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6-05 09:12:22
近年来,湖南乡村旅游和全域旅游蓬勃发展,湖南通过旅游直接和间接减少贫困人口累计100余万人。同时,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如一张密网覆盖三湘四水,为湖南乡村铸魂,为村民送上丰富的文化生活和精神养料。
文旅融合发展,点亮了“湘”村生活。
十八洞村村民龙先兰最近正忙着打理他的亲子游乐谷,“天气越来越热,要把游泳池打理一下,准备营业了。”疫情过后,旅游复苏,龙先兰充满了干劲,“具体哪天开还没定,看气温情况,今年应该要比去年好很多。”
2013年11月,精准扶贫的“春风”从湘西州十八洞村吹来,三湘大地掀起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乡村是文旅资源富集地,贫困地区集中了全省70%以上的优质文旅资源,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创新“旅游+扶贫”模式,成为脱贫攻坚战的排头兵。
游客在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观光游览
十八洞村率先示范。充分利用原生态的美丽风光和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发展旅游,2021年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旅游为龙头,发展多种产业,十八洞村建设成为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新时代红色地标。2022年,全村接待游客25.98万人次,人均收入达到23505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8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3万人就业。
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风景如画
据统计,通过发展旅游,湖南1641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全部脱贫,通过文旅业直接和间接减少贫困人口累计100余万人,在省政府表彰的100个脱贫攻坚示范村中,有32个是旅游扶贫重点村。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不变的是发挥文旅产业的重要作用。迈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湖南文旅又出大招,推出红色演绎、非遗破圈、资源联姻、湘村雅居、地标活化、节会促兴、IP塑旅、乡贤引领八大模式,各地因地制宜,各显神通,掀起新一轮“山乡巨变”。
踏上乡村振兴新征程,湖南各地深挖文旅资源,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新景区涌现,村民受益。
神兵铺、昊天镜、渡劫台……这些“网感”十足的名词出现在安化县马路镇马路溪村的青云洞·云上九歌风景区内。景区于今年4月23日开门营业,充分融合景观和文化元素,以屈原的诗篇《九歌》为蓝本,结合民间典故打造云上九歌的故事。景区首期溶洞游览线路长约两公里,包含神兵铺、昊天镜、九歌剧场、渡劫台以及万物精灵等5大场景,让游客在游览和互动中,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五一’假期接待了1.3万人次,直接收入上百万元!” 成绩出乎省文旅厅驻安化县马路溪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刘鑫的预料。
游客在青云洞·云上九歌风景区观光游览
同期开门迎客的还有郴州宜章县天子山村的燕子岩景区。景区建设资金三分之一来自村民自筹,建成后开设的玩乐项目由村民承包运营,全村近50户以各种方式参与景区运营,共同受益。
“又被惊艳到了!想不到湖南有这么漂亮的地方!”2023年5月,澳门友利旅游娱乐有限公司旅游部经理徐曼,漫步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芙蓉镇,兴奋地东张西望。这座大山里的小镇深挖土家、土司文化,孵化出“花开芙蓉·毕兹卡的狂欢”行浸式文化演艺产品,将土家茅古斯、山歌酉水号子、梯玛神歌、铜铃舞等1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生动再现八百年土司王朝的历史风云。
夜色中的永顺县芙蓉镇,美不胜收
芙蓉镇景区是近年来湖南文旅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花开芙蓉·毕兹卡的狂欢”迄今共计演出2000余场,吸引了300多万人次观看,光游客吃住,就让村民受益匪浅。投资方湖南华夏投资集团陆续又在周边开发了红石林等景点,春夏秋冬都有看点,四季都是旅游旺季。
文旅深融,渐入佳境。常德桃源县打造的《桃花源记》同名山水实景演出堪称惊艳;岳阳汨罗县屈原文化品牌因端午越擦越亮;怀化通道的芋头侗寨、湘西吉首的德夯苗寨、永州江华的瑶都水街深度挖掘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
《桃花源记》大型实景演出
红色文化在湖南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省现有红色旅游区点310个,今年五一假期,纳入监测的55家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255.66万人次,同比增长201.9%;实现营业收入1.95亿元,同比增长299.7%。
6月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在湖南省郴州市举行启动仪式。
湖南省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37项,省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410项,还有9项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些从全省各个乡村“角落”里挖掘出来的文化瑰宝,成为了乡村文旅新卖点,也让非遗工作者、保护者、传承人有了获得感和荣誉感,更是乡村文化认同的黏合剂。
苗鼓传承人石金琦坚持免费教村里的留守儿童、妇女打鼓,并组建坪朗村青年鼓舞队,经常出去表演,带他们增收。“有些孩子、妇女也许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走出大山。”石金琦深情地说,“但他们打鼓,出去表演,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人生从此就有了不同。”
石金琦向苗家娃传授苗族鼓舞技艺
土家织锦,又叫西兰卡普,原本只是土家人的花铺盖,但张家界乖幺妹土家织锦开发有限公司充分挖掘它的文化,做成了时尚产品,走上了法国巴黎、意大利米兰等世界时尚之都的T台。代表张甜甜则尝到了旅游反哺文化的甜头,“我们不仅仅是卖产品,还开设了非遗科普小课堂,把土家织锦背后的故事告诉游客。”这是乡村的文化自信。
张家界乖幺妹土家织锦基地,工人正在赶制订单
如今的湖南乡村,不只有传统文化的浸润。近年来,湖南积极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门前十小”工程全覆盖,配套实施“欢乐潇湘”“数字文化进村入户”“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等项目,打造最美潇湘文化阵地。
株洲攸县乡村文化“门前三小”工程入选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被中央改革办推介。“门前三小”即小书屋、小广场、小讲堂,“这几年村里变化很大,环境美了,打牌的人少了,看书的人多了。”在攸县春联街道的陈艳南告诉记者。如今,“门前三小”已成长为包含小戏台、小体育健身场的“门前十小”,在全省全面铺开,广场舞、架子鼓等纷纷登台亮相。
攸县“门前十小”中的小书屋
除了乡村自我挖掘,全省各地还通过多种方式将文化送进乡村,满足村民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湘西州文化旅游广电志愿服务支队启动 “公共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文化志愿服务百千万惠民工程”,组织全州文化和旅游志愿者,深入全州115个乡镇(街道)、1735个行政村(社区),开展了合唱、走秀、民族乐器、声乐、摆手舞、打溜子、踏虎凿花、毛古斯舞、苗鼓、苗歌、腰鼓、健身操、戏曲、摄影、美术、阳戏、茶艺等文化培训,已培训30万人次。郴州市文化馆打造的“快乐大舞台”让村民登舞台、上赛场。“看到大家脸上开心的笑容,身上散发出积极、幸福的生活状态,我们也感到高兴。”郴州市文化馆副馆长陈静说。
湖南的乡村振兴,正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责编:达庆玙
一审:达庆玙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