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其人,信而有道:沧南教授与湘大精神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1-16 08:12:02


  作者丨何云波

  2022年年末,自己正“阳”着,听说沧南教授被送医院了。沧南先生99岁了。曾有传闻,说一位校领导去看望他,祝他“长命百岁”,他还不高兴:难道我只能活百岁吗?

  如果一切正常,沧南先生活过100岁,真的应该没什么问题。

  然后祈祷:2023年,一切安好!

  1月6日,却突然听说先生走了。湘大的朋友圈里,满屏都是“沉痛悼念沧南教授”的消息,还有各种纪念文章,从学校到省级、中央级媒体,也算是生也无悔,走也光荣了。

  我虽也是湘大人,从本科、硕士读书到后来回归湘大教书,却一直无缘认识沧南教授,记忆中,甚至连一面之缘也难寻。据说沧南老师71岁离休后,还经常给党员干部、学生讲党课。沧南老师走了,我只是默默地关注各种消息,看追忆、悼念文章。

  其实,沧南教授早已成了湘大的一个传说: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感动湖南十佳人物……平时不断有各种媒体的报道,灼灼其华,虽不见却似早已熟悉,所谓熟悉的陌生人,是也。

  热度过后,我却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沧南教授的精神品格中,最独特的是什么,与湘大精神有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或者说,在他身后,究竟能给湘大、给国人留下一些什么?

  当然,看得见的,1977年,他从武汉大学来到湘大,作为首任哲学系主任兼毛泽东哲学思想教研室主任,首开在哲学专业招收毛泽东思想研究生之先河,他创立的毛泽东哲学思想教研室,也为后来湘大获批教育部毛泽东思想研究基地(当时也是湘大唯一的国家级研究基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过程中,他为湘大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前有1978年考入湘大的首届研究生范贤超教授。后面我熟悉的,有后来成了湘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的颜佳华教授,曾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长的廖小平教授。


  看不见的,就是精神的传承。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大学也是。有精神,就有风骨,有底气。

  我写《湘大人与湘大精神》,说上个世纪的湘大,“荒山起家,劳动建校”,也就造就了一种湘大精神:理想主义的追求,吃苦耐劳的品格,以校为家的情怀。

  这精神,放在沧南老师身上,再合适不过。或者说,这个概括,就是从诸如沧南老师、我的导师张铁夫老师,还有许许多多那一代的湘大人身上提炼出来的。

  2022年,湘大教师工作部编了一本《扎根湘大这些年》,其中就有沧南老师写的《深深扎根于湘大》。他说,他们这些老同志,都是湘大复校期间来的,距今已有40余年了。来时,筹划基建工作还未开始,只闻湘大之名,不见其实体。但是,他们仍然义无反顾地来了,而且是自觉自愿来的,是怀着对伟大领袖敬爱的心情、带着一颗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的赤胆忠心而来的。

  大约,这就是那一代人,刻在骨子里的一种理想主义情结吧!那时的教职员工都住在周围农民家里,近的两三里,远的六七里。一家老小挤在一间房子里,吃的、用的都要步行到市里买。特别是买煤,需要全家出动,男拖女推。先把大板车拖到火车站附近煤场,买上几百斤散煤再拖回来,来回三十余里,男人肩膀痛,女人腰痛,几天也恢复不过来。但是,在他们心目中,只要把湘大办好,吃点苦,受点累,值得,有意义。

  沧南老师把他对湘大的情怀概括为“三感”:自豪感、责任感、自尊感。他说:要使别人尊重湘大,作为湘大人的我们,首先必须爱护湘大,尊重湘大。

  有爱,就愿意付出,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的付出。有一段时间,沧南老师的家人因为各种疾病,不断地住院,已近古稀之年的老人,奔波于医院与书房、讲台之间,其心力之劳可想而知,但他从未抱怨过。2014年9月,湘潭大学举行哲学系成立35周年庆祝会,老爷子将60多年所集心爱之邮票悉数变卖,所获20万元全部作为奖学金资助贫困学生。当时在座的弟子们过意不去,凑齐21万作为补偿。老爷子拒收无果,却无法心安,四年后,以“湘大人”的名义将这20万元捐出,继续资助贫困学生。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他捐出3万元抗疫;2022年4月,又捐出3万元给湘潭市福利院。

  而老爷子自己过的日子呢?廖小平兄在《痛悼恩师沧南教授》一文中写到:

  40多年前,湘潭大学新建了一栋专家楼,老爷子却将分配给自己的新房让给了一位身患哮喘病的同事,至今住的还是40多年前90平米的老房子,家具也是40多年前的老家具,满屋的书籍是室内唯一的亮点;几十年来一家人围坐在狭窄客厅的茶几上弯着腰吃饭,每天的菜品就是豆腐小菜;挂式空调还是上世纪90年代我们学生凑钱买的,但舍不得使用;一件棉袄穿了37年,拉链坏了用布带束腰;数十年如一日,长期用微薄工资资助贫困学生……

  这在常人眼里,真是不可思议,难以理解。为名利吗?“利”是负数;名呢?“道德模范”“感动湖南”之类,是外界所加名头,绝非老爷子所图吧!如果非要解释,那就是“信”与“爱”。


  沧南教授在很多场合谈到,他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光荣的人民教师的经历。他也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坚定信仰,一生致力于毛泽东思想研究。除了大部头的著作,仅在《湘潭大学学报》就发表了专业学术论文36篇。易大东《诗挽沧南先生》曰:

  一世尊崇唯马列,半生奉献作桥梁。

  肯将心血滋桃李,甘把青春付妙章。

  廖小平兄说,沧南老师对马克思主义不仅真学真信,还真行,即心口一致、知行合一,令人肃然生敬!在他眼里:沧老师是一位高尚的人、一位纯粹的人、一位信念坚定的人、一位把爱洒遍天下的人!

  这信,是守“道”之“信”,爱是“大爱”。

  而今,斯人已去,不亦痛哉。学弟曹辉撰挽联曰:

  沧海横流,传道授业,博学笃行回归人民教师,三三生物;

  南天擎柱,披肝沥胆,盛德日新铸就时代楷模,九九归真。

  刘建平教授则挽曰:

  沧海横流,英雄本色,参加革命,忠诚教育,人大武大湘大育桃李,桃李芬芳誉华夏,而今望百去;

  南天一柱,师德楷模,教书育人,扎根中华,京师珞珈秀山铸春秋,春秋永驻满乾坤,盼迎百年来。

  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将沧南老师的人生、品行与湘大、湘大精神联系起来。一入三拱门,终身湘大人。师德楷模,教书育人,三三生物,盛德日新。一个人肉体生命可去,精神却可以长存。

  一个大学,代表的也正是一种文明的接续、精神的传承。


  (作者系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6077

一审:龙文泱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