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丨《茶叶战争》:一片茶叶,如何改变了世界?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12-10 14:13:57

许久文

对时事关注的人们这些年已经熟悉了贸易战这个词。其实贸易战只是战争的一个类别,与金融战、科技战、生物战都是我们逐渐接触到的词汇,但我们能记住的往往是血流成河的热战而不是杀人于无形的贸易战。

当然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难以忘怀的是打开国门的鸦片战争,我们学到的常识是:鸦片贸易引起中英贸易不平衡,从而引发两个相距万里的东西大帝国长达多年的血与火的战争。

令人难以相信的是鸦片战争源于茶叶贸易的不对称,因之也可以称之为茶叶战争,是英国人无法阻止中国的茶叶贸易的绝对优势从而引入鸦片作为贸易利器,这就是《茶叶战争》带给我们的认知。

湖南人民出版社·浦睿文化 出品

《茶叶战争》是一部修订重版的作品,10年前初版时书名《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主要撰写者周重林是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周重林著有《郎骑竹马来》《红土揽辔》《兆龙火凤》等作品,主编和合著《天下普洱》等作品50余种,并在全国多家媒体开有专栏,是政府和多家企业的文化顾问和专家组成员。相较于初版,现在修订版只保留主书名,去掉了副书名,并删掉了原书的“第五章 茶叶:何以为华夏物质精神的缩影”。

应该说,目前这种修订更聚焦于茶叶的战争,剪去了枝蔓,有利于读者阅读的兴趣的持续。原书260页,目前这本书增加了将近100个页码,修订的力度很大,增加的篇幅也很大,足见作者和出版者的用心。

《茶叶战争》是以茶叶或者说中国的茶叶引发的世界范围内的纷争从而导致中、英、美之间的战争为主线,叙述鸦片、白银和茶叶三者的关系。书稿要讨论的是这样一个主要命题:为何英国以茶而富强,美国以茶而兴盛,而晚清却因茶而走向衰亡。时间节点由两部分组成,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前后与1888年的英国入侵西藏前后。

中国人把“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开门七件事,事实上,伴随着工业革命,茶也成了英国人的日常所需,中国输出的茶对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带来了太多的福音。正是因为酒和茶替代了受到污染的水,欧洲人口死亡率才得以下降。对于农业生产而言,饮茶也避免了大量谷物被拿去酿酒的风险。茶叶还改变了英国的社会阶层,尤其是下午茶和茶馆的出现,几乎起到了重塑英国文明的作用。

饮茶风气最先在上层贵妇中传开,然后被中产阶级妇女所接受。在民族体质与营养方面,茶有效平衡了英国人的饮食结构,为英国人多酸性主食面包找到了一种合理的、多碱性的佐餐饮料。在伦理与社会意义层面,茶的温和促进了人的温和,进而形成独特的审美和文化仪式。茶已经成了英国人的日用品,饮茶已经成了英国人的生活习惯。英国领土上的人,不分种族,不分男女老幼和等级,每人每年平均需要一磅以上茶叶。所以后来的历史学家评价:“茶叶在英国的作用如同蒸汽机一样重要,它帮助英国人度过危机并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正因如此,英国及其当时的附属国美国非常重视与中国的茶叶贸易。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之中国疆域广大物产丰富,英国没有一样大宗商品能够征服中国的消费者,抵消茶叶输入带来的出超。茶叶兴旺的世纪,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据外国经济学家测算,在1820年之前,中国是世界上GDP最高的国家,西欧和其附属国GDP加起来,还不及中国的三分之一。

茶叶既然成了中国的核心竞争产品,于是中原王朝自唐宋以来就有了“以茶制夷”的思想,在明代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认为只要控制住茶叶,就能控制住人群与疆土,而茶叶所到之处,也成了中原文化上的疆域。清代承袭了这一治国思想,可笑的是,这个时候的“夷”,是涉海而来的其他人种,而非历史上与中原王朝一直联系紧密的少数民族。

狡猾而狠毒的英国政府为了自身利益把对华输出的产品锁定在近乎药品与毒品的鸦片上。鸦片迅速在中国泛滥,成为巨大的祸害,在许多吸食者眼里,它成了仙丹妙药,能够让人忘记忧愁烦恼,有醍醐灌顶之灵妙。曾经在汉语里长期占据重要位置的茶,悄悄让出了位置,所谓“宁品三朵花,不饮二两茶”。因为中国没有一个可供娱乐、放松的空间,加上没有宗教,缺乏教堂这样的场所,让人的灵魂无处安放,鸦片无疑是一种精神慰藉品。鸦片泛滥最显见的危害是中国白银外流,劳动力下降。

在当时的全球贸易里,中国与美国是英国最大贸易伙伴,贸易主体分别是茶叶与棉花。大致的贸易流程是这样的:英国用汇票向美国买棉花,美国把英国汇票兑换成美国汇票后,拿去买中国的茶叶,中国将收到的美国汇票拿去找英国人买鸦片,而英国人又把售卖鸦片的所得,拿去向中国买茶叶。

此后,英国人偷盗中国茶种,大张旗鼓地在印度进行茶园种植,茶叶不再是中国独有之物,这份长期被寄予厚望的柔软物质,一旦走出国境,无形的茶叶长城也便于顷刻间轰然倒塌。而随着茶叶的衰落,中国也逐渐成为了世界上最穷的国家。

读过本书,我们会有不少的感怀和思考,去体会茶运与国运的纠葛。

茶运缘何能影响国运?茶叶、白银、鸦片构建了怎样的体系?晚清朝野,不乏林则徐、龚自珍这类有识之士,为何一致认为“以茶制夷”是救国良方?同时我们也会思考的是,神奇的东方树叶却给东方带来了厄运,印度、尼泊尔沦为殖民地,中国饱受欺凌。而英国攫取暴利,美国实现独立,世界格局,在袅袅茶香中,遽然改变。

作者以大量史料来还原现场,令我们有耳目一新之感,以前的正史记载林则徐虎门销烟表述的都是林则徐大义凛然,其实林大人到了广东采取的是怀柔政策,他采取的是茶叶换鸦片政策,就是每当鸦片商人缴纳一定数量的鸦片,清政府作为补偿,就赔给一定数目的茶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商的抗拒心理,让他们不至于血本无归。用这个办法,林则徐顺利收缴2万多箱。但后来英商义律拒签永不来华销售鸦片的保证书和拒收朝廷赏给的茶叶,为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笔。

《茶叶战争》谈的是茶的话语权、茶运与国运、茶叶与战争、茶叶与全球化、茶叶与华夏精神。任何历史研究,必然要放在今日语境下进行考察,方可显现出其生命力和存在感。

《茶叶战争》不像其他历史著作一样仅仅是以史论史,它将视野还拓展到了当今社会。为何普洱茶热销,为何中国作为世界茶叶大国却无一个世界性茶叶品牌,为何茶叶已成为一个关乎话语权争夺的核心,等等。

《茶叶战争》采用了大量档案和前人权威研究成果,站在近三百年的历史考察茶叶引发的国家民族的命运巨变,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国运嬗变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茶叶的再兴起、再发力富有启示,引人深思。

责编:廖慧文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