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12-23 12:26:58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谢扬烁 通讯员 赵曲才 晏婷 贺创书 裴妤淳
人文荟萃的湘北平原,蜿蜒动人的资水河畔,益阳市的主城区赫山区坐落于此。多年来,赫山人孜孜不倦重教兴教,造就了如今赫山区书香满园,名校遍地,人才辈出。
湖南省普及初等教育第一县、益阳市第一个“两基”验收合格区县,率先被认定为湖南省“教育强区”,率先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入选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成功申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被确定为益阳市唯一的全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区。诸多荣誉,是赫山区教育系统精研教育布局,深耕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最好印证。
而在多年前,赫山区也因城乡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造成了“城区学校挤,农村学校弱”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赫山区聚焦城乡教育优质均衡,以“一镇三优 一校一品”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全力推动教育公平,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蹚出了一条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赫山路径”。
从“要我管”到“我要管”
“城乡教育差距依然明显,‘乡村弱’‘城市挤’的矛盾没有彻底解决。”2020年,调任赫山区教育局局长的任长青,面对彼时的教育现状有感而发。
为促进赫山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20年6月,赫山区教育局启动“一镇三优 一校一品”建设工程,通过顶层设计激发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力求在每个乡镇创建一所优质幼儿园、一所优质小学和一所优质初中,努力打造理念新、师资强、课程优、管理精、质量高、特色明的高品质学校,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教育,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彰显教育担当,贡献教育力量。

▲2021年4月26日,赫山区教育系统“一镇三优 一校一品”首批立项学校建设启动仪式在益阳现代农业嘉年华生态会议室举行。
在任长青看来,要推动“一镇三优 一校一品”建设工程顺利实施,得先从体制机制改革上入手。“推行教育系统人事、财务体制改革,切实改变机关大包大揽、人浮于事的工作现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有效激发干事创业活力。”任长青表示,激发学校内生动力,从“要我管”到“我要管”,化被动为主动,成为赫山区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破局之举。
在人事方面,整合、调整区教育局机关股室、二级机构,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和乡镇中心学校党总支职能和格局,提升自主管理效能。在财务方面,将预算下放,除人员基本工资、基础绩效工资和住房公积金仍由区教育局集中代发代缴外,其他方面的经费均预算到校,由学校自主负责管理。
“学校在教师调配、教学设施、校园环境、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有了更多自主权利。”龙洲小学党支部书记董文浩介绍,现在教师调动须先经调出与调入学校校长签字同意,再由区教育局统筹协调。除人事要求外,来自“教学一线”的要求也能第一时间得到满足。“原来买一些日常用品都要层层上报审批。”现在这些小事情,学校都可以自行解决,节省了过去报批的诸多繁琐流程,省时又省力。
坐落在赫山区郊区的箴言龙光桥学校,原先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学校,发展屡遇瓶颈:设施落后,生源流失,教师老化,留守儿童难教,年轻教师难留……2021年,箴言龙光桥学校被确定为“一镇三优 一校一品”建设首批立项学校,学校迎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
“投资1.4亿元、占地80多亩、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在这样的校园下生活求学,师生的幸福指数又攀升了。”在该校校长何义的引领下,记者参观了箴言龙光桥学校。刚踏入校门,一座现代化的校园呈现眼前,宽敞整洁的操场,崭新的生活服务楼,先进的多媒体教室,站在校园里远远就听见教室里洪亮的读书声。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的目标,是让全区每一所学校都成为优质学校。”任长青表示,目前,赫山区已认定箴言中学等首批优质学校14所,确定新优质品牌立项单位30个。通过“一镇三优 一校一品”建设工程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赫山区走出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新道路。
重“面子”更重“里子”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优质资源支撑。赫山区先后出台《赫山区教育精准帮扶实施方案(2020—2022年)》等文件,建立了由区级领导牵头、区直部门和乡镇街道为帮扶主体、基层学校为帮扶对象的教育精准帮扶工作机制,举全区之力帮助、支持教育解决迫切难题。
说起学校环境近几年的改变,泥江口镇中心学校校长夏勇民兴奋不已。学校6000多平方米地面硬化,16套教师宿舍的全面翻新,风雨长廊的建设,都是相关区直部门倾力帮扶带来的变化。
据了解,近年来赫山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1.68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14所,新提供学位17795个,重点打造箴言龙光桥学校、沧水铺镇芙蓉学校、世通学校、凤山小学;筹集帮扶资金近5900万元,完成全区63所农村公办中小学旱厕改造、校舍维修、道路提质……翻开近年来赫山区学校建设表,一栏栏数据展现了该区推动“一镇三优 一校一品”建设走向深入,落实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决心。

▲2022年9月,赫山区泥江口镇下湖学校崭新的田径场投入使用。
硬件设施的改善是让孩子们在更舒适的环境下求学,而基于“一镇三优 一校一品”建设挖掘的学校内涵建设,则是让学生不断养成优秀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精神内涵,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化的发展。
“竹子寓意坚韧不拔,挺拔却不易折,古代常用‘君子竹’来描绘贤人雅士高尚的情怀与精神……”12月15日下午4点的课后服务时间,该校教师刘琪正在给学生讲解竹子的寓意与精神。
这是赫山区紫竹学校深耕“一校一品”的一幕,学校将“竹文化”融入到校园内的角角落落,打造出了“竹文化”品牌,并获评省级生态文明校园。
在紫竹学校,处处见竹影。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紫竹文化墙、“大美紫竹”校史展厅;校园内不仅配备了“竹文化”的诗词歌赋,还创办了“紫竹在线——红领巾”电视台,宣扬学校的“竹文化”。“我们希望学生能时时感受到竹的姿态、品格,成为品格高尚、操守高洁的谦谦君子。”该校校长张洁潭说。
“‘一镇三优 一校一品’建设工程进一步激发了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每位教师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自觉。”赫山区教育局副局长贺永宏告诉记者,“对被确定立项的学校,将在师资配备、专家指导、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添置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确保建设顺利推进。”
点亮先进教育理念的“星星之火”
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除了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向前,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也是一大重点。
赫山区通过创新实施城乡学校托管办学、集团化办学、联建办学、乡村学校与城区优质学校进行深度融合等方式,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优势互补,推动赫山区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20年,赫山区教育局实施城区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帮扶,试水托管办学新模式。经过先期调研,确定万源学校作为城区优质学校具备托管乡镇薄弱学校的条件。2020年8月1日,该校对乡村学校天成垸中学实施全面托管,双方在德育工作、课程建设、课堂变革、教师培养、教科研成果等方面开展常态化交流互助。
教育理念不断融合共享下,天成垸中学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先后获得教学质量超越奖、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一等奖、五四红旗团委、“一镇三优 一校一品”创建先进单位等市、区级荣誉10余项。辖区学生快速回流,全校学生人数由托管前的183 人增至576人,有效缓解了城区学位压力。短时间内,天成垸中学实现了由一所薄弱乡村学校到特色乡村精品学校的大转变。

▲2022年10月14日,赫山区沧水铺镇芙蓉学校开展剪纸艺术共享项目课程。
除了融合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外,要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师资也是关键。
“以往评名师,往往着眼于‘选拔’,评出谁是最优秀的;现在更注重名师的‘培养和使用’。”赫山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遴选出的教师,培养周期为三年,考核重点为教师教育教学成果的辐射力和其对同伴的影响力等,考核合格后方可认定为名师或骨干教师。
近几年,赫山区分批次培养首席名师、名校长、优秀教研员和骨干教师98名,建设名师工作室28个,通过“青蓝结对”“师徒三人行”等形式发展骨干教师后备力量约600名。
近日,迎宾小学教师送教至油麻潭学校,丰富多彩、互动性十足的课堂,让孩子们感到新奇又有趣。
“每个学期至少送教下乡4次,每周进行2次以上网络直播联课。”迎宾小学校长符建斌告诉记者,送教助研活动,可以有效地发挥帮扶作用。
“送教下乡不仅是名优教师考核中重要的一环,更对当地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改变有很重要的作用。”迎宾小学骨干教师、数学教研组组长刘秀兰告诉记者,送教过程中,她结识了不少青年教师,通过带动他们成长,助力乡村教育质量提升。
油麻潭学校三年级班主任欧阳子婷去年下半年才来学校,参加教研活动后,她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深受孩子们喜爱。
目前,赫山区21所城区优质学校与36所乡镇小规模学校或薄弱学校组建共建型校共体16个、融合型校共体6个,累计组织网络联校活动215次,送课492节,开展教学论坛75期,“两型”共同体建设模式已基本形成,赫山区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越来越多的欢声笑语从农村学校传开来。
挥如椽巨笔,绘教育丹青。随着“一镇三优 一校一品”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赫山教育人在新时代下主动担当作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正逐步推动城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试卷上写下了厚重而生动的答案。

责编:陈洁
来源: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