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冉专栏 | 宋代的饮品文化:《梦华录》第一集刘亦菲倒的不是茶?

    2022-12-09 10:12:49

说到宋代的饮品,我们第一个会想到的可能是茶。

在剧中第六集,赵盼儿到东京寻到欧阳旭,两人到茶楼叙旧,赵盼儿看到邻座人在备煎茶,感叹东京的落伍:“东京怎么还在用煎茶啊。”“铫子也最好用银的,铁器会有生涩之味。”“东京也有不如钱塘的地方,茶坊这么好看,茶艺却不怎么样。”

这也确有其事。经过唐五代的发展,煎茶文化已经把茶文化提升到了庙堂之中,成为雅文化的一个标签。而宋代也是点茶文化的集大成时期,使饮茶完成了纯粹饮食功能化到生活娱乐化的一个转变。从宋代开始,茶除了基本的餐饮解渴功能以外,被赋予了宗教供奉、谶纬吉凶、社会交际、休闲娱乐等更多的精神意义。

而铫子、茶炉都是煎茶必备之物。 但鼎盛于唐代的煎茶文化,到宋代时候,已经开始慢慢让位于分茶或者说点茶文化。

那么,基本解渴功能,除了茶和水以外,还有什么东西来承担呢?

现在,我们有时会听朋友说到,我不喝白水,或者我不爱喝没味道的水。 水虽然是解渴的第一选择,但是这一个选择常因不够风雅或者滋味不够丰富,而被排除在人们的主动选择之外。其实古人也是如此。赵盼儿在钱塘开茶楼,自然不会卖白水,各种名茶自不必多说。除了茶之外,宋代的茶楼茶摊还会卖什么喝的呢?

饮子或者叫香饮子,就是人们的另一个选择。宋代的饮子按作法大致分两种,一种是煎煮出来的,它会叫熟水。

另外一种是用热水冲出来的。冲出来的东西,他们一般都叫茶或者饮,注意这里说的茶,有时里面未必有茶叶。而这个冲的动作,唐宋代人有时候会把它叫“点”或者“泼”。这也是纳兰性德“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句读起来有点莫名其妙的词句的来源。

纳兰性德这句词呢,据说用了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典故。因为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云:“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很多人会误会泼茶的“泼”指的是李清照说的“茶倾覆怀中”的意思。

其实不是。这个“泼”字,用在唐宋时期的茶事里,就是冲水的意思。因为,在《太平广记》第一百八十卷记载:“唐德宗微行,一日夏中至西明寺。宋济在僧院过夏。上忽入济院,方在窗下,犊鼻葛巾抄书。上曰:‘茶请一碗。’ 济曰:‘鼎水方煎,此有茶末,请自泼之。’”

所以唐宋时候,点和泼都是冲茶末的动作。其中区别,无非是水量大小,动作精细程度不同而已。

《梦华录 第一集里,刘亦菲在赵氏茶坊里,手提银注子,一手注水绝活惊艳四座。剧中设定本来就是给客人点茶的。如果她的银注子里是“蟹眼已过鱼眼生”的滚水——苏轼这句诗呢,说的就是水沸腾的状态——那么这里自然是点茶或者泼茶了。但是为什么在座客人却说起“这不光卖茶,掌柜新出的紫苏饮子也是一绝”?

因为这一类的熟水也好,点茶泼茶也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是沸水冲出,乘着热度饮用的热饮。而剧中刘亦菲拿着一把漂亮的银注子。大家知道,银导热是很快的。装着沸水的银注子,单手不拖垫东西,是拿不起来的。这点宋代人当然知道,所以剧组也用心设计了这个小细节,让这位客人点的是紫苏饮子。

宋代的饮子有:豆水儿、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茶水、沉香水、荔枝膏水、苦水、金橘团、雪泡缩脾饮、梅花酒、香薷饮、五苓大顺散、紫苏饮之类,名目繁多。

这一类饮子,在宋代的夏天,常被做成冷饮食用。甚至还会调一些冰沙。因为在宋代储藏冰这一个技术已经很高超了。所以,在富裕的地区,会在冬天储蓄一些冰块,等到夏天拿出来售卖。这些冷饮是会放在最热闹的街头,普通人就可以买。比如雪泡缩脾饮,就是一个冷饮。

我以前看过一个好玩的记载。有一个日本和尚,他去参拜五台山,坐船渡海来的,从宁波上岸,然后走到越州地面,越州应该在现在的绍兴。这个日本和尚,写了一些自己的沿途所见所闻,和感慨宋朝十分富裕的一些话。因为他发现在越州街上有卖茶的,是点好了的茶,用银托银盏端出来卖,而价格仅仅是一文铜钱一盏。

通过他的记录,我们能够对北宋的物价有个大致了解,北宋是一个很富裕的社会,而且物价并不高。

作者简介 :卢冉,作家,书籍《宋宴》的作者,他曾担任电视剧《梦华录》的历史文化顾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推出的饮食文化探索节目《一馔千年》的专家顾问,纪录片《风味原产地》的文化顾问,曹雪芹纪念馆KCG基金会《曹氏四时食单》项目的主研究人,还是杭州“宋韵文化”智库专家。

图 / 韩喆明

责编:何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