庭的孩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研究能力。建筑上也充分反映并体现其用意,在建筑的正大门及两侧墙上,均以与科学研究相关的直尺、角尺、试剂瓶、显微镜、齿轮等为建筑装饰图案,这在上海的建筑中实属罕见;同时,该建筑的平面呈二侧翼状,造型是一架翱翔的飞机。雷士德早已预料到发展航空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薛理勇《雷士德其人其事》)

就在这所建筑落成4年后,少年任根鎏进入雷士德工学院附属中学。附中在江苏路口,在那里,他还遇到了同岁的同学盛峻峰(即著名翻译家草婴)。他们在这里接触外语,接触多元文化,并以各自的方式,逐步走向更辽阔的翻译事业。

在怀念草婴的文章里,任根鎏写道:“他老成持重,大家选他做班长。那时候他非常爱国,跟我这个电影迷相反,从不看电影。他的意思是,抗战时期怎么还娱乐呢?他埋头向一位俄罗斯老太太学俄文。念初中二年级的时候,附学搬回虹口雷士德工学院原址。他爱国,不愿意到敌占区,没有再读下去,进了别的学校。”

草婴晚年战胜病痛,翻译了托尔斯泰全集

位于徐汇区的草婴书房

3

这所学校,教会少年们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和一些外语。

任根鎏读书时,有一位高年级同学梁于藩(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驻联合国大使、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会长),是中共地下党员。任根鎏回忆:“他帮助我们低年级同学走上追求进步的道路,介绍我们读进步书籍,听抗日报告,让我们参加地下党领导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正是在新文字研究会的帮助下,1940年10月26日,金培林(在抗战时牺牲,年仅18岁)和我等三个人一起,离开了上海去苏北参加新四军。”

在黄桥,任根鎏第一次见到了陈毅。

在新四军的第二年,任根鎏因病回上海。1942年,他进入大夏大学中国文学系读书,并开始从事文学翻译工作,1950年任职于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1952年任职于少年儿童出版社,1973年任职于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任职于上海译文出版社,并以“任溶溶”的笔名为一代代小读者所熟知。

在那些年里,雷士德工学院这幢建筑的身份也多次转换。该建筑曾为吴淞商船学校使用。一度改为上海航务学院。1953年后,为上海海员职工疗养院。1955年起改为上海海员医院。1994年2月,雷士德工学院旧址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就在本月末,雷士德工学院修缮完毕,建筑内部带有20世纪30年代印迹的壁炉、热水汀、电梯等,以及礼堂、阶梯教室等重点区域修旧如旧。从雷士德工学院水塔顶部俯瞰北外滩核心区,所见街道和建筑都已焕然一新。

修缮中的雷士德工学院

未来,这里将入驻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这个空间内设置了多功能厅、展厅、实践工坊以及一系列的研究室和工作室,共同聚力形成一个生态系统,打造创新转化的引擎,驱动创新创业,促进产业转型,助力城市发展。”

1938年一个星期日早晨,刚刚开始在雷士德工学院附中念书的任根鎏独自走到黄浦江边,一个人坐在一张长椅上捧着书读,周围很清静。一位个子瘦小的外侨走过来,用不熟练的英语和蔼地询问他功课。从对方的穿着谈吐中,任根鎏当即意识到这位老者是为躲避法西斯迫害而到上海的逃难者,同情感油然而生。

此时,距离他偷偷离开家庭奔赴新四军还有两年时间。但走上追求正义的进步道路的方向,已经在这个少年心里明确了。

任溶溶创作的《没头脑和不高兴》

责编:宁静

来源:上观新闻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