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向前:乡村振兴,一路向前

  新湖南客户端   2022-12-14 18:50:07

作者 刘琼琼(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朗诵 凌慧(湖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副秘书长) 剪辑 喻憬

此时的长沙进入冬季,寒风凛冽,万物凋零,但有个地方却让人内心温暖,因为这里洋溢着满满的爱,该处就是上善助残服务中心。

12月11日,对谢向前所负责的上善助残服务中心而言,是非常特别的日子——这天,取材于上善助残服务中心的电影《春去春归》宣传片正式开拍。低调的谢向前没在朋友圈中发布这个消息,而是感慨“人生只有向前”。

如谢向前的名字一样,无论逆境还是顺境,他的人生字典里,最耀眼的两个字始终是“向前”。而且,他不满足于自己一个人向前,而是带领着一群人向前。

曾经,在脱贫攻坚路上,谢向前带着数十名残障人士奋力向前;现在,乡村振兴路上,谢向前和上善助残服务中心奋力向前。

产业振兴携手生态振兴,偏僻山村因助残成为网红打卡点

谢向前和他创办的上善助残服务中心在离长沙市中心约20公里的岳麓区莲花山村。这里丘陵起伏,道路蜿蜒,随着“全省助残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先后授予上善助残服务中心,原本偏僻的莲花山村成了爱心人士的“网红”打卡点。

一切要从2013年说起,这一年对于正当壮年、雄心勃勃的谢向前来说是命运转折的一年。

作为一个包工头,经过几年的打拼,谢向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积蓄。他租赁了村集体废弃的场地,准备在自己瞄准的行业大干一场。

谁知,在场地清理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尘爆事故,导致他全身百分之六十的面积重度烧伤。虽经及时救治,但仍留下手、脚活动受限、功能下降的缺陷,成为三级肢体残疾人。

治愈后,他曾四处寻找合适的工作机会,无奈身体残疾,行动受限,被许多工作拒之门外。

“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失败。”谢向前深深地体会到残疾人就业的艰难,但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谢向前发现,像他一样处于再就业的巨大困难和生活窘境的残疾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不能只局限于为自己考虑,应该放宽眼界,最好是为这个群体找到一个谋生的法子。

谢向前将这个想法告诉岳麓区残联的一名工作人员,并且得到支持。2014年7月,在未向政府、社会伸手要救济、救助的情况下,谢向前通过省、市、区残联及各级部门的鼓励和指导,凭借一己之力,自筹数万元资金,成立了长沙市上善助残服务中心,那时,距离他出院只有9个月的时间。

长沙市上善助残服务中心成立后,谢向前不断奔走于长沙市内各个爱心企业,寻求多元合作的机会。该中心通过承接图书包装、手提袋制作、电子元件、印刷厂的印刷品后期加工等业务,满足了部分残疾人在家门口就业的需求,实现了人均年收入达9000元以上。

当中心逐步走上正轨,谢向前又发现新问题——农村中还有部分残疾人及其家属没有机会外出就业,通过走访调研周边残障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需求后,谢向前在2016年3月,创办了长沙市岳麓区高觉田园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为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及定期的康复训练和心理辅导等,促进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该中心也为就业的残疾人及其家属提供就业平台,采用计件付酬的方式,让他们通过简单手工劳动获得经济收入,为家庭减轻负担,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2017年,谢向前与其智囊团队经过反复讨论和多次实地考察,决定共同打造“农村残友家庭团结经济互助计划”用于帮助无法外出的残障家庭增收,在政府的支持下,该中心通过流转周边土地建立了罗汉果种植帮扶基地,同时,为残障家庭免费发放爱心鸡苗,并邀请专家上门教授种养殖技术,帮助残障家庭进行科学有效的走地鸡养殖,从而达到为每户家庭多增加3000元收入的目的。

“上善于心,厚德于人”,这是谢向前助残扶贫的初心和动力,然而,助残的前提是要解决助残服务中心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

2018年,为进一步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同时增加该中心的资金来源,谢向前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开设以土地认领、农耕生活体验、莲藕种植、荷花鱼养殖及走地鸡饲养为主的“同心农场”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就在那一年,上善助残服务中心首次达到收支平衡。

“农场最初的名字叫‘开心农场’,不过,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只有大家一起努力,同心协力,农场才能办好,大家才能做到真的开心。”谢向前介绍,农场的150块地均被认领,每块地每年的收入就有800元,而这些地都是由上善助残服务中心的残友们自己打理,并且由此获得相应的报酬。

目前,同心农场已经扩建到100亩。同心农场的创立也促进了生态宜居,加强了农村资源环境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维护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这样才能发展的越来越好。”谢向前说。

耕种农田、喂养土鸡、包装产品等成了周边不少残疾人的工作机会。到目前为止,机构已经扶持90户农村残障家庭开展走地鸡养殖居家创业;帮助30余民农村残疾人朋友及家属在同心农场就业;组织农村残疾人朋友开展就业能力培训16场次;组织开展“共沐党恩,一起助残”—助残事业宣传活动、“扶残助残 爱在岳麓”爱心分享会等残健共融活动上百场,服务农村残障朋友516人次,社区邻里受益人数多达上万人。

上善助残的实践证明,残障人士通过自己的努力及与爱心人士的协作,是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并为乡村振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残疾人也有一技之长,自强模范促进人才振兴

今年是45岁的刘少文在上善助残服务中心工作的第五个年头。他来自湖南耒阳,年轻时因为工作上的一次意外,失去了左前臂,之后找工作处处受挫;由于妻子是智力障碍患者,家庭生活举步维艰。

2018年,谢向前得知他的境遇后,邀请他携妻子一起到同心农场来工作生活,食宿免费。

有劳动能力的刘少文每天负责管理农场,通过微信群及时发布蔬菜的生长情况、预约采摘时间等信息,同时帮农场养一些走地鸡,每月收入近4000元。

“我在家里做事不方便,处处受打击,生活下去觉得很迷茫。来到这里发现大家都是残疾人,能按自己的能力去做事,可以过着有尊严的生活,我觉得自信起来了。”刘少文说,农场里的工作、与残友们的和谐相处,让他觉得日子又有了盼头。

“80后”谢惠清与刘少文是“工友”。2008年,谢惠清在广东一家工厂意外失去左手,对他造成巨大打击,从此消极度日,导致妻子与他离婚,孩子也不再跟他亲近。“那时,觉得自己成了一个废人。”

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谢惠清从湖南邵阳来到同心农场工作,与残友们相处十分融洽,心便开始安定下来,与家人的关系也渐渐缓和。2018年中秋节,正在读初中的儿子给谢惠清发了一个100元的微信红包,红包封面上写着“爸爸辛苦了”。

“那一刻感觉特别幸福,以前从未有过。”谢惠清说,残疾人通过自己双手干活、赚钱,找到认同和成就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经济压力、生活压力是一件极美好的事。“想好好规划下未来,等疫情结束,考虑回家养猪。”

“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身残志坚的意志,可以反过来影响甚至激励更多的健全人。”为此,谢向前在上善助残服务中心增设了中小学生教育实践体验活动,通过带学生参观残疾人工作室、与残疾人一起劳作等形式,让青少年学习残疾人身残志坚的精神。

这一举措,得到了学校和家长们的赞同和支持。这几年,共有100多所学校的近万名学生参加这项教育实践。

脑瘫患者姜婉负责带领到访的学生们一起劳作,教他们种菜、收获,识别农具。“主要想让孩子们懂得一蔬一饭来之不易,通过与残疾人的相处,让他们日后更加体谅尊重残疾人,必要时能伸出援手,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姜婉说,通过这样的体验,还能提醒年轻一代爱惜身体,珍惜健康。

听力言语障碍者种地锄草,肢体残疾的根据实际分别从事施肥、喂养、对外联络等,智力障碍者打包、搬货……上善助残服务中心,每个残疾人都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自强路上,他们不仅自己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他们的精神更是影响了千千万万前来参加教育实践的中小学生,为他们的成才助了力。

文化课,党建课,有组织的助残更有温度和广度

为了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该中心通过积极整合社会各界爱心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助残、济困等社会融合活动,其中包括:“残疾人集体婚礼”“全国助残日主题活动”“全国肢残日主题活动”以及“国际残疾人日主题活动”等。

“我做助残工作后,发现残疾人结了婚,但没拍过婚纱照,没举办婚礼的占大多数。他们结婚时,或因家长反对,或者没钱,又或者担心穿西装、婚纱不好看,各种原因导致没举办婚礼。”谢向前说,除了想给没办过婚礼的残疾人圆梦外,他还想通过这个婚礼,告诉更多的残疾人,“遇到爱情就要勇敢追求,想结婚了就勇敢结婚”。

上善助残服务中心特别重视残疾人的精神文明和心理建设,该中心设有教室、自习室和图书室,有文化的残友和爱心人士不定期给大家上文化课,喜欢看书的残友工作之余,常泡在图书室看书。

今年,为激励残友自强、激励前来研学的学生,上善助残服务中心打造了一个文化长廊,“文化长廊这30位自强模范、助残先进、残疾人运动员、教练员、爱心企业家等等,只是我省408万残疾人中的代表和缩影,还有很多残疾人在平凡中努力创造着美好生活。他们即使在艰苦条件下,依然心怀希望,积极向上。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努力拼搏,奋发向上。”

在自强助残过程中,谢向前坚定不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021年,他带领上善助残服务中心建立了残疾人党支部,与省直、市直等20多个单位签订协议,并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了一系列“党建+助残”工作,将党建助残基地建成党员党性锤炼基地、党组织活动基地,让残疾人和残疾人亲友切切实实感受到党员在身边,党组织在身边。

近年来,省残联相关负责人经常调研上善助残服务中心辅助就业基地、同心农场、党建学习室、农耕文化馆、高觉田园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教学服务场地等,听取相关汇报,并充分肯定该中心各项工作。

省残联指出,希望上善助残打造一个有高度、有温度、有广度的“党建助残”品牌,更好地团结带领残疾人共创幸福美好新时代。党的领导是残疾人事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做好残疾人工作最大的政治优势。我们要为扶残助残注入红色基因,创新“党建+助残”的模式,加强与其他单位融合渗透、联动互补,推动扶残助残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作战”,绘就更大的扶残助残“同心圆”。

(一审:刘琼琼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责编:刘琼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