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典型案例——金洞管理区

  湖南生态环境   2023-02-13 11:39:21

2022年,永州市金洞管理区获评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金洞管理区位于永州市东北部,湘江支流白水河上游,土地总面积635平方公里,总人口8.6万人。境内整体呈“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独特地形特征,76万亩林地青山如黛,14条大小溪流碧波荡漾,森林覆盖率87.74%,森林蓄积量394余万立方米,平均负氧离子达2万个/立方厘米,堪称“天然氧吧”。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中国楠木之乡”“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中国森林康养林场”等十余个“国字号”生态品牌。

金洞管理区立足生态良好的优势和自身资源禀赋,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发挥林业富民惠民作用,营造青山碧水生态美景,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予“绿能量”;突出珍贵树种特色产业,为人民群众守好致富“摇钱树”;做强森林康养生态旅游,为林业生态建设擦亮“金叶子”;做足“五林”林下经济,让林区群众致富鼓起“钱袋子”;坚守“绿色”生态底色,以“生态+”撬动乡村振兴,探索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换通道。

森林航母

瞄定青山,履行国际责任

2012年,金洞管理区获批《联合国森林文书》示范单位,与塞罕坝林场等全国16家示范单位共同承担起履行国际责任的重担,为实现“增加森林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改善以林为生者的生计”的全球森林目标贡献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范例。勇担“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责任,坚定写好植护结合大文章,筑牢了南岭山脉生态屏障。探索森林多元化可持续经营模式,突出珍贵树种培育,探索形成4种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为提升全球珍贵树种近自然森林经营水平提供了典型示范和成功经验。

植护资源,争做时代“卖碳翁”

金洞管理区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坚持“凡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一律刹车、一律禁止、一律不干”,突出抓好荒山造林、退化林修复、历史损毁林地修复,昔日的2600多个荒山披上了绿装,国家储备林长势喜人。紧抓“双碳”机遇,追青逐绿新“碳”索,开展碳汇经济先行区建设试点,抓好林业碳汇交易项目储备、林业碳汇计量、林业碳汇造林和林业碳汇开发,不做砍树“卖材翁”,争做时代“卖碳翁”。初步估算,金洞管理区森林经营碳汇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266235.32吨,项目期可交易价值为15974.12万元,让青山永续惠民。

白水河风光

以水为脉,培育水美经济

率先在永州市实施“河长制”,坚定实施水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工程,持续实施水源地保护和城乡供水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境内富硒水质好的特点,引进建成金洞甘泉等5家桶装、瓶装饮用水厂,取得很好的市场反响和经济效益。深耕水旅产业,成功打造“亚洲第一漂”生态旅游品牌,年均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实现年均门票收入1000余万元,年均利润达400余万元。成功打造金洞猛江河国家湿地公园、金洞管理区白水河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三公垒瀑布群景区年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

突出特色,建设高值林木

管理区改变过去杉木林“一统天下”的局面,加强政策扶持、注重科技支撑和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以楠木为主的珍贵树种。出台了《金洞管理区高值林木产业规划》《金洞管理区进一步加大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工作方案》一系列促进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将营造珍贵树种的补助标准从200元/亩提高到300元/亩并免费提供苗木。现珍贵树种培育总面积累计近10万亩,楠木种植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

楠木之林

立足生态,做强森林康养

金洞将森林康养产业作为“一号产业”,提出“以发展森林康养产业为核心,致力打造城市人的养生园”理念,快速带动了金洞第三产业发展,新增就业和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1000余人,带动3000余名贫困人口脱贫。把金洞楠木康养特色小镇打造成区域性森林旅游产业创业平台,建成游憩、疗养、运动、饮食型康养产品约30个,金洞高山蔬菜、野生茶、山野菜成为“舌尖诱惑”,森林年服务达2.4万人次,森林康养年综合收入550万元。被列入湖南省第一批森林康养示范基地、首批国家森林小镇建设试点、“中国森林康养林场”、第一批省级森林康养基地。

拓展产业,发展五林经济

多措并举盘活林下资源,创新林上养蜂,林中药茶果,林下养殖、林内休闲康养、林外加工的“五林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了高山有机蔬果、水稻、中药材、野生茶等4万余亩,放养土蜜蜂3000余箱,养殖黑山羊、黄牛、藏香猪等2万余头,培育楠木、香樟、红豆杉等珍贵苗木基地5000余亩,拓展楠竹基地10万亩。兴办各类种养合作社112个,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就业增收,真正走出一条“不砍树也致富”“青山”转化为“金山”的路子。

仙女湖

“两山”转化典型制度

金洞管理区将以此次入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契机,继续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念,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绿色文化,形成小流域“两山”转化范例,持续走好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相得益彰的“两山”实践创新之路。

一审:吴方明

二审:黄柳英

三审:戴  勤

责编:吴方明

来源:湖南生态环境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