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2023-02-20 16:17:01
央广网衡阳2月13日消息(记者张志诚)“衡阳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1603.79亿元,提升至2021年的3840.31亿元。十年间,接连跨越两个千亿关口,2022年突破4000亿,实现了‘三连跳’。”衡阳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衡阳,这座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英雄城市,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其兴衰复苏始终和工业紧密相连。工业情结深入衡阳人灵魂,工业基因嵌入衡阳城肌理,创造了第一套重力选矿机、第一台环境噪声检测器、第一台牙轮钻机、第一台连铸钢机、第一台井下铲运机等420余项全球领先,中国第一。一批批国之重器在这里研发生产,安装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一批批高科技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为“中国制造”赢得了好名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衡阳市委、市政府引领全市加速工业复兴,在国家划分的41个规模工业大类中,已覆盖37个行业大类,行业覆盖面达90.2%。
2021—2022年,衡阳连续上榜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
湘江两岸,老工业基地衡阳欣欣向荣(央广网发 罗盟 摄)
“老字号”见证光辉岁月 “巨无霸”飞越科技高峰
珠穆朗玛峰高度8848米,塔里木盆地中国石油风险探井轮探1井8882米,井深超过了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刷新了最深井、最深取芯、最深测井三项亚洲纪录。
衡钢生产车间(央广网发 唐耀星 摄)
“探井用的无缝钢管就是衡钢生产的高强度高韧性套管。”湖南衡阳钢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衡钢”)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郑生斌自豪地介绍,塔里木盆地被地质学界公认地质结构非常紊乱,超深井必然会遇到高温高压等复杂情况,对钻探技术和设备材质要求都非常高,“衡钢产品不仅经受住了下探深度的考验,也在深海和严寒中树立了中国形象。”
郑生斌介绍,衡钢生产的海底线管、立管,独家供应我国首个深海自营大气田——南海陵水气田。线管创造中国海管铺设新纪录,刻下1542米“中国深度”;立管树立了深海油气“咽喉要道”钢管国产化里程碑。此外,有当今世界最长天然气输送管道之称的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总长8000多公里,就是采用的衡钢高品质L360Q钢级管线管,能够满足零下45—60摄氏度的低温性能要求。
钢管是这样轧成的 (央广网发 胡喜强 摄)
衡钢是典型老工业企业,始建于1958年,从创立时生产粗钢产品,到目前转型成为全国第二、全球第五专业化无缝钢管生产企业,在严酷的“钢市寒冬”中缔造了逆市成长的神话,打造了油气用管、压力容器用管、机械加工用管三大拳头产品系列,形成了三大产品系列“金字塔尖”。
“我在冶炼车间一线工作20年了,以前炼钢的生产环境十分恶劣,高温、灰尘多,现在现场每个操作室和休息室都配备了空调。”车间旁边配有休息室,装有空调,高温季节凉茶、冰棒、盐汽水、绿豆沙等轮流供应;进入生产车间劳保用品穿戴整齐,车间内上下楼梯装有手扶栏杆,员工工作环境和安全意识明显提升,上班归属感增强,真正做到了开开心心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企业的变化,员工幸福指数一步步提高,对冶炼二车间安全员资华这样的一线员工来说,更多地体现在润物无声的细节里。
现代化的生产监控(央广网发 阳冬华 摄)
企业的发展和人文关怀也令新进员工对未来充满信心。硕士研究生王聿宸毕业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2019年加入衡钢,从事工程技术工作。他表示,短短三年,见证了衡钢奋勇前行的步伐。不论是公司工作和生活环境,还是对员工的薪酬福利、专业技能培养,都越来越好,“很多原来废旧的老厂房,经过改建,变成了一片片嫩绿的草地,之前荒废的50分厂也改建成了停车场和体育馆,为员工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开车上班更方便,下班运动更轻松。”
“幸福衡钢是公司每个人去奋斗的目标,也是我为之努力的目标,让每一天充满收获,不让自己的时间虚度。这样既不辜负自己,也不辜负公司。”王聿宸补充说。
衡钢是湖南钢铁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湖南钢铁集团旗下三子之一,衡阳市钢管产业链龙头企业、链主企业。
衡钢在钢管领域创造了19项关键核心技术、18项世界和中国纪录。2020年,衡钢因在解决重点领域“卡脖子”和瓶颈问题等方面取得突破和创新成果,登上中国工业界“奥斯卡”领奖台,荣获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
衡钢产品整装待发(央广网发 阳冬华 摄)
雁峰区是衡阳中心城区,也是衡阳工业发祥地之一。这里诞生了许多衡阳第一,湖南第一,中国第一。
经过数十年沉淀、曲折和崛起,这里再度聚焦市场目光。一些老字号一步一步恢复往日荣光,并且吸引了更多知名企业入驻,发展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之一,如输变电产业集群,衡阳的目标是打造“中国电工城”。
这个目标,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衡阳速度日新月异在发展。
“这是一台国际领先的拉丝机,每一分钟可拉2000多米的产品,被淘汰的老设备一分钟只能拉几百米长。”金杯电工衡阳电缆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金杯电缆”)董事长谢良琼将脚步停在一台匀速转动的设备前。铜杆从一头钻进去,从另一头出来时已经成了细铜丝,仿佛眨眼之间。
从一张白纸开始,1956年金杯电缆生产出了湖南省第一根塑料电线,1985年拿到了我国第一张电工产品认证证书。
原衡阳电缆厂建厂初期厂房(央广网发 金杯电缆供图)
金杯电缆大门(央广网发 金杯电缆供图)
“这是2013年投产的十连跨联合车间,占地面积45000多平方米。”空旷车间里机器击打出特有工作节拍,高大的钢架构与大小机器细分不同工序,阳光从数十米高墙壁上部的窗户射进来,形成一道道光柱,加深了车间视觉纵深和立体感,工人和技术人员不时穿越这些光柱,或在光柱中忙碌。谢良琼介绍,工厂的华丽转变,得益于企业不断地创新变革。
工会主席兼管理部部长汪群淇指着稍远处一条快速翻转的机械臂说:“这个是我们家装电线的生产车间,以前是手工打包的,现在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包括车间信息化,从下单、派工、生产全流程、交库、每一天的生产情况等都同步在电子屏上显示。”
近年来,金杯电缆积极推进产品创新强基项目,自主研发了一大批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其中,为满足京张高铁特种电缆通电需求,企业研发的中压耐火电缆,实现了900℃高温燃烧情况下正常通电运行90分钟以上,火灾2小时不断电,该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目前,金杯电缆已服务我国超三分之一的高铁工程项目。
金杯电缆智能电线车间(央广网发 段晨嘉 摄)
金杯电缆导体车间(央广网发 段晨嘉 摄)
同样有着70年历史,曾位列中国“四大变压器厂”之一的衡变公司,与金杯电缆隔一条马路相望,其研发的产品不断超越自我,领先世界。
站在一个高30米、重800吨大山一样的“巨无霸”变压器下,人与机器的比例如同小鸟与大象。这是世界最高电压等级最大容量1500MVA/1000kV特高压变压器,被誉为“国之重器”。走进衡变公司总装车间,随处可见处于调试阶段的大型变压器。
“这些设备将陆续送往‘西电东送’‘皖电东送’‘青藏联网’等国家重大能源项目建设中,远销海外。”衡变装配车间主任万克勤说。
这些“巨无霸”背后是企业领先世界高科技的结晶,衡变公司特高压技术站在世界之巅。
2021年12月2日,由衡变公司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台最大容量10兆瓦海上风电塔筒变压器,在福建长乐海上风电项目投运成功,我国海上风电从此跨入平价上网时代,打破了外资企业在大功率海上风机市场的垄断。
用于陕北至武汉特高压直流工程武汉换流站的±800KV特高压换流变压器(央广网发 衡变公司供图)
由衡变公司承担的江苏大丰海上风电海上升压站一次设备集成(央广网发 衡变公司供图)
北石化,南盐化。指的湘北岳阳的石化产业和湘南衡阳的盐化产业。这两个产业都是湖南化工行业的名片,也在中国化工行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衡阳化工最早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年代,衡阳市作为全国知名老工业基地,一大批企业在此崛起,衡阳建衡化工厂就是其中之一。
“历经变迁发展,建衡化工已改制成为衡阳市建衡实业有限公司(下称“建衡实业”)。目前,建衡实业的明矾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硫酸铝占30%,都为全国第一。”建衡实业董事长何朝晖谈起企业发展眉目舒展。他1981年入职建衡化工厂,从技术员到改制后任民企董事长,提高老产品质量,研发新产品,一直是他持之以恒的追求。
据了解,建衡实业率先在国内铝铁盐行业实现铝铁盐系列产品自动化生产,走出了一条从濒临倒闭的老牌化工厂到全国铝铁盐龙头企业的辉煌历程。建衡实业已从过去的单一产品,依靠自主研发为主,走上了全面发展的道路,目前已成为全国铝铁盐行业生产规模最大、工艺技术及制造装备最先进的龙头企业,亚洲最大的铝铁盐水处理剂生产基地,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已多年稳居第一名,并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的产品有硫酸铝、聚氯化铝、明矾、聚合硫酸铁等;铝铁盐水处理系列产品产能达到60万吨,产值达到6亿。
何朝晖表示,建衡实业近期目标为在水处理剂行业创造年产值10亿元。
化工企业生产区干净整洁,技术人员在检查设施(央广网记者 张志诚 摄)
湖南福邦新材料有限公司也主营化工产品,走进企业生产区,道路宽敞,地面上用明亮的黄色标识区分功能;车间与车间之间留有足够空隙,有的宽达数十米。无论地面,还是架空,所有一切都分布得井井有条恰到好处,干净舒适,令人赏心悦目,完全颠覆了记者对化工厂的陈旧印象。
公司总经理曾爱国告诉记者,对现代化工企业而言,安全、高效是第一位的,厂区设计便是根据这个原则来进行的,让员工上班时感觉舒适也是提高生产力的要素之一。
衡阳松木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与经济合作局负责人介绍,建衡实业、福邦新材料只是园区企业中的代表之一,还有建滔实业、恒光化工、湘硕化工、盛亚化工等不少化工企业在全省和全国化工行业都占有重要席位。
据了解,松木经开区核定开发面积11.43平方公里,为第一批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湖南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
辖区内已探明的岩盐资源储量达140亿吨,芒硝可利用资源储量达4.4亿吨,是长江以南最大的岩盐、芒硝资源基地。
松木经开区形成了盐卤化工及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三大支柱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发展优势日益凸显,现已投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1家。
衡阳市松木经开区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央广网发 彭斌 摄)
与老字号相比,信息科技对衡阳而言是一条全新产业链。
2011年4月,富士康正式入驻衡阳白沙洲蔡伦科技园,成为该市触摸现代信息科技的里程碑。
“历经十余年发展,衡阳富士康已成为华南地区大屏幕电视制造基地和湖南最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总投资10亿美元,主要生产数位产品、先进光电及LED等系列产品、平板电脑、大屏幕彩电、智能家电等高科技产品,员工5万余人,产值500亿元,利税20亿元。”富士康科技集团衡阳科技园一位负责人介绍,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相关职能部门经常来企业调研,实行保姆式管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在用电用气紧张的时期,予以重点照顾,在招聘员工上也尽力予以倾斜。
据了解,衡阳市电子信息产业从零开始,目前产业链有规上企业70家。2022年电子信息产业链规上企业共实现产值252.59亿元,同比增长3.52%。
衡阳市政府与工业富联联袂打造衡阳智造谷(央广网记者 张志诚 摄)
在衡阳,除了老字号和新兴科技大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一大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同样蕴含大能量,在工业复兴的征途上大放异彩。
湖南领湃达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领湃达志”)是一家专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企业。2021年12月从广州迁入衡阳,成为衡阳第一家国资控股上市公司。
进入生产车间,各色高科技精密机床和仪器规则排列,工作人员从头到脚穿戴严实。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只能用颜色去区分工段和工种。多台机器人乖巧地在工段内穿梭,完成“主人”交办的运送极片指令。
人、机器人、智能机械手臂、快速运转的精密机床,让静谧的车间灵动起来。
“这个车间生产卷芯,是我们电池最核心的技术,精度非常高,仅次于半导体行业,工艺零件都是零点几微米一个精度。”工厂负责人王艳双介绍。
领湃达志电池分容测试车间机械臂在工作(央广网发 领湃达志供图)
衡阳瑞达电源有限公司(下称“衡阳瑞达”)主要研发、生产、销售新型OPzV固态铅电池,深耕新能源领域,拥有行业补短板、填空白核心专利。与领湃达志不同的是它主攻大型蓄能电池,主要应用于风/光/水储能电站、金融、通信、数据机房等重要场所。
走进技术实验室,一位技术员正将一块电池放进高低温测试箱。仪表上的温度急速向下滑行,跌至零下40摄氏度企稳,又快速反弹,一直升到60摄氏度。整个测试耗时约20分钟。
衡阳瑞达副总经理刘毅介绍,这是在对瑞达电池进行耐温极限测试。每一款新产品都要经过多重测试,包括抗摔、寿命、衰减性,以及温度的极限测试。
随着一些地区夏季限电频繁发生,蓄电池的地位变得越发重要。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现阶段工业用电分为高峰、平段、低谷三个时段,每个时段的电价不同,如果在低谷将电储存起来,到高峰和平段再使用,不仅可以规避拉闸限电,保证企业正常生产,还可以利用电价差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以及最大限度保障了工业用电稳定。
“削峰填谷,瑞达电池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刘毅还透露,公司今后将从单一的储能产品供应商,向储能产品产业链、储能系统集成、设计于一体的综合方案解决商转型,争取早日实现百亿产值。
大井集团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湖南小巨人企业,位于衡阳科学城。大井电源研发总监何松涛向记者介绍集团研发的产品(央广网记者 张志诚 摄)
中国输变电看湖南,湖南输变电看衡阳。截至2022年底,衡阳市电气设备拥有规模企业48家,全产业链规上企业实现产值197.24亿元,同比增长11.87%。企业在自主创新上也成就斐然,仅超高压变压器领域,创造了36项世界第一、104项全国第一。
作为衡阳工业“活化石”代表,十年间,衡钢、金杯电缆、衡变公司、建衡实业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衡阳富士康等新兴科技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的超常规发展,则成为衡阳工业创新变革的真实写照。
“吃干榨尽”废渣废水,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你能看见烟,闻到异味吗?”记者顺着何献忠指向望去,烟囱顶部不见任何烟雾,厂区闻不到异味。
何献忠是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株冶”或“株冶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湖南株冶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下称“株冶有色”)是株冶旗下重要的冶炼基地,坐落在常宁水口山经济开发区(下称“水口山经开区”)。
常宁是衡阳下辖县级市,湘江穿境而过。地下蕴藏着丰富的铅、锌、金、银、铜、硫等45种矿产资源。其中,铅锌居全国之首,黄金储量占湖南省一半以上。
地方志记载,早在宋朝,常宁市水口山地区就有开采有色金属的痕迹,及至1896年,水口山正式开启官办采掘,誉为“世界铅都”“中国铅锌工业的摇篮”。
水口山经济开发区依伴湘江(央广网发 衡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有色金属冶炼与环境保护,一度是无法调和的矛盾。
十年前的水口山,企业分布散,产业布局不合理,因采矿冶炼而衍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一度非常突出,是湖南省重金属污染治理五大重点区域之一。而如何实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成为摆在常宁面前的一道命题作文。
2018年8月,水口山经开区对区域有色产业生产工艺落后、布局不合理、污染严重、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39家企业实行整体关闭、淘汰,将保留下来的17家涉重金属企业整合升级为6家规模企业,全部搬迁进入园区,实现清洁生产。
株冶有色技术人员在控制室对锌冶炼过程进行监控(央广网发 株冶有色供图)
株冶有色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企业。
2018年12月30日,株冶的冶炼生产基地从株洲湘江边清水塘片区搬迁到衡阳水口山,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环保,“企业搬迁,污染不能搬迁!环保不达标,株冶生存发展的空间非常有限。”在株冶集团总经理何献忠看来,株冶有色项目从落地那天开始,环保便成了重中之重。
株冶有色锌成品车间正在发运产品(央广网发 陈焯敏 摄)
株冶有色环保优势主要体现在“三废”处理上,新基地30万吨锌冶炼产能项目,按照国内最先进最严格的环保标准设计,拥有世界最大的152平方米焙烧炉、世界最大的单系列30万吨浸出和OTC溶液深度净化系统、行业最大的富氧挥发回转窑、全厂智能化生产控制/决策支持系统等一系列新技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通过一系列工艺手段综合回收。
目前,株冶有色烟囱里二氧化硫排放量保持日均50-60毫克/立方米,低于100毫克/立方米国家特别排放标准。二氧化硫回收后被制作成高质量的硫酸,年产量达57万吨。
“回收二氧化硫,不仅优化了环境,也给企业带来超亿元的经济效益。”株冶集团办公室副主任唐飞跃说。
水口山网红打卡点“咱们工人有力量”塑像(央广网发 钱辉 摄)
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水口山有色”)是水口山的“形象代言人”,成立至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
“十年来,我们相继关停了铜冶炼厂、二厂、三厂等七家企业,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和工艺。”水口山有色副总经理唐志波说。
2012年以来,水口山有色投入10多亿元,实施了40多个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2021年与2012年比,水口山铅冶炼生产废水全部实现循环利用,工业废水中主要重金属铅、砷、镉减排均达到80%以上,二氧化碳、工业烟尘减排达90%以上。
从2018年开始,水口山有色连续4年实现年盈利超2亿元,一举摘掉长达10年亏损的帽子。
水口山入园企业冶炼车间(央广网发 水口山经开区供图)
“从重污染企业铺天盖地到优质企业顶天立地,从资源无效开发到多条工业食物链建成,园区已形成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产品’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铜、铅、锌三条产业链,实现了循环利用的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和循环链接。然而,水口山作为百年老矿区和有色冶炼重镇,不可避免会遗留废渣。”常宁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2012年以来,常宁市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经过十年重点治理,水口山地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湘江常宁段水质已提高到Ⅱ类;2021年,常宁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1天。
“我住在江边,过去很少打开窗户,因为不要一天时间,窗台上就是一层灰。如今的水口山,十里矿区重披绿装,蓝天更蓝,碧水长流。”唐昭妮是水口山有色的文化专员,祖辈父辈都跟水口山矿打了一辈子交道,作为“矿三代”的她,亲眼见证了家乡环境的变化。
山清水秀常宁新貌(央广网发 郭兴成 摄)
目前,水口山经济开发区形成了以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五矿铜业、株冶有色三大龙头企业为引领,36家规模企业为支撑的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园区列入湖南省首批“五好”园区。水口山有色金属产业列入湖南省17个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2014年水口山经开区技工贸总收入186亿元,2022年为430亿元。
抢抓机遇承接产业转移 异军突起打造千亿产业链
京广线上,一条条巨龙南来北往穿梭,高铁、普铁、高速公路、国道,所有陆地运输线都要穿越衡阳,也由此形成了其承接东部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独特的区位优势。
滴嗒滴嗒,嚓嚓嚓嚓,过了春节假期,为承接产业转移兴建的湘南纺织产业基地里,沉寂的缝纫机等服饰生产设备又飞速运转,工人们从四面八方回到企业,很快从兔年春节喜悦中回归工人本色。
缝纫车间在加班生产(央广网发 陈瑶 摄)
廖志勇说,今年春节全国各地生机勃勃的节日气氛,全球经济也在复苏,让他对未来倍感振奋。人的精气神恢复了,必然能带来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廖志勇是常宁市康杰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湘南纺织产业基地2019年首家入园骨干企业家。他是本地人,十几岁南下广东打工,在广州新塘从牛仔裤学徒到创办自己的企业,走过了艰辛而又足以自傲的历程。
“我是首个服装企业从广州回家乡创业的,这里面有浓郁的家乡情结,更多的还是从企业长远发展考虑,认可衡阳区位优势和常宁的招商引资政策。”廖志勇介绍,康杰服饰是一家从事牛仔服装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生产型企业,也是一家长期设计、研发生产的外贸型专业牛仔服装出口企业。
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服装生产加工企业也大幅优化了生产设备,提高了效率。然而,服装生产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宽大深长的车间里,数百台缝纫机接龙排列,向远处延伸形成透视射线。每台机器前坐着一位工人师傅,旁边的案板上规则堆放已剪裁成型的材料,随着工人熟练的操作,流水作业线上此消彼长波形变化材料与半成品堆积的高度,缝纫机嘀嗒声与电动机械裁剪布料的嚓嚓声交织,发出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融合的生产节奏。
工人聚精会神在工作(央广网发 常宁市委宣传部供图)
据介绍,康杰服饰目前月产量约30多万件,年产值破亿元,货源及订单保持稳定,公司拥有自主进出口经营权,所生产的产品全部销往国外。
“这是未来一条上千亿的产业链,是常宁市主动承接东部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有益尝试,多次南下广东邀请常宁籍企业家回家乡发展。现在,湘南纺织产业已入列湖南省重大产业项目和制造强省重点项目,是作为‘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示范性项目打造。”常宁市委书记吴乐胜说。
资料显示,湘南纺织产业基地项目规划6平方公里,分服饰生产园、环保设施园两大功能区,旨在构建完整产业生态,打造全产业链。链上在建项目预计总投资达55.85亿元,已经完成投资24.1亿元。同时,招商引资成果丰硕,新签约项目有58个,合同引资额60余亿元;总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22个,已竣工项目有康杰服饰、旭华服装、圣文织带、淇澳贸易、德正贸易等,另有千艺纺服饰、金城服饰、宏曜纺织等31个纺织服装产业链重点项目签约,进一步发展壮大了产业链集聚优势,巩固了衡阳承接沿海纺织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地位。
湘南纺织产业基地服饰生产园一角(央广网发 常宁市委宣传部供图)
廖志勇对回家乡发展的选择表示满意,“服装生产企业高速发展的要素之一,是需要大量稳定的高素质员工,康杰服饰满负荷生产需要600名工人。我们企业员工月均收入约5000元以上,技术人员可高达20000元,工人和技术人员收入与在广东打工差距越来越小,加上常宁市多次举办现场招聘会等方式,想方设法帮企业招工破解用工难,吸引了一批在外地打工的常宁籍员工回乡就业,基本解决了用工荒难题。”
据了解,常宁市为支持入园企业发展,除大力推广“欢迎来常宁‘码’上有工作”App,举办现场招聘会外,2022年还因地制宜协调相关乡镇设立了几家乡村振兴车间,让需要照顾家庭、不能外出打工的村民就近在家门口上班,也为企业需要长期稳定熟练工人提供了保障。
“去年产值有一个亿,现有的生产规模满足不了客户订单,今年我们计划在2022年基础上再增加20%的生产能力。”康杰服饰厂长张德堉对未来充满信心。
“唯一的遗憾,目前仍然需要将成品牛仔裤送去广东打磨加工。”廖志勇说。
“这个正在按计划推进,今年内一定会解决。”湘南纺织产业基地项目服务组办公室负责人解释说。
建设中的湘南纺织产业基地环保设施园(央广网记者 张志诚 摄)
出了康杰服饰大门,记者来到环保设施园。站在一处高地,满目塔吊,高楼林立,一些环保处理生产厂房已经有了雏形。
“这个环保设施园是湘南纺织产业基地的组成部分,也是为服务服饰加工,特别是牛仔类服饰加工专门建设的配套项目,主要包括洗水印染、热电联产、污水处理等产业全流程。既解决类似康杰服饰生产牛仔裤需要水洗打磨的工序,也确保了园区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园区内的水循环利用,还起到了资源节约的功效。”常宁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卫华介绍。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环保设施园一期手续已完成,入驻相关企业26家。
衡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邹锟表示,纺织产业是衡阳的传统产业,曾辉煌一时,风光无限。湘南纺织产业基地作为衡阳第一个全产业链承接产业转移项目,不仅激活了全市纺织产业发展,也为衡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衡阳(国际)眼镜小镇规划为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新城(央广网发 衡阳市珠晖区委宣传部供图)
衡阳(国际)眼镜小镇是该市承接产业转移又一个重点项目,选址珠晖区,衡阳市区目前唯一高铁站——衡阳东站就坐落于此。
走进园区就是走进一个大工地,脚手架、塔吊、护网、忙碌的建筑工人和高矮参差不齐的楼栋,构成了一幅建设的宏图。
据了解,眼镜小镇是衡阳市重点工程、湖南省重点建设项目,也是湖南省新批复的十大工业小镇之一。2019年,珠晖区委、区政府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前往深圳、东莞考察,最终确定引进湖南籍工人集中的眼镜产业。
“相对而言,眼镜生产还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稳定的熟练工人团队至关重要。深圳东莞的眼镜企业中,湖南人多,其中衡阳人又占了一大半,许多人愿意回家乡发展,这为小镇企业吸引高素质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提供了基本保障。”珠晖区东阳渡街道党工委委员胡彬介绍。
2020年开始动工的衡阳(国际)眼镜小镇,采用产城融合建设模式,规划用地面积6000余亩,总投资128亿元。
珠晖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眼镜小镇项目为以视觉科技、智能制造产业为主导的工业特色小镇,建成后预计可满足500家企业生产、生活需求,吸引2万人就业,年税收近10亿元。
不忘初心回顾漫漫来路 展望未来踏上复兴征途
一列大雁45度角向上翱翔。
火车头拖着长长车厢翻过崇山峻岭,从远处呼啸而来,定焦在顶天立地错落有致排列的巨大钢管阵中……进入衡阳工业博物馆,迎面而来宽阔的立体浮雕粗犷厚重,工业灰主色调中渗透古铜的时尚元素,多焦点又各自形成高潮,如线谱上的音符跳跃中构成乐章在时空回荡,产生强烈视觉冲击与震撼。
这是国内首家设立在科技园区内的工业博物馆,四层大楼将历史传承与现代理念融为一体,运用历史图片、油画、场景还原、多媒体等辅助艺术展陈手段,展示发生在衡阳大地上神农创耒、蔡伦造纸、衡州铸币、百里窑场、筷子洲造船厂、船山实学、水口山冶炼等工业辉煌成就,展现衡阳古代手工业、近代机器大工业、现代工业的发展脉络。
衡阳工业博物馆陈列的青铜器(央广网记者张志诚 摄)
衡阳工业博物馆蔡伦造纸场景(央广网记者张志诚 摄)
衡阳工业博物馆陈列的近代挖掘铅锌矿群体塑像(央广网记者张志诚 摄)
62岁的晏华衡每次走进衡阳工业博物馆都久久不能平静,他从衡阳冶金总厂工人到厂长,再到市领导,其毕生事业一直与工业相关,笑称自己是衡阳工业“活字典”。望着浮雕上的火车,往事如视频一帧一帧浮现,他耐心细致给记者讲解衡阳工业起源和各时期的特色。
晏华衡讲解衡阳工业发展历程(央广网发 韩淑琳 摄)
“衡阳工业是共和国工业的缩影,老一辈用他们的聪明智慧,用鲜血与汗水给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发扬光大!”晏华衡十分坚定地说。
衡阳工业从新中国成立时一穷二白的薄弱底子,筚路蓝缕一路走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也积累了经验教训。
在复兴工业征途上,衡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衡阳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衡阳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衡阳市工业行业领军企业五年行动计划》《衡阳市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市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衡阳工业发展规划(2016年—2025年)》等政策文件,大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优质高速发展,为衡阳工业复兴开源引流保驾护航;规划兴建军民融合、有色金属、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精细化工、纺织服装等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14条优势产业链集聚发展,建设现代产业强市。
2021年衡阳市生产总值、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较十年前翻了一倍多。2022年,衡阳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工业企业实缴税金61.67亿元,同比增长28.9%,居湖南省第一。
今天的衡阳,工业强劲复苏,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幸福美满,城市与乡村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衡阳市委、市政府正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率领全市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大步行进在伟大复兴征途上!
责编:宁静
来源:央广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