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 2023-05-09 19:44:19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5月9日讯(全媒体记者 田甜 )生在捞刀河,在刀剪堆里长大,1995年出生的长沙小伙肖超把喜爱的篮球、吉他抛在一旁,一头扎进捞刀河刀剪技艺传习所,做起了“打铁匠”。如今8年多时间过去,纵使学艺不易,他仍然日复一日地坚持着。用行动向那些说“捞刀河刀剪厂早就倒闭了,技艺已经失传了”的人证明,“我还在,捞刀河刀剪技艺还在!”
5月9日,记者见到了捞刀河刀剪技艺传承人肖超。
刀剪堆里长大,他是最年轻的技艺传人
身后的锅炉火烧得正旺,满头大汗的小伙举着15斤重的大锤,在经过大火煅烧后的赤铁上反复捶打,火花向四周飞溅。记者见到肖超时,他正专注于每次锤起锤落。而一把捞刀河刀剪的最终面世,要经历两千多次这样的捶打。
肖超是地地道道的捞刀河镇人,如今在长沙市芙蓉区经营着一家刀剪店。捞刀河自古就以产刀剪闻名,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能收到一把捞刀河镇出产的刀剪作为礼物,是一件相当有面的事。
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制作过程复杂繁琐的捞刀河刀剪渐渐失宠,制作技艺也陷入了面临失传的困境。有人遗忘,也有人选择守护,2016年,捞刀河刀剪制作技艺成为湖南省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说起自己与刀剪的故事,还要追溯到父辈。肖超告诉记者,父亲并不打刀,但多年经营刀剪铺,和捞刀河的刀剪匠人们关系密切。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肖超时常有机会亲眼见证一把好刀剪从煅烧到回火、打磨的全过程,年少的他也被此深深吸引。
2014年,肖超找到父亲一位曾在捞刀河刀剪厂工作的老朋友,正式拜师学艺,成为捞刀河刀剪技艺最年轻的传人。
工匠精神,用创新为传统技艺增添生机
“学艺困难当然很多,但秉承着‘吃得苦霸得蛮’的湖湘精神,我还是想把这个技艺传下去。”炉火、高温,被汗水湿透的衣服紧紧贴在肖超身上,身形精壮,双臂有力。27岁的小伙有着一双与年龄不相仿的粗糙大手,伤痕累累的手掌,布满取不出的铁渣。打刀、卖刀,每天平均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肖超依旧乐此不疲。
继承传统手艺的同时,肖超也意识到传统捞刀河刀剪的缺点,一是不美观,二是易生锈。针对这两个痛点,肖超比固守传统的前辈们更有创新的魄力。他在刀的外观设计上进行优化,对手柄和刀身都做了调整。此外,还对刀具进行了防锈处理,“只要不是长时间风吹日晒,我的刀剪都不会生锈”。
如今,肖超不仅在线上直播带货,还通过在互联网平台分享刀具除锈小妙招、讲述自己的学艺故事、展示捞刀河刀剪的制作过程与使用效果等内容的短视频吸引顾客。通过线上引流到线下,打造“线上宣传、线下体验”的销售模式。很多顾客在网上看到他的直播和视频后,特意找到线下门店“验货”,“有顾客开车一个多小时来,就为买我们的刀”。
“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年轻人重新认识捞刀河刀剪,使用捞刀河刀剪。”今年2月,肖超扩建了自己的刀剪店,“在我心中,每一把刀剪都是一件实用的艺术品。未来的目标,还是想把捞刀河刀剪技艺发扬光大。”
【延伸】
捞刀河刀剪是湖南省有名的工艺小商品,捞刀河镇生产。
捞刀河名字的由来很有意思,相传三国名将关公过此,坠刀河中逆漂数里,捞而复得而故名。清同治《长沙县志》载,早500年前,捞刀河地区就有生产"三刀"(菜刀、剪刀、剃刀)的作坊数百家,所产刀剪采用"镶钢锻打"工艺,锋利无比,而且精巧合缝。清初已经小有名气。
捞刀河刀剪品牌遐迩闻名,可上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当时,每届全省院试,不少考生都要买把剪刀作为礼物带回家。
新中国成立后,捞刀河刀剪更是声名鹊起。在全国刀剪质量评比中,抛光剪列第一名,电镀剪列第二名,发兰剪获国家优质产品称号。
20世纪七十年代,捞刀河刀剪风靡全国,当时全镇有近30家作坊日夜生产,仍供不应求。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长沙市捞刀河刀剪厂在500余年传统工艺上,不断创新,因刀剪造型独特、刃口锋利,不卷不崩,被誉为"钢火之王","捞刀河"品牌刀具远销日本、韩国及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2016年10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捞刀河刀剪制作技艺为第四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责编:吴岱霞
一审:田甜
二审:黄娟
三审:张军
来源:三湘都市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