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这份“最美”遗产——湖南保护自然遗产成就斐然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6-10 07:14:51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雅惠

通讯员 张瑜 曾佳

大自然慷慨,将它从地球诞生以来不断积攒的许多“珍宝”馈赠给湖南,每一个都美得不可方物——

“具有绝妙自然现象或罕见自然美”的武陵源、“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突出例证”的崀山,被评选为“世界自然遗产”;

全国最大丹霞峰林之一的万佛山-侗寨,被评定为国家自然遗产;

儒释道文化与山水和合共生的南岳衡山、罕见的地质遗迹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惊世大发现”里耶-乌龙山、中华民族始祖炎帝长眠处炎帝陵-桃源洞,被评定为国家文化和自然双遗产。

过去30多年,湖南自然遗产从无到有、由小渐大,如今总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涵盖了自然美、地质地貌和生物生态三大突出价值。通过保护这些“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屏障中最核心的战略资源,我省持续筑牢生态强省的根基。

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

亘古星宇下,炎帝陵静立千年。

肃穆行礼的炎黄子孙,击鼓九通,鸣金九响,追溯华夏始祖的归根之地和中华文化的发端之源。20世纪80年代,我省开始炎帝陵修复工程,如今已现宏伟规模。

“这些国家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涉及考古遗址、古建筑、自然和文化景观、遗产线路等多种类型,展示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独具特色的精神追求和一脉相承的生态智慧。”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文化根脉,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

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指出“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存在若干突出环境问题。闻风而动,立行立改,张家界市在3个月内强力拆除违章建筑1.1万平方米,关停客栈198家、餐馆32家,补栽红豆杉、金丝楠、樟树等苗木5000余棵,恢复植被6277平方米。同时,全面开展遗产地水、大气及声环境、固体废弃物的监测和整治。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组评估,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状况从第三档提升至第二档,呈良好态势。

据介绍,我省大力推进自然遗产保护立法和规划编制工作,武陵源、崀山、南岳衡山、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万佛山-侗寨等5地均通过出台专门保护管理条例;里耶-乌龙山、炎帝陵-桃源洞等2地由县政府制定了相关保护管理办法。7处遗产地都相应编制了总体规划,特别是崀山和万佛山-侗寨还制定了保护民族特色建筑相关规定,有效加强了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科研为保护提供支撑

“大气、岩石、地下水、土壤、植被、动物、微生物……这些都是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研究的对象。”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国第一个可持续旅游定位研究站在武陵源群山之中揭牌,到今年春季已经展开相关科学研究16个年头,“这片地区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之一”。

这些课题的研究及成果运用,为武陵源遗产地的资源保护、旅游产品开发、景区规划评估与修编等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

武陵源是一个代表,也是一个缩影。

我省在自然遗产地有效开展了多项科研监测活动,先后同中科院、中山大学、同济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吉首大学等众多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开展自然遗产的森林资源保护、旅游可持续发展等课题研究,加强遗产资源监测,为深化遗产地保护奠定了基础。

在科研推进中,专家们发现了湖南新记录物种白线树蛙、特有物种张家界金腰和张家界山黑豆等;在崀山,科研机构先后发现了大黄花虾脊兰、唇柱苣苔、崀山毛茛、罗氏楼梯草等特有物种,其分布格局对植物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去年,紫鹊界的紫贡米卖出了7万公斤以上。”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紫鹊界梯田面向全球开启精准扶贫和保护梯田新模式——“梯田全球认租”活动,由企业认租7.56公顷,同时发展了稻田养鱼、稻田养鸭等产业,实现了遗产活态传承。

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是用好自然遗产的“当代考题”。

30多年来,我省着力推动自然遗产地结合实际开展旅游展示活动,带动旅游服务、土特产加工、手工艺制作、文创展示与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利用崀山品牌影响力,实施“旅游+”融合发展,新宁成功打造3条精品脐橙旅游观光带,建成脐橙旅游观光园21个,休闲农业企业26家,生态旅游蓬勃发展。

武陵源30多年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700亿元,带动当地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大幅增加……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高度,自然遗产保护管理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我省将着力打造湖南生态旅游节系列活动等平台,讲好湖南自然遗产发展故事,传播发展的“好声音”,让最美“遗产”绽放光彩。

责编:姚昕玥

一审:姚昕玥

二审:詹娉俏

三审:朱晓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