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6-15 21:34:40
卓今
我很庆幸与黄永玉先生的时代有交集,我更庆幸的是与黄先生成为朋友,与他谈文学、谈艺术。
我跟黄先生认识已有13年之久。那时,《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在《收获》连载,我每期追着看。我跟《人民日报》李辉说起《无愁河》的好,李辉说,你也是湘西人,写个评论吧。我写了一篇《诗意而又残酷——论黄永玉的长篇小说<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黄先生看了,发现了一个可以聊文学的人。2010年秋天,李辉、应红夫妇带我去凤凰玉氏山房,从此与黄先生相识。
黄先生喜欢聊民国文人逸事,也常聊古代文人和他们的诗文,他尤其喜欢屈原、惠能、苏东坡。他不大用手机,也没见过他用电脑,我们是用古典的方式通信。黄先生都是用的特制的信笺,象牙白宣纸、红色竖格,他习惯用毛笔从右至左竖排的书写方式,繁体字。去年最后一次通信,是黄先生的女儿黄黑妮寄来的《见笑集》诗集插图版,给韩少功一本签名本,由我转交给当时住在汨罗乡下的韩少功。我收到黄先生信近三十封,他的字自创章法,自成一体,每一个字都是艺术珍品。信中聊一些近况,聊《无愁河》的写作进度,聊他对世界的看法,末尾还不忘问我家先生好。
上海《文汇报》的周毅也喜欢《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每次《收获》出刊,我和周毅都就作品中的人物议论、感叹一番,我们俩意见汇集后又与黄先生讨论细节。《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后记有一段话:“感谢湘西的刘一友(男)、长沙的卓今、上海的周毅,给拙文中提出的意见:有如恶婆婆对待童养媳,毫不留情。深深地、深深地,认识这份友谊的分量。”黄先生谦虚,他的文章有我们一辈子学不完的东西。我和周毅时常相约去凤凰或者北京看望黄先生,有时候黄先生有画展或者有好吃的也会邀我们。
令人痛惜的是,2019年周毅因乳腺癌走了,走的时候才50岁。黄先生在《收获》连载的小说里有一大段怀念周毅的文字。如今,黄先生也走了,他倒是可以在那边同周毅聊文学了。他在祭文中说:“我眼前的日子是掐着指头算的,活一天写一天,偷懒松动了,有天上的周毅跟人间的年轻朋友盯着……哪天死了,我就会在云端上到处寻找,大声地喊着:‘周毅,我来了!’”
黄永玉先生曾经给他自己的喜好有一个排序,文学第一,雕塑第二,木刻第三,绘画第四。他晚年自从动笔写自传体长篇小说后,他的精力更多地放在了文学。《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三个单行本陆续出版后,在高频率的获奖、展览、评论、媒体渲染之下,人们才发现以绘画艺术驰名中外的黄永玉的惊人的文学才华。
其实,他的散文也都是文学精品,如《太阳下的风景》《一个忧郁的碎屑》《比我老的老头》《从塞纳河到翡冷翠》等,他的诗歌曾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诗集)奖(1979~1982),一起获奖的诗人还有艾青、李瑛、公刘、邵燕祥、流沙河、舒婷等。
当然,人们更熟悉他的绘画,无论是木刻、水墨、油画,还是雕塑。他的作品兼具本土经验与世界性,他的画作风格独特,意蕴深远,给人审美震撼,且数量惊人,在中国画坛开宗立派。
黄永玉的文学作品可统计的近400万字。6卷本《黄永玉全集·文学卷》100多万字;《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系列260多万字;香港《明报周刊》连载过但一直未出版的长篇小说《大胖子张老闷列传》,17万字。迄今为止已出版30多个单行本,一部合集。
黄永玉那个时代经历的传奇,比虚构的还离奇。沈从文曾写过一篇《一个传奇的本事》,就是写他的表侄黄永玉一家的传奇。刚刚20出头的黄永玉背靠着路灯柱看这篇写自己的文章,哭得昏天黑地。沈从文特别珍惜因各种机缘巧合“找到”的失散多年的表侄,发现他的才华,把他介绍给上海的文人。黄永玉自己的传奇则在自传体小说里全方位呈现道来。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有一个情节是讲他抗战时期被抓壮丁押送尸体,船板底下码放几十具尸体,他晚上睡在船板上若无其事,到江西顺利交差。他对待死亡有着可怕的冷静和习以为常,我和周毅当时觉得离奇,黄先生后来写信专门讨论这个情节。其实我一开始就相信这是真的,主人公在一个粗粝的环境中长到十二岁。
《无愁河》里的地方掌故里除了温情和怀旧,还有尖锐和疼痛。他的小说里的“北门”“赤塘坪”“站笼”“沉潭”等意象,都是罩着血雾和杀气。对于闭塞的朱雀城人而言,死亡和暴力已经日常化,人们看杀头如同看一场表演,总是“一箩筐、一箩筐苗人的脑壳从乡里挑进城。”“昨天酒席上称兄道弟,忽然间变了脸,一刀一个就倒在赤塘坪。”“血流在地上,红的,四处爬。”“人的耳朵拿线串了挂在北门上,箭道子又挂鸡也挂人脑壳。”朱雀城人心底已然麻木。剽悍的民风与仗义是相辅相成的。有一次年幼的他和几个玩伴还给三颗无人认领的人头摆一个简陋的祭坛。黄永玉的小说涉及数以百计的主要人物,他经历了太多的友情,也遭遇过无数的陷害。
他小说中的人物是有取舍的,有一次,我正在地铁上,接到黄先生的电话,他突然聊起他书中的人物唐大郎——黄先生很看重的一位名气不大的上海本地文化人。地铁上的乘客大概很奇怪一个站在地铁里赶路的人聊这么古怪的话题。就是这么被他看重的人物,在《无愁河的浪荡汉子·走读》里有只一小段几十个字写到了唐大郎。他要写的人实在太多。
黄永玉的故乡思维。故乡思维是什么样的思维?一种以形象思维为主体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语言和价值观,从泥土长出的活生生的想法,较少的理性干预,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顽固地保持传统文化。黄永玉的文学作品不仅喜欢用方言,他还保留了湘西人特有的思维方式。那种纯粹的狠劲,天真的心态,以及一眼看破真相但不说破的智慧,都是湘西人文和山水的滋养。他说“平日不欣赏发馊的‘传统成语’,更讨厌邪恶的‘现代成语’。它麻木观感,了无生趣。文学上我依靠永不枯竭的、古老的故乡思维。”
小说“朱雀城”部分大量使用湘西方言,湘西人喜欢用“卵”形容糟糕的事情,“你个死卵”“我晓得你摆个卵架子”。毛大被蛐蛐钻了裤裆:“妈个卖麻皮!蛐蛐,狗日的!还是只三尾子!”以方言的形式保留故乡思维,天真的心态保留儿童视角,未经现代语法规范的民国语言,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不用刻意经营就自带文学性和神秘感,他把残酷人性中的诗性一点一点提炼出来,变成一束束光芒,照亮着世界,倾圮的瓦砾里耀闪着的悲悯,温暖着人性。
黄永玉的最强大脑。长篇自传体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有着超大容量的人物和事件,黄永玉博览群书、过目不忘。自传体小说要求有好记性,《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的人类学价值和文献价值就在丰富、扎实、真实的细节上。如同电影胶片留下的影像,让读者有一种“在现场”的感觉。
黄永玉重写《无愁河》时已是85岁高龄,耄耋之年还清晰地记得小学、中学的老师和同学的名字,记得儿时玩伴、亲友的特征和说过的话,记得经历过的场景和感受。他从湖南出发,经历和生活过的地方很多,湖北、安徽、江苏、上海、福建、江西、广东、台湾、香港。与他有过交往的人的姓名和特征,发生的故事,如刻在电脑硬盘上的数据,随手取来。
他写朱雀城(原型凤凰)的市井生活,铜水烟袋、桃源石、万寿宫柏树上的飞鹤、李家屋后池塘的丹顶鹤、蚕业学堂、定更炮、美孚灯,对各行各业市民如水客、卖大粪的、挑窑货的、刨黄烟丝、炸灯盏窝的、经营鸦片馆和青楼的,每个人物的外貌和内心的描写,每一片风景的阳光和树叶展现,都十分仔细,在文字上做到杰出的境界。他写各地的饮食,写得读者流口水。写凤凰、厦门、泉州、安溪等地的洋货店、衙门花边新闻和娱乐八卦,打架骂街的本土做派和语言。
他会湘西话、闽南话、广东话,对话自由切换。写集美学校的同学老师,写战地服务团的同事,写上海文人朋友的种种亲历的故事,写流浪时的传奇,写他结识的大藏书家和民间高人,写亲人朋友中苦命的女人。他塑造了王伯、隆庆、幺舅娘、侯哑子、虾姑、西鼎、蔡嘉禾、秦秀臣、李桦、曾祺、黄裳、陆志庠等典型人物,数百位主要人物在他的笔下鲜活饱满。
他的惊人的记忆力还体现在小说中所涉及的大量的中国古典诗词、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片段、民国小学课文、曲艺唱段、口号、民谣、小调、俗语、苗医方子、中草药偏方等,经过文献查找和核实,大都是原样,只有个别词句的差异。黄永玉游历世界,善于内省,勇于超越自己、超越同时代的人。
他的文章最突出的是美的意境:“看那么多荼蘼,都漫出来了!”这样的句子可以看成文本时空表现上的隐喻,多得难以消化的美像荼蘼一样肆意地往外漫。好看的句子后面是更深层次的哲理。他在《太阳下的风景》中的名句“穿过洞庭翻阅另一部大书”。他的动物短句高度凝炼句子,智慧而又幽默,他以近百年的经验提炼出来的人生智慧。表达出来就是优美的哲理诗:“萤火虫,一个提灯的遗老,在野地里搜寻失落的记忆。”
黄永玉的爱、怜悯、感恩。记性太好也有苦恼,黄永玉在小说中说:“人生就是这个样子,某一时期跟某一个人的离别根本不当一回事,多少年后,跟另外一件事恰巧连起来了,一下子变成非常揪心的大事。我活得这么老,常常为这些回忆所苦。”那么,像他这样有着最强大脑的人,在小说中是如何处理恩仇的呢?
他吃过太多的苦,十二岁的小小少年背着包袱顺着沅江、过洞庭,去闯世界,遭受过陷害、暗算、欺骗、背叛、嘲笑和无端的指责,孤独无助时,眼泪滴到饭碗里和饭拌了一起吃下去。在德化做黑窑工做瓷器,饿得身体水肿,手指一按一个坑。也受到过无数的帮助和恩惠,得到过无数的赞许和鼓励,好几次差点被人收为养子或招为女婿。
他只记恩不记仇。不记仇并不代表善恶不分、黑白颠倒。他自嘲为“湘西老刁民”。从湘西走出来的狠人、天才,通常都有一种独特的处世方式,既不能世袭也不可复制,黄永玉的个性与沈从文的个性就很不一样。黄永玉通过小说人物把遭遇的苦和痛经过过滤、遮蔽,抽身出来,从高维度打量,像是在说别人的故事。他行事缜密却胸怀慈悲,站在另一个角度看待这斑斓的世界。黄永玉多次谈话中提到他的五字箴言:爱、怜悯、感恩。他把对立面,把敌人对他下狠手、以及特殊时期的错判、冤枉也算在“感恩”里头,感恩他们对他的意志的磨炼和生存能力的提升,感恩苦难经历磨炼了对世事的洞明。回顾过往,处理这些历史经验的方式,显出一个人智慧。
他的文学才华在他的国画题跋上随处可见。“黄永玉九十画展”上一幅泼墨彩荷的跋特别有诗意:“我知道梦的尽头是醒,如果梦可以切成碎块,将撒出满天繁星,你可曾在梦中做梦?醒来如华羽般轻盈,细心在涧边洗我的梦,以便醒来亭亭。”笔墨抽象,荷叶氲氤,如烟似雾,衬托着几朵尖锐响亮的白荷,那荷花虽简笔勾勒,却变化莫测,透着诡异,那一定是梦与现实的辩证和对立。他的通达和明亮,以及通过艺术表达出来的生活哲学和处世之道,观者看出了其中的妙处,就会突然有一种感觉:打开窗子,满园姹紫嫣红,一坡的荼蘼!他的智慧、顽劣、戏谑,一般人又学不来,那是他一辈子积攒下来的好东西,它只姓黄。他家的猫狗入画后也被赋予了新意,“咱家有猫如虎,”那是一只长着一对豹子眼的暹罗猫。有一只虎斑纹猫取名“黄大恶婆”。
黄家客人多,有时候里三层外三层,他家辽阔的客厅常常分出好几拨人,各自聊天。北京的万荷堂很大,各类客人都能找到合适的位置。美术界又分搞雕塑的、刻木刻的、画油画的、画国画的。还有文学、音乐、收藏、陶瓷、邮票等各界朋友。身居高位的政要与他也特别亲近。过年过节,特别要好的朋友欢聚一堂,黄永玉发明一个画画抽奖的环节,现场作画,大家抓阄,有一年元宵节,他画了夜空中漂浮着无数的纸灯和灯谜,信笔写下欧阳修的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画面却是70多年前广东新会的花灯夜盛景,后又补题:“上世纪40年代广东新会春节时有此盛景,夜时街肆两旁树上悬挂大小鱼灯,人行灯下,亦有游鱼于水中之感……”。黄永玉一辈子画了多不胜数的荷,湘人的地方性遗传,契合荷的品格、修养、姿态,他还喜欢将《诗经》的诗句作为题或者跋,如“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他的文学才华还体现在讲故事。他是一位高明的段子手、自带流量。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人都同他合得来,都能从他那里得到智慧和知识。他有很多办法让自己忘掉痛苦,他也有很有办法让他的朋友、读者快乐起来。他脑子里有一个笑话和故事库,信手拈来,每个场合、每个情境,他都能拿出恰到好处的笑话和故事。激扬文字、针砭时弊、活跃气氛。黄永玉说过“人只要笑,就没有输”,这是一句很励志的话,成为很多人继续打拼的理由。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