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雷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11-12 16:38:20
文/杨雷
长沙铜官窑,是唐至五代时期著名的外销型瓷窑,它所生产的器物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更被浪漫唐人赋予了深厚文化内涵。当瓷上艺术与廉政文化相遇,古老的瓷器在现代又焕发出了别样生机。
千年前,长沙铜官窑陶瓷就已将釉下彩绘和廉政古训紧密结合。考古发现,长沙铜官窑最早创烧的釉下彩诗文题记中就有大量关于廉政文化和人生修养的内容。
釉下彩绘——警句
这件执壶上所题写的警句:“悬钓之鱼,悔不忍饥”,出自于我国最古老的治家格言——《太公家教》。全文为:“罗网之鸟,悔不高飞;吞钩之鱼,悔不忍饥;人生误计,恨不三思;祸将及已,恨不忍之。”诗文劝诫世人勿有贪念,免遭恶果。一千多年前,长沙铜官窑的窑工们将古训警句题写在作为茶酒具的执壶上作为装饰,其教化世人的作用不言而喻,对于当今廉政文化教育更有启迪意义。
器物造型——扑满
除了瓷器上的诗文装饰,长沙铜官窑的清廉之风在器型上也表现突出。
这件长沙铜官窑器物形制奇特,罐状、密闭、留有狭口。在唐朝时期,长沙铜官窑的窑工们已生产出了这样一类器具。它们有的器身修长、有的简单素雅、有的刻有铭文、还有的装饰多彩。在当时,人们统称它们为——“扑满”,是古人用来储钱的器具。装钱只有入口,没有出口,钱装满后,要将其敲碎才能将钱取出来,“满则扑之”,故名“扑满”。早在秦汉时期,商贩出售产品或替官家出售货物时,为防范营业人员的贪污行为,所收的钱财必须当众投入扑满中。唐朝时僧人们也用它来化缘,目的是为了防止僧人将化来的钱财私自取走。
据西汉杂史笔记《西京杂记》记载:“上有聚敛而不能散者将有扑满之败”,意思是一个人如果肆意聚敛钱财必将与扑满一样身败名裂。简单的扑满背后,不仅体现着唐人的生活情趣,更蕴含着深厚的清廉哲理,它告诫世人无限膨胀、无法遏制的欲望,必然导致腐败道路的结局。
一座座古窑诉不尽千年沧桑,一件件瓷器讲不完廉韵悠扬。长沙铜官窑瓷器历经高温淬炼、不蛀不腐,其中所承载的清廉印记,在历史的长河中交织成一串“清廉密码”,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让我们在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中赓续前行。
一审:封豪
二审:王晗
三审:王文隆
责编:封豪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